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比较不同厂家单克隆抗体封闭抗体的结果差异。方法使用BD公司及贝克曼-库尔特(BC)公司的复合CD4/CD8/CD3三色荧光抗体,对30例反复自然流产(Recurrentspontaneousabortion,RSA)患者进行流式细胞术封闭抗体(Blockingantibody,BA)检测,用kappa系数评价两种抗体结果的一致性,用McNemar检验比较两种抗体的差异及其对临床决策的影响。结果经McNemar检验,当以BA单项阴性为需要接受主动免疫治疗的标准,则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若以BA双项阴性为需要治疗的标准,则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抗体结果一致性较差,kappa系数=0.2。结论两种单克隆抗体封闭抗体的结果存在差异,实验室应明确使用抗体的厂家,尤其是对同一患者治疗前后检测封闭抗体变化时应使用相同厂家的抗体

  • 标签: 封闭抗体 反复自然流产 流式细胞分析技术
  • 简介:VectorLaboratories公司在主要抗体系列中推出6个新的兔子单克隆抗体用于免疫组织化学着色,分别是CD3.COX-2、CyclinD1、Ki67、EstrogenReceptor和ProgesteroneReceptor;许多兔子单克隆抗体具有对目标抗原有很大的亲和力。因此、与老鼠的单克隆抗体比较,兔子单克隆抗体在组织着色应用中具有更高的性能,

  • 标签: 单克隆抗体 兔子 Vector CYCLIN 化学着色 免疫组织
  • 简介:本文采用单克隆抗A、抗B、抗H抗体结合高灵敏度的酶免疫组化ABC法,对50例精液的精子进行了ABO血型检验,均正确做出鉴定。该方法可用于微量物证的法医学检验,具有简便、高灵敏等特点,适合推广利用,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 标签: 法医血清学 ABO血型 精子 生物素抗体 ABC复合物
  • 简介:本文报道的是将辣根过氧化物酶(HRP)直接标记于单克隆抗体上进行直接ELISA法检测家蚕微孢子虫,实验结果表明:直接ELISA法比间接ELISA法检测家蚕微孢子虫其灵敏度和特异性二者差异不大,但直接ELISA法操作简单,是实用性较强的一种检测家蚕微孢子虫的方法。

  • 标签: 家蚕微孢子虫 单克隆抗体 检测 直接ELISA法
  • 简介:杂交瘤制备单克隆抗体的出现创立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技术。随着分子生物学的飞跃发展,人—鼠嵌合抗体、人源化抗体、完全人源性单克隆抗体应运而生。这些技术在许多学科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特别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单克隆抗体受到世界各界学者的极大关注,被认为是具有巨大生命及发展前途的一项新技术。本文主要对单克隆抗体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单克隆抗体 人—鼠嵌合抗体 人源化抗体
  • 简介:1975年,Kohler和Milstein将小鼠骨髓瘤细胞与用绵羊红细胞免疫后的小鼠脾细胞进行融合,形成的杂交瘤细胞既能产生抗绵羊红细胞抗体,又能进行分裂繁殖,从而创立了单克隆抗体杂交瘤技术。单克隆技术(Monoclonalantibody,简称McAb)指在一株B淋巴细胞系中的每个细胞只能产生一种它所专有的、针对一种它识别的抗原决定簇的抗体

  • 标签: 单克隆抗体 制备技术 红细胞免疫 B淋巴细胞 克隆技术 小鼠
  • 简介:摘要乌司奴单克隆抗体(UST)和维得利珠单克隆抗体(VDZ)在中国已经上市1年余,初始对药物治疗应答的患者在后续继续治疗的过程中均可能存在失应答的情况,如何进行有效、规范的针对性处理成为临床工作者面临的重要问题。由于这两种药物的作用机制、剂型、使用方法及免疫原性均与既往药物不尽相同,故针对其失应答的应对策略也应作出改变。本文结合近年来国内外发表的与UST及VDZ相关的循证医学证据来探讨这两种新型生物制剂失应答的发生情况及应对策略。

