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本文对北宋时南北朝七史首次校刻过程中的诸多环节展开考辨,包括诸史校成奏上时间、刊刻成书时间、各史目录序的相关问题,主要利用晁说之、韩维等宋人文集中新见之线索,对前人观点有所推进和订正。并以此为基础,重新勾勒所谓“嘉佑七史”校刻始末,指出嘉佑末年,南朝四史校毕进上;治平时期,校、刻并举;熙宁中,北朝三史相继校毕进上;自熙宁中七史全部校毕迄政和中,纯是刊刻阶段。继而对熙宁以後诸史刻印迟缓之缘由提出新说,认为学者历来将此归因于书多脱误,校雠艰难,未中肯綮,实因受北宋後期政局、时风的影响,王安石新学成为当时学术的绝对主流,七史地位边缘化,王氏新学经解大量占用了刊书所需的物资、人力,以致七史的刊刻迁延日久。
简介:北宋庆历时期,诸儒在经学中以先王列圣相传之道为焦点,探讨复兴三代王道之治、重建本朝政治宪纲的“治体”理论。其所面临的问题是:“先王之道”的根本内涵何在?孙复、石介师徒将之概括为“大中之道”,而胡瑗阐发为“明体达用”之学,其弟子孙觉则发挥师说,建立“王道”和“圣学”的关系。考察庆历经学“推言治道”的轨迹,发现诸儒关注的重心,有由“外王”转向“内圣”的趋势:在推阐王道政治的“治体”理论之时,又试图建立“治体”与天道性命之学的联系。但此时,诸儒对圣人之道“道体”的理解是含混而粗疏的,因而其对“治体”的建构也存在困境和局限,盖当时儒学理论水平尚不足以解决此问题。但诸儒在探寻“治体”过程中,逐渐转向对“道体”的触及,影响和启发了后来的二程之学。从此角度而言,庆历诸儒经学研究的贡献还是应该被肯定。
简介:宋代等级安排的基本理念,是在优先保证务实性的前提之下,最大限度地维系官僚集团内部的稳定、协调,以达到巩固统治秩序的目的。班位,是彰显官员身份、排定等级的重要工具之一。北宋前期,以无权责的本官为班位的“衡量基准”,根据不同的等级季体“官与差遣分离”程度的不同,采用“分层”的安排模式;元丰改制期间,等级结构发生了改变,以注入职掌的职事宫为“重心”,此时,影响班位高下的“基准项”与“优先项”二者走向了合一,班位安排的繁琐程度也随之降低。元佑以後,为了使君主控御臣下的手段更加多元,避免频繁的等级下调对朝臣构成较大的心理冲击,资序、贴职、“二府旧臣”、“曾任侍从”等要素再次介入到等级安排之中,这也使排班的原则产生了一些新的变化。
简介:摘要故事总比单纯的知识更生动更容易理解,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故事能够发挥很好的辅助作用,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调节课堂气氛,使教学变得趣味化,同时,因为学生对于历史故事会比较感兴趣,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致。本文基于高中历史教学的基本特点,简要探讨历史故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