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在传统意识和现代观念中,子女性别偏好,尤其是男孩偏好,从东亚、南亚,到中东以及北非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或发达国家都普遍存在,这是许多国家性别比偏高的社会文化基础。在自然生育状态下,多生孩子几乎是满足期望的子女性别结构的唯一手段。当今世界,无论是自愿的或是非自愿的生育率下降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共同特征,少生孩子成为人们追求的时尚。伴随现代避孕、胎儿性别鉴定、人工流产等技术的进步与普及,为人们满足既要少生,又要实现理想的子女性别结构提供了手段,产前胎儿性别鉴定和性别选择人工流产在一些国家或地区普遍存在,如韩国、中国、日本、印度、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台湾、香港等。中国自1980年代就出现了出生性别比偏高且持续上升的现象,有大量中外文献从社会、经济、文化、生育、死亡、统计等因素对中国出生性别比偏高的历程、程度和原因进行了详尽的研究。经过一段时期的争论,达成了基本一致的观点:产前胎儿性别鉴定和性别选择人工流产是中国出生性别比偏高的主导因素。但是,人们为什么要进行产前性别鉴定和性别选择流产?对这个问题尚缺乏深入一步的研究。本文将在对中国1980年代以来的出生性别比进行多种方法综合判断的基础上,对出生性别比偏高程度、特点、原因和性别选择模式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简介:社会管理的范围涉及社会诸多领域,人口性别结构就是其中之一。出生性别比失衡及其引发的连环套式社会问题,对于新时期社会管理构成一项严峻挑战。在我国,传统的男尊女卑、重男轻女影响甚深,特别是广大农村传统的男娶女嫁制度和以男性为中心的资源分配规则,使出生性别比失衡居高不下。近年理论和实践工作者为破解这方面难题而不断努力。中共中央党校妇女研究中心2008年承接国家人口计生委的项目,组建了全国性的“性别平等政策倡导课题组”,与地方政府共同对性别比失衡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本刊认为,我国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出生性别比失衡,是已经显性化且影响深远的一个基本社会问题,在今日中央高度重视社会管理的新形势下有深入探讨的必要。本期以课题纽行动研究为重心,从社会管理创新角度,分理论思考、实践探索、领导评论三部分,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望能引起广大党政干部进一步重视,并给大家以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