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南北融合”是关于隋及初唐书法史的重要观念,但它的出现却是在晚清时期,这让我们怀疑它对这一阶段书法史的概括更像是在碑学语境下形成的“史相”。本文注重观察它的生成过程,并在历史情境中检验其合理性。通过与“史实”对比,发现“南北融合”是一个逻辑上很合理,但实际却经不起深究的一个观念。

  • 标签: 南北书风融合 书分南北 南朝化
  • 简介:清中期以降至民国期间,以书籍为载体的南北文化交流日趋紧密,南北上与北南下对文化的推动与融合起到的信使与桥梁作用,不容小觑,这一文化现象颇值得深入研究与探讨。

  • 标签: 文化交流 民国期间 文化现象
  • 简介:隋唐杨隋统一南北朝,使南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相融合,并逐步建立了规范化的新制度,其中最突出的是选拔人才的科举制,打破了以前的世袭制,使原来的寒人和许多普通士子都有了入仕的机会。应试必以工整的正体答卷,而且官方对字体的书写有较高的要求,故隋代楷书不但是主流书体,而且在风格上呈现的是集南北为一体——峻整而秀逸的特征。如《龙藏寺碑》《董美人墓志》《苏孝慈墓志》等。

  • 标签: 南北书风 中华 《龙藏寺碑》 政治经济 选拔人才 南北朝
  • 简介:南北朝时期的南北方书法风格并没有像清代碑学书家所说的那样大相径庭,南北方书法原本所宗同源,在士族南迁之后,以王羲之为代表的南方书家进行“改体”,形成了秀美飘逸的“新体”,而北方依旧保持中原古体,差异逐渐明显。直到北魏南迁洛阳,在对南方士族文化的推崇下,北方书家开始仿效南方“新体”,又将中原书法的特点融合其中,形成了“洛阳体”楷书,南北方书开始融合。一直到隋朝统一南北方,南北融合才真正完成,为唐代楷书的完备打下了基础。

  • 标签: “洛阳体”墓志 、楷书 、尺牍、 南北 书风
  • 简介:一、引言李叔同集诗、词、、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是个多才多艺的人。他早年在音乐、美术等方面所作出的开创性业绩至今犹被人们铭记。他的书法,无论是出家前的李叔同时期,还是出家后的弘一法师时期,同样为世人所称道。评说赞美他书法的人很多,用丰子恺的话来概括:"他的字,功夫尤深,早年学黄山谷,中年专研北碑,得力于《张猛龙碑》尤多。晚年写佛经,脱胎换骨,自成一家,轻描淡写,毫无烟火气。"[1]叶圣陶则评价说:"就全幅看,许多字是相互亲和的,好比一堂谦恭温良的君子人,不亢不卑,和颜悦色,在那里从容论道。就一个字看,疏处不嫌其疏,密处不嫌其密,只觉得每一画都落在最适当的位置,移动一丝一毫不得。再就一笔一画看,无不教人起充实之感,立体之感。

  • 标签: 弘一法师 书艺 书风 弘道 李叔同 开创性
  • 简介:何绍基(一七九九—一八七三)字子贞,号东洲居士,晚号蝯叟,湖南道州(今道县)人,道光十五年(一八三五)湖南解元,道光十六年(一八三六)进士。他先后为翰林院编修、文渊阁校理、国史馆提调总纂协修、武英殿纂修,出任过贵州、福建、广东等地乡试主考官。晚年还曾担任过济南泺源书院、长沙城南书院等讲席。他学识渊博,对古文、经史、诗学均有很深的造诣,嗜金石,善绘画,尤精书法,是清代碑学兴起之后集大成式的人物。

  • 标签: 书风 何绍基书 风转变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元代书法在元代初年是沿袭宋及金的书法风格,主要是苏黄米蔡四大家。在大德、延佑年间,元代书坛开始力追晋唐,使元代书在规范传统的基础上为之一变,张雨、杨维桢、康里夔夔等人就是以魏晋、大唐为理法。元代书以魏晋风范为准,重法度,而在重法的同时又不忘彰显书家的个性。倪瓒与黄公望、吴镇、王蒙并称元四家,他作为一位画史上的重要人物,其别具一格的给元代书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本文就倪瓒的书法进行了一下几个方面的解析:倪瓒的成因,创作理念以及的大致分期。

