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分子病理流行病学(molecularpathologicalepidemiology,MPE)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跨学科研究领域,其基于疾病的异质性和分子病理特征为基础,应用流行病学研究设计的原理和方法,分析暴露因素及疾病个体细胞或细胞外分子水平的改变与疾病发生、发展及预后之间的关系,为疾病的“暴露-疾病”关系病因和发病机制提供独特见解,为疾病的预防、早期发现和诊疗提供科学策略。目前,MPE已成为流行病学研究领域一个不断发展的热点研究领域。本文就近年MPE在结直肠癌、肝癌、乳腺癌和肺癌等肿瘤病因学以及临床研究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简介:目的了解2014年重庆地区手足口病的流行特点和分子生物学特征。方法收集2014年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门诊传染病报卡的手足口病病例和住院的手足口病病例,描述性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对住院并采集了粪便标本的手足口病病例,以RT-PCR方法行肠道病毒DNA扩增和鉴定并测序分型,构建系统进化树行分子流行病学分析。结果19207例手足口病患儿进入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男∶女为1.5∶1,以散居及幼托为主(97.9%),发病中位年龄2.1岁(1d至17岁),5岁以下患儿占94.2%;呈现4~6月和9~12月2个流行高峰,分别占全年发病的36.9%和52.8%。364例住院且行病原学检测阳性的手足口病病例进入病原学和分子流行病学分析,其中239例为重症病例,EV71感染占64.4%;单纯EV71195例(53.6%)、单纯CA1618例(4.9%)、单纯CA623例(6.3%)、单纯CA106例(1.6%)、混合感染45例(12.4%)、其他肠道病毒77例(21.1%);EV71在1~6月检出率高,CA6在9~12月检出率高,EV71/CA6混合感染占9.3%。病毒序列分析显示2014年重庆地区分离到的EV71属于C4a亚型,CA16为B1b亚型,CA6与日本及西班牙等地的代表菌株同源性较高,CA10与中国其他地区流行株同源性较高。结论2014年重庆地区手足口病流行呈双峰模式,发病人群以5岁以下散居及幼托儿童为主。手足口病流行的病毒株为EV71C4a亚型和CA16B1b亚型。
简介:摘要目的掌握江西省羊种布鲁氏菌分子特征,了解分离菌株流行病学间相关性。方法采用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分析方法(MLVA)对江西省17个县(区)25株人分离羊种布鲁氏菌进行分析。结果25株羊种布鲁氏菌聚类可分为24个独立基因型,相似度为67.00%~100.00%,辛普森指数在0.000~0.773之间,MLVA8型有3个基因型,60.00%(15/25)为42型,32.00%(8/25)为43型,8.00%(2/25)为63型。MLVA11型有7个基因型,116、125型为主要基因型,两型菌株占56.00%(14/25)。结论25株人分离羊种布鲁氏菌基因具有高度遗传多样性,菌株基因型繁多,各菌株间无明显流行病学相关性,表明江西省羊种布鲁氏菌传染来源复杂。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重庆市2010-2019年儿童手足口病流行特征,为重庆市儿童手足口病制定针对性防控策略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重庆市2010-2019年间的手足口病病例资料,描述分析病例的三间分布特征。结果:重庆市2010-2019年共报告手足口病131 253例,年均发病率为133.25/10万,重症157例,占比0.12%,其中死亡3例,重症死亡率1.9%;每年4-7、9-12月为发病高峰;渝中区(161.54/10万)、万州区(154.27/10万)、丰都县(144.73/10万)年均发病率最高,城区发病率高于下划县市、乡镇(χ²=135.44,P
简介:目的研究我院肝移植病房MRSA同源性分布情况。方法收集我院2005年3月-2006年11月肝移植病人中分离金葡菌共57株,用头孢西丁纸片法进行MRSA表型检测,筛选MRSA,并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对MRSA菌株进行同源性检测。结果57株金葡菌中,46株为MRSA。MRSA经PFGE分为8个型(A~H型)。以A型(27株)、B型(10株)为主。在2005年3月-2006年11月发生了A1亚型的暴发流行。结论MRSA在肝移植病人间流行情况十分严重.及时检测MRSA并进行流行病学研究将有利于控制耐药菌的播散。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及预防策略。