  • 标签: 炎症性肠病 乌司奴单克隆抗体 维得利珠单克隆抗体 失应答
  • 简介:摘要目的对庆大霉素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以及检测进行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碳二亚胺法将庆大霉素与载体蛋白偶联形成完全抗原,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质谱进行了表征,以人工抗原免疫BALB/C小鼠;结果通过杂交瘤技术获得了分泌抗庆大霉素单克隆抗体并能稳定传代的杂交瘤细胞株,建立了庆大霉素间接竞争ELISA检测方法,其线性检测范围为0.1~5ng/mL,半数抑制浓度(1C50)为0.8ng/mL,与其他化合物的交叉反应率小于0.01%。

  • 标签: 庆大霉素 制备 检测
  • 简介:摘要单克隆抗体(单抗)药物属于蛋白质类药物,具有相对分子质量大、极性强和跨膜受限等特点,药物代谢动力学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临床应用中存在治疗效果个体差异大、生物效应多样和治疗响应丢失等问题。影响单抗药物血药浓度的因素包括靶部位受体数量、抗药物抗体水平、药物间相互作用等。早期开展治疗药物监测有助于及时调整单抗药物给药剂量,提高疗效,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应积极开展药物临床监测,提高单抗药物合理用药水平和不良反应预警能力,减少对患者的伤害。

  • 标签: 生物药学 药物监测 药物相关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安全性 单克隆抗体药物
  • 简介:摘要CD20是一种特异性、高表达在正常B淋巴细胞和恶性B淋巴细胞的表面标识,是治疗B细胞相关性疾病理想的靶点。近年来对其研究不断深入,有多个抗CD20分子的单克隆抗体用于B细胞非霍启金淋巴瘤(NHL)及其相关疾病的治疗,取得了明显的疗效。本文综述CD20单抗研究的主要药物及其进展,探讨其未来的发展前景。

  • 标签: CD20 单克隆抗体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单克隆抗体(单抗)药物属于蛋白质类药物,具有相对分子质量大、极性强和跨膜受限等特点,药物代谢动力学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临床应用中存在治疗效果个体差异大、生物效应多样和治疗响应丢失等问题。影响单抗药物血药浓度的因素包括靶部位受体数量、抗药物抗体水平、药物间相互作用等。早期开展治疗药物监测有助于及时调整单抗药物给药剂量,提高疗效,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应积极开展药物临床监测,提高单抗药物合理用药水平和不良反应预警能力,减少对患者的伤害。本文通过论述单克隆抗体药物杂质的相关内容,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了控制单克隆抗体药物杂质的方法,希望能为相关企业提高单克隆抗体药物质量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 标签: 单克隆抗体药物 杂质控制 质量
  • 简介:摘要转化治疗已成为临界可切除或不可切除肝癌治疗的核心,为更多晚期肝癌患者提供可切除机会。根据临床指南关于肝癌一线治疗方案推荐,笔者总结并分析1例初始临界可切除中晚期肝癌患者行阿替利珠单克隆抗体联合贝伐珠单克隆抗体(T+A方案)转化治疗后,成功行肝段切除术,且术后9个月随访未见肿瘤复发。该例患者术后病理学检查为肝细胞-胆管细胞混合型肝癌。这提示T+A方案在混合型肝癌转化治疗中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肝肿瘤 转化治疗 免疫治疗 肝切除 多学科
  • 简介:目的:建立一种灵敏、特异、快速的ELISA方法,用于猕猴血清中抗死亡受体5(DR5)单克隆抗体检测。方法:采用双抗夹心ELlSA法,用猴血清吸附的羊抗入IgG包被于96孔酶标板,加入待测样品,用HRP标记的猴血清吸附的羊抗人IgG进行检测,加底物显色,读取D450值。结果:建立了检测抗DR5单克隆抗体的ELISA方法并进行了确证,方法的线性范围为12.5-800ng/mL,定量下限为12.5ng/mL,板内和板间精密度均小于15%,准确度为-4-15%,冻融稳定性和稀释稳定性良好。结论:方法学确证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抗DR5单克隆抗体方法符合新生物制品临床前药代动力学研究指导原则要求,可用于抗DR5单克隆抗体检测

