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影响尿毒症患者动静脉内瘘手术成功的危险因素,建立预测手术成功的回归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1月在龙岩市第二医院肾内科诊断为终末期肾病患者共108例,收集患者基本资料以及彩超下的血管内径、流速、动脉内中膜厚度等指标;由2个具有3年以上血管通路经验的肾内科医师完成前臂动静脉内瘘手术。将手术的成功与否作为应变量,对各自变量进行单因素筛选分析,将有意义的自变量进一步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各因素的优势比(OR),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该模型判断手术成功率预测的准确性、灵敏度及特异性。结果经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单因素分析比较显示手术前1d至手术当天平均收缩压(P=0.001)、纤维蛋白原(P=0.016)、总胆固醇(P=0.003)、是否存在糖尿病(P=0.000)、桡动脉内径(P=0.017)、头静脉内径(P=0.000)、动脉流速(P=0.000)为影响手术成功的因素。将指标引入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回归模型:LogitP=15.637+1.178×总胆固醇-0.071×桡动脉流速-81.642×头静脉内径。绘制该模型对手术成功率预判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曲线下面积(AUC)(95%可信区间)分别是0.8883(0.7683To1.008),P〈0.001,灵敏度83.33%,特异度94.44%。本预测模型方程对动静脉内瘘手术预测的准确率96.3%。结论本文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综合临床多项指标,建立手术成功预测的模型,利用ROC曲线判断其预测效能,已达到提高手术的阳性预测值的目的。本研究是较为新颖的临床尝试,基于无创、简便易行、经济实惠、临床实用性高的彩超而建立,该模型对预测动静脉内瘘手术的早期成功率有一定的预测效果。
简介:目的总结探讨进行长期维持性血透的终末期肾病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吻合口径与动静脉内瘘通畅率的关系。方法分析自2012年4月至2014年3月桂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301例为行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而行手术创建动静脉内瘘的终末期肾病患者的资料,记录分析不同吻合口径患者内瘘成功率、术后通畅率、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301例行自体动静脉内瘘血管转流术的患者,其中吻合口径5mm82例,吻合口径6mm81例,吻合口径7mm81例,吻合口径8mm57例,术后一期吻合成功率达100%,不同吻合口组术后通畅率:术后1个月,5、6、7、8mm吻合口径内瘘通畅率分别为93.90%、97.53%、97.53%、98.25%(P术后1个月>0.05);术后半年,内瘘通畅率分别为85.37%、90.12%、90.12%、91.23%(P术后半年>0.05);术后1年,内瘘通畅率分别为75.61%、86.42%、83.95%、85.96%(P术后1年>0.05);术后2年,内瘘通畅率分别为62.20%、75.31%、77.77%、77.19%(P术后2年<0.05);术后3年,内瘘通畅率分别为54.88%、61.73%、71.60%、85.96%(P术后3年<0.05),术后并发症(1个月内):术后血栓形成9例,术后手部肿胀6例,术口切口渗血9例,肢端窃血综合征1例。结论7~8mm的吻合口径较适宜,恰当吻合口径选择是提高自体动静脉内瘘通畅率的关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静脉内瘘术后患者内瘘阻塞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本研究对我肾内科于2017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320例行动静脉内瘘术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160例,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160例,常规护理),并分析两组患者术后内瘘阻塞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动静脉内瘘术后术后综合护理干预后患者内瘘阻塞发生率为29.4%,对照组患者经常规护理患者内瘘阻塞发生率为41.9%,两组相比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能够降低患者动静脉内瘘术后内瘘阻塞的发生率,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活质量,提高患者舒适度,值得临床应用与发展。