方法本次研究对象是选择在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麻疹发病案例。根据麻疹流行病学的特点对麻疹预防措施进行了探讨。结果2013年我市共报告发生680例麻疹患者,麻疹年报告发病率为41.61/10万,麻疹案例中无死亡病例发生。680例麻疹患者中3-8月份发病619例(占比91.03%),3-5月份发病488例(占比71.8%),一年中3-5月份麻疹发病率明显高于其它月份(P<0.05);男性患者338例(占比49.7%),女性患者322例(占比47.4%),男性与女性群体间发病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16-35岁群体发病率明显高于其它年龄段,各年龄段间发病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流动人口202例(占比为29.7%)常驻人口478例(占比为70.3%),常住人口发病率明显高于流动人口及婴幼儿(P<0.05)。结论麻疹多发于16-35岁年龄段常驻人口中,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特点,可以基于麻疹流行病学特点加强群体、季节性疫情防控。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杭州整形医院急诊面部外伤患儿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调查分析杭州整形医院2017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急诊治疗的9 002例0~15岁面部外伤患儿的资料。统计性别、年龄、受伤时间、受伤后就诊时长、致伤原因、伤口部位、伤口类型、伤口长度、伤口深度、麻醉方式、术后抗瘢痕措施、术后瘢痕评估等情况,并对数据进行分析,采用χ2检验分析计数资料。结果本组9 002例患儿中,男5 593例,女3 409例,男女比例约1.64∶1;年龄(4.6±2.9)岁,最小为出生后1个月。将患儿分为5个年龄段:≤1岁、>1岁且≤3岁、>3岁且≤6岁、>6岁且≤12岁、>12岁且≤15岁,其中>1岁且≤3岁的患儿最多,共4 505例(50.00%);从1岁至15岁患儿数量依次呈递减趋势,年龄段越大,男性患儿比例越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3.12,P<0.001)。患儿受伤时间主要集中在9:00-12:00和16:00-21:00,最容易受伤的时间段是19:00-20:00。从全年来看,12月份患儿受伤人数最多,共1 002例(11.13%)。患儿大多于伤后6 h内就诊,共8 846例(98.27%)。主要致伤原因为撞伤(摔伤),共7 786例(86.49%)。最容易受伤的部位主要是额部,在≤3岁、>3岁且≤6岁、>6岁且≤15岁3组中,额部所占比例依次减小,受伤部位构成比之间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01.22,P<0.001)。主要受伤类型为挫裂伤,共8 081例(89.77%)。受伤深度主要为中层(脂肪层、肌肉层),共5 262例(58.45%);其次为深层(软骨层、骨膜层),共3 601例(40.00%)。伤口总长度为(1.9±1.0) cm(0.2~15.0 cm)。麻醉方式主要是局部麻醉,部分采用静脉麻醉或全麻插管麻醉,共8 757例(97.28%)。术后随访7 465例,所有随访患儿应用整形美容技术一期或分期治疗,术后采用一种或联合多种抗瘢痕措施治疗。随访时间3个月至2年,术后感染8例,主要发生在动物抓咬伤、唇部贯通伤及被牙齿磕伤患儿,瘢痕增生28例,其余患儿均效果满意,瘢痕不明显。结论儿童面部外伤有特定的发病规律,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可以减少其发生。儿童面部外伤后应及时到整形外科就诊,联合多种抗瘢痕治疗措施,将术后瘢痕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简介:摘要[目的]对淋病疫情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为淋病的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发的“国家疾病报告管理信息系统”和Excel软件对2013年信阳市淋病疫情进行分析。结果全市共报告淋病病例142例,报告发病率2.33/10万。报告发病率与2012年相比上升了12.16%。男女淋病发病比为11.441。2007年-2010年淋病报告发病数及发病率呈下降趋势,但2011年至今,淋病发病人数及发病率开始持续上升。结论性活跃人群是淋病感染的高发人群,淋病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要认真探索造成淋病报告发病率重新升高的原因,加强淋病的诊断、治疗和报告的规范化,提高淋病报告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