  • 标签: 倪瓒 隐逸 元代书法 赵孟頫
  • 简介:近百年来,中国本土艺术在西方现代思潮的一次次撞击下,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特别是20世纪后半叶“八五美术思潮”的兴起,引发了美术界关于中国画危机的大讨论。同时传统书法艺术的未来走向亦受到普遍关注。作为中国古典艺术的代表,书法在它过去的历程中承载了太多对自然、对生命的终极关怀与哲学思考,这也许正是古典书法的魅力和深度所在。它的超稳定性发展与中国封建社会长期稳定的文化生态结构有着重要关系。然而当下,由于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改变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传统文人赖以生存的社会背景为现代工业文明所替代,书法已走下了精英文化的神坛。作为艺术性与实用性的矛盾统一体,在信息时代,书法的艺术表现性更进一步地从实用的规定性中脱离出来,它由一种单一的价值载体逐步成为一种汉字的线性视觉图式,催生这一转化的首先是展示方式的改变与现代评审机制的确立。当代书法作品的展示是利用美术馆、博物馆、画廊等场所进行的,具有开放性与专业化的特点。这种展览模式与相应的评审机制的确立,使书法在创作思维和创作方式上都具备了当代艺术所共有的表征。西方现代艺术近一百年的发展所呈现出两个重要的特征就是作品的实验性和风格的之流变书法艺术在确立它进入当代体系之际便意味着...

  • 标签: 多元化
  • 简介:时尚新风是一个时代进步的象征。20世纪的中国书坛,“三秦”真可谓占尽了鳌头。30-40年代,于右任创立的“标准草书”,风靡全国;80-90年代,刘自椟研究的大篆书体,蜚声海外;其间,又有王世镗的章草,张寒杉的小篆,卫俊秀的行草,邱星的钟鼎文……都给这一时期的中国

  • 标签: “三秦书风” 陕西 书法家 书法艺术 书法创作 地方文化
  • 简介:  编者按:书法经过了新时期近30年的发展,经历了复兴阶段的繁华与躁动、发展阶段的喧闹与沉静,到今天,渐渐走向成熟.随着高等教育的深度介入以及网络传媒的兴起,对于传统中经典的认识,我们已经更加趋于深入和个性化.书坛格局也打破了百年来碑学一统天下的局面,代之的是一种宽松的审美环境和多元的思维模式.近年来,二王再度引起人们的反思和关注.从某一方面说,二王经过沈尹默、白蕉等的薪火相传,到今天基本呈燎原之势.综观中国书法史,每次帖学的崛起,必然造就一批书家,所以,我们对书法的明天充满期待.……

  • 标签: 书风 王书
  • 简介:碑学至清代的兴起,乃是书法发展之必然,虽然说碑学的绝对建构始于清中叶的阮元《北碑南帖论》的理论倡导,但作为一种观念结构在明末清初已经萌芽。顾炎武在《金石文字记》中对《后魏中岳庙碑》是这样称赞的:"然字体近拙而多古意。"

  • 标签: 扬州画派 碑学 书风 书法发展 明末清初 观念结构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5-03
  • 简介:《水浒》中李逵杀,  为具体说明这些李逵戏对于《水浒》中李逵形象的影响,《水浒》中李逵另有一个

  • 标签: 南北融合 塑造南北 形象塑造
  • 简介:经学自汉代开始成为中国社会思想意识形态的核心。发展至魏晋,由于佛学、玄学等的挑战,地位开始衰落。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治、经济、宗教、地理、风尚等方面的原因,经学领域呈现出南学与北学对立的局面,在治经特点、读经方法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在北方政权的逐渐汉化,南北思想文化交流加强以及北学学习南学等因素的影响下,南北经学在经历了长期对立后也出现了逐步融合的趋势。

  • 标签: 南北朝 经学 儒学 对立 融合
  • 简介:摘要:清代是中国书法发展的重要阶段,碑派书法的发展是时代发展必须的产物,是丰富书法的重要代表、形式之一,丰富了人们的审美,提高学者、艺术家、书法家的视野,鼓励书法家对于书法书写风格展开探索,经过实践,创造新的艺术风格。当时人们的审美意识均发生变化,开启新书模式的探索。其中,赵之谦在诗、、画印等领域均取得巨大的成就,其中最为突出地便是为碑派书法开创出一条全新的之路。基于此,本文将对晚清书法家赵之谦的篆书书法作品展开分析,通过其书法风格的充分了解其书写的风格。赵之谦初法颜真卿,功力浑厚;篆书学习邓石如,后以北魏为师,转变自身书写的风格特点,是晚清书法使是一位具有革命精神的代表,开创一代新风。

  • 标签: 赵之谦 篆书 书风
  • 简介:地域的兴起对中国书法现代性进程起了积极的作用。作为边疆民族地区的广西构建“八桂”,具有防止迷失自我“文化身份’’的功能。特定的民族心理结构、野性思维特征、深厚的地域民族文化积累、多样的书法历史文化资源为其功能的实现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生态,而建立在民族文化、族群文化与区域文化基点上的“文化自觉”与“身份认同”,有助于其功能得以更加清晰地实现。

  • 标签: 地域书风 八桂书风 文化自觉 身份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