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一)刺槐的起源与传播刺槐(Robiniapseudoacacia)为豆科刺槐属(Robinia)的代表性植物,起源于美国北纬43°-45°之间。原产地年降水量为1000-1500mm。7月份平均温度为20-27℃,最高温度30-38℃,1月份平均温度为2-8℃,最低温度在-10-25℃之间。刺槐于17世纪传入欧洲,20世纪初由法国传遍世界各地。我国于19世纪末从欧洲引入刺槐,故名洋槐。1900-1918年间,首先在山东半岛栽植,之后扩展到全国各地。目前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北纬23°-46°,东经86°-124°之间。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刺槐已成为仅次于杨树和桉树的第三大阔叶树种。
简介:四倍体刺槐是我国于1995年从韩国山林厅林木育种研究所引进的人工诱变刺槐新品种,分为用材型,饲料型和蜜源型三个类型。 速生用材型四倍体刺槐与普通刺槐相似,但树体高大,树干通直,材质优良,生长速度高出普通刺槐2倍,扦插苗当年高度可达3米,地径3.5厘米;栽植3年树高5米,胸径6厘米。具有明显的速生、抗旱、耐盐碱等特点,是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改良土壤的优选树种与重要的用材树种。饲料型四倍体刺槐呈灌木状,具有速生、叶大、条粗、枝密、无刺等特点,叶面积是普通刺槐的2-3倍,叶厚、叶宽为普通刺槐的两倍以上,叶肉肥厚,叶总干重及复叶干重均为普通刺槐的1.5倍以上,比普通刺槐树冠更浓,枝条更粗壮,光合能力更强。叶内粗蛋白、粗脂肪含量分别为匈牙利优质刺槐的118%、126%,非常适合作为动物饲料。韩国的畜牧业主要以此为饲料。蜜源型四倍体刺槐,表现为花蜜丰富,是普通刺槐的几倍,10年生树株产蜜1.0千克。尤其是矮化灌木类四倍体刺槐,更为耐瘠薄,特别适合用作防沙治沙及滩涂开发。同时刺槐根系可固氮,因而可用于荒山荒坡绿化、沿海滩涂改造、江河流域水土保持。多倍体刺槐品种集薪炭、木材、饲料及蜜源等诸用途于一身,是不可多得的经济树种。该品种系列引入我国后,经过在不同地区的多点试验观测,各项指标均达到或超过预期水平。
简介:在黄土高原,刺槐发挥着防治水土流失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等方法对黄土高原榆林、延安、渭南、咸阳、宝鸡等地(市)的274株刺槐解析木进行统计分析,研究了黄土高原刺槐生长状况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陕西黄土高原的刺槐在15a时,树高、胸径和材积的平均值分别为(10.84±0.29)m、(10.64±0.31)cm和(0.048907±0.001634)m^3。黄土高原不同地区刺槐长势差别较大,宁夏的刺槐生长状况好于山西、陕西和河南,甘肃的刺槐生长缓慢、生长量低。同时,海拔、坡位、坡向、坡度和林分密度对刺槐生长影响显著,生长在海拔1000~1200m之间的刺槐生长状况好于其它海拔水平;山坡的中下部较上部更有利于刺槐生长;阴坡的刺槐长势优于其他坡向;随着坡度的增加刺槐生长量下降。建议在黄土高原营造刺槐林时应选择海拔1000~1200m之间、坡度较缓的阴坡下部,15a生刺槐密度控制在3300~4950株/hm2之间较为适宜。
简介:为探讨晋西黄土区刺槐人工林生态水文过程和影响机制,以2007和2008年7—10月的19场降雨和气象及林分结构资料,用修正的Gash林冠截留模型,对刺槐人工林林冠截留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刺槐人工林林冠持水能力和树干持水能力分别为0.55和0.1091mm,使林冠达到饱和的降雨量为0.75mm,使树干达到饱和所必需的降雨量为8.70mm;修正的Gash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晋西黄土区刺槐人工林的林冠累计截留量,林冠累计截留量相对误差最小值为0.76%,最大值为12.60%,平均林冠累计截留量相对误差为6.40%,林冠累计截留量模拟值小于实测值,截流率比实测值低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