简介:摘要目的对于动静脉内瘘狭窄行支架植入治疗患者在恢复过程中给与有效护理干预的效果加以分析。方法本研究以对比护理的模式展开,所纳入病例共选择为120例(2017年1月—2018年7月),任意抽选组中60例,使用传统方法对患者展开护理并划分为对照组,剩余的60例患者则接受有效护理干预,将其划分为观察组。对两组疗效间差异进行分析。结果通过分析可知,在本次研究期间,观察组在血管通畅率、血流量以及血色素改善等方面均存在有显著优势,P<0.05。结论对于动静脉内瘘狭窄行支架植入治疗患者,在恢复过程中给与有效护理干预,可有效提升该部分患者治疗效果,有助于患者恢复。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分析本中心60例锐针法动静脉内瘘扣眼穿刺隧道形成和钝针穿刺失败的状况。方法选择本中心2016年10月~2017年4月成功行动静脉内瘘扣眼穿刺的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专人穿刺组和小组成员穿刺组,比较两组锐针法扣眼穿刺隧道形成的时期以及钝针穿刺最初3个月内失败的情况。结果固定一人行动静脉内瘘扣眼穿刺28例,有26人锐针穿刺6~10次形成扣眼隧道,钝针穿刺3个月内有8次穿刺失败。小组成员行动静脉内瘘扣眼穿刺32例,有30人锐针穿刺6~10次形成扣眼隧道,钝针穿刺3个月内有9次穿刺失败,每周一次透析的患者建立扣眼隧道的时间长,钝针穿刺失败率高。结论每周一次的透析患者不建议使用动静脉内瘘扣眼穿刺,穿刺手法和透析频次是影响动静脉内瘘扣眼隧道形成和穿刺失败的重要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个性化护理干预应用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动静脉内瘘护理中的效果。方法从2015年3月至2018年5月期间在我院接受肘下高位动静脉内瘘穿刺治疗的患者中选取60例展开研究,根据护理方式不同分组,常规组30例行常规护理,研究组30例给予综合护理,比较两组护理后的生活质量评分及并发症情况。结果研究组出现1例感染,1例皮下血肿,其并发症发生率为6.67%,显著低于常规组23.33%,比较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的生理功能评分(89.3±5.5)分、心理功能评分(88.2±5.3)以及社会功能评分(87.5±7.2)分均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给予肘下高位动静脉内瘘穿刺患者综合护理,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安全性高,且护理后患者生活质量得以保证,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自粘性绷带对动静脉内瘘血肿压迫止血的效果。方法将动静脉内瘘血液透析中发生穿刺部位肿胀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观察组,一组为对照组.观察组穿刺部位发生血肿时先用弹力止血带加纱球进行穿刺点的压迫,再用3M自粘性绷带缠绕在血肿上,松紧适当,4小时以后放松绷带。对照组用弹力止血带加纱球压迫在穿刺点的上方进行压迫止血4小时后放松。观察两组12小时及24小时内的血肿变化。结果观察组9例12小时血肿消退7例,24小时血肿消退1例,超过24小时血肿消退1例;对照组9例;12小时血肿消退3例,24小时血肿消退4例,超过24小时消退2例,其中1例血肿局部溃烂,行动静脉内瘘闭合术后血肿才逐渐消退。统计学检验提示两组血肿消退时间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χ2=20.172,P<0.01)。即观察组血肿消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自粘性绷带可有效缩短动静脉内瘘血肿消退时间,达到内瘘渗血局部止血,减轻患者痛苦,有效保护患者血管通路。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及探索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的护理方式。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8年6月来本院就诊的60例血液透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动静脉内瘘的护理展开回顾性分析。结果此次调查研究的结果显示,60例研究对象中,因低血压所致的自体动静脉内瘘失功者3例,因糖尿病肾病病人的血管较差而反复刺穿所致的自体动静脉内瘘出现堵塞者2例。其余的55例患者的内瘘功能都比较好,使用寿命平均在三年。结论唯有加强对自体动静脉内瘘病人的术前护理、术后护理以及穿刺时的护理,才可以得到手术的彻底成功,从而延长患者内瘘的寿命,提升其血透的应用效果,延长病人的生命,提高其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