  • 标签: 死亡受体5 单克隆抗体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 药代动力学
  • 简介:目的制备并鉴定一组抗曲霉不同抗原的单克隆抗体。方法采用烟曲霉细胞壁抗原成分、分泌抗原和灭活分生孢子,分别免疫BALB/c小鼠,制备单克隆抗体,免疫荧光法鉴定单克隆抗体与曲霉属和念珠菌属抗原的交叉反应。结果获得29株稳定分泌抗曲霉单抗的杂交瘤细胞株,其中用烟曲霉细胞壁抗原成分免疫获得11株,用分泌抗原免疫获得13株,用孢子免疫获得5株;Ig亚类鉴定,11个克隆株为IgG1亚类,3个克隆株为IgG3,15个克隆株为IgM。免疫荧光法鉴定29株单抗特异性识别烟曲霉细胞壁抗原,与其他曲霉抗原有交叉反应。结论29株单克隆抗体,对于建立侵袭性曲霉感染早期诊断方法、筛选曲霉保护性抗体以及研究抗体保护机制奠定了实验基础。

  • 标签: 曲霉抗原 单克隆抗体 交叉反应
  • 简介:采用一组单克隆抗体(T16、M344、T138、T43),用APAAP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对63例膀胱移行细胞癌及10例非肿瘤患者的膀胱冲洗液作了研究。T35在全部63份标本呈阳性。随着肿瘤分期、分级的升高,以及肿瘤的复发,M344阳性率降低,T138及T43阳性率升高。尿细胞学检查联合应用,可弥补相互间的不足,使肿瘤检出率进一步提高。M344、T138及T43MAb可作为膀胱肿瘤早期诊断恶性程度及复发的评估指标。

  • 标签: 膀胱移行细胞癌 单克隆抗体 尿细胞学 免疫细胞化学
  • 简介:大多数单克隆抗体可诱导免疫反应,免疫毒性是免疫调节类单克隆抗体主要担心的毒性反应。本文总结了单克隆抗体的免疫毒性特征、免疫毒性的相关因素,非临床免疫毒性研究与评价的考虑要点。建议在临床前研究阶段应根据单克隆抗体的作用特征,对药物的免疫毒性进行逐步分层研究,当需要追加试验时,应追加研究;还应体内外研究相结合,动物种属和人体离体细胞相结合,多途径进行研究。

  • 标签: 单克隆抗体 免疫毒性 免疫原性 非临床研究
  • 简介:目的探讨单克隆抗体的预防性诱导治疗能否提高肾移植术后1年内的人、肾存活率。方法以1996年10月~2004年12月进行的同种异体肾移植并且术后使用单克隆抗体(OKT3)的153例尿毒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于术后6h内预防使用OKT3,每日5mg。其中111例术后5~10d内未发生排斥反应,使用OKT325~50mg,作为预防性诱导治疗。其后改为环孢霉素(CsA)、强地松(P)、硫唑嘌呤(AZA)或霉酚酸酯(MMF)维持治疗。另外40例在5d内因出现排斥反应的征像: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1.5,同位素肾血流图和同位素肾胶体显相及彩色超声均提示排斥反应,使用OKT3总量60~100mg。确诊排斥反应的当日及第二日使用OKT3每日10mg。使用OKT3的总量根据临床症状是否缓解及CD4/CD8〈0.5或比值倒置而停药。结果2例术后24h内出现经病理证实的超急性排斥反应,切除移植肾。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40例均逆转。151例人、肾存活的随访时间均达1年,只有12例(7.9%)因再排斥而住院治疗。结论肾移植术后应用OKT。作为诱导性治疗,预防急性排斥反应效果良好。肾移植术后即便用OKT3作诱导性治疗,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仍达36%(40/111)。但急性排斥反应的程度较轻,且可完全被加量的OKT3逆转。OKT3不能预防超急性排斥反应。另外本文也对OKT3常见的副作用进行了总结,提出了一些预防和治疗的措施。

  • 标签: 肾移植 排斥反应 单克隆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