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优化人凝血因子Ⅷ(FⅧ)原液制备工艺,提高FⅧ收得率及纯度。方法采用正交设计优化冷沉淀溶解工艺参数;探讨不同pH对冷沉淀溶解液酸性沉淀的影响,优化得到最佳酸性沉淀条件;通过对离子交换层析工艺的研究,得到离子交换层析的最佳上样流速及柱载量。结果冷沉淀溶解的最佳溶解工艺条件是溶解倍数为4倍、溶解温度为10℃、溶解时间为2h;溶解液最佳酸性沉淀pH为7.2;离子交换层析的最佳上样流速为1.2cm·min^-1,每毫升凝胶对凝血因子Ⅷ的载量为80.1IU·mL^-1。结论通过对FⅧ原液制备工艺的优化,FⅧ收得率提高了约13%,比活性约提高了30IU·mg^-1。
简介:摘要冷沉淀凝血因子是将保存期内的新鲜冰冻血浆在2℃~6℃融化后,经离心后分离出大部分血浆,将剩余不溶冷沉淀物质在1h内速冻呈固态的一种功能性血液成份,是新鲜冰冻血浆中大部分凝血因子的浓缩制品,富含纤维蛋白原(Fib)、纤维结合蛋白(Fn)、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Ⅷ因子等。近几年来本血站冷沉淀凝血因子的制备量和使用量也呈逐年增加趋势。冷沉淀凝血因子主要用于因缺乏Ⅷ因子或纤维蛋白原而出血的病人及血友病患者1。随着医疗输血技术的不断发展创新,冷沉淀凝血因子不再局限于血液病的治疗,而更多的用于各种手术、创伤引起的凝血机制障碍等出血性疾病,如深度烧伤、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肿瘤手术、多发伤和手术创伤,治疗效果显著。
简介:摘要本文主要讲述在呼吸内科中凝血因子VLeiden(FLV)发生突变与出现易栓症症状的肺血栓之间的关系。在这些患者中,取得经过临床资料确诊的、均符合易栓症条件的、年龄在35—49岁之间的肺血栓男女患者组20例,另外选择性别、年龄对等的健康对照组20例。通过分析结果得出患者组和对照组在出现易栓症症状方面均不存在凝血因子VLeiden(FLV)突变。从而得出在我国,凝血因子VLeiden(FLV)突变发生的频率相对较低,它可能不是我国公民患肺血栓的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组人凝血因子vlll(Fvlll)长期小剂量次级预防重度血友病A患儿关节出血的疗效与相关因素方法对不同体质量的患儿,每次使用相同用量的凝血因子VIII(250U/次,一周3次)进行预防治疗,观察及记录预防治疗后患儿的出血次数,与预防治疗前对比,考察预防治疗的疗效;根据患儿体质量的不同,计算每位患儿相应的每公斤体质量凝血因子使用VIII剂量(以下简称剂量),使用Spearman相关系数研究不同剂量与预防治疗疗效的相关性。结果58名患儿预防治疗前出血次数为(4.36±1.78)次,预防治疗后出血次数为(2.22±1.04)次(t=7.91,P<0.001);VIII因子用量在5~10U/kg的患儿预防剂量与出血次数的Spearman相关系数为-0.421(P=0.005),VIII因子用量在10~15U/kg的患儿预防剂量与出血次数的相关系数为-0.331(P=0.030);VIII因子用量大于15U/kg的患儿预防剂量与出血次数的相关系数为-0.16(P=0.325)。结论预防治疗能明显减少血友病患者的出血次数。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肿瘤患者凝血功能异常时凝血因子活性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在河南省肿瘤医院住院接受治疗的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血栓弹力图(TEG)监测其凝血功能,凝血功能呈异常状态的196例肿瘤患者为试验组,呈正常状态的36例肿瘤患者为对照组。根据TEG检测结果的总体凝血指标(CI)值将试验组分为两组:高凝试验组(n=104):CI值>3;低凝试验组(n=92):CI值<-3。每个试验组再根据TEG结果的R值、K值、α角、MA值分成3个亚组,即高凝一组(n=37)、高凝二组(n=34)、高凝三组(n=33);低凝一组(n=33)、低凝二组(n=30)、低凝三组(n=29)。同期测定并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凝血因子(F)Ⅱ、Ⅴ、Ⅶ、Ⅷ、Ⅸ、Ⅹ、Ⅺ、Ⅻ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的活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高凝一组FⅡ、FⅤ、FⅦ、FⅧ、FⅪ和vWF活性升高,分别为(1 105±281)、(1 352±326)、(1 628±397)、(1 795±314)、(1 389±288)和(1 908±486)U/L(均P<0.01);高凝二组FⅡ、FⅤ、FⅦ、FⅧ、FX和vWF活性升高,分别为(1 068±189)、(1 194±205)、(1 529±394)、(1 562±241)、(1 150±196)和(1 722±415)U/L(均P<0.05);高凝三组FⅦ、FⅩ和vWF活性升高,分别为(1 411±196)、(1 212±327)和(1 713±457)U/L(均P<0.01)。低凝一组FⅤ、FⅧ、FⅨ、FⅫ和vWF活性降低,分别为(732±96)、(695±64)、(1 216±191)、(832±128)和(1 088±117)U/L(P<0.05);低凝二组FⅤ、FⅦ、FⅧ和FⅫ活性降低,分别为(714±102)、(1 125±108)、(783±95)和(912±111)U/L(P<0.01);低凝三组FⅪ、FⅫ和vWF活性降低,分别为(812±92)、(827±179)和(916±76)U/L(P<0.01)。结论肿瘤患者凝血功能异常时仅有部分凝血因子活性发生明显改变。高凝状态时,FⅡ和FⅩ的活性较高,成为抗凝治疗的重要因素,FⅤ、FⅧ活性升高易引发深静脉血栓;低凝状态时,FⅤ和FⅧ活性显著下降,常引发出血或渗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