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丽英(富锦市结核病防治所检验科156100)
【中图分类号】R44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11-0230-02
【摘要】目的讨论血浆凝血因子Ⅷ、Ⅸ、Ⅺ和Ⅻ促凝血活性测定。方法对样本进行临床检验。结论参考范围(一期法)FⅧ:C54.29%~168.51%,FⅨ:C50.09%~222.05%,FⅪ:C81%~118%,FⅫ:C61%~148%。因子Ⅷ、Ⅸ、Ⅺ和Ⅻ的促凝活性检测与Ⅱ:C、V:C、Ⅶ:C、X:C等一样,都是以相当正常人的百分活性来表示的,故工作参考值很重要,志愿者以100例为好,且年龄段分布要有代表性,制成的混合血浆在一30℃下也只能保持3个月。每次检测都必须制作标准曲线。
【关键词】血浆凝血因子Ⅷ、Ⅸ、Ⅺ和Ⅻ促凝血活性测定
参考范围(一期法)
FⅧ:C54.29%~168.51%,FⅨ:C50.09%~222.05%,FⅪ:C81%~118%,FⅫ:C61%~148%。
结果评价
1.生理情况血浆凝血因子Ⅷ曾称为抗血友病因子(antihemophilicfactor,AHF)或抗血友病球蛋白(antihemophilicglobulin,AHG),正常人血浆浓度很不稳定,一般为0.1mg/L,分子质量为3330000,肝脏可能是主要的合成场所,其基因定位于X性染色体(Xq28),长度为186kb。凝血因子Ⅸ也称为凝血活酶成分(plasmathromboplastincom-ponent,或叫christmas因子,分子质量为56000,正常血浆浓度为3~4mg/L,为肝脏合成的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其基因定位于X染色体(Xq27.1),长度为34kb。凝血因子Ⅺ,又称血浆凝血活酶前质(plasmathromboplastinantecedent,PTA),是一种较为稳定的凝血蛋白,血浆正常浓度为4~6mg/L,分子质量为160000,由肝脏合成,基因定位于4号染色体(4q35),长度为23kb。因子Ⅻ,也称Hageman因子,正常血浆浓度为29mg/L,分子质量为80000,主要由肝脏合成,基因定位于第5号染色体(5q33-ter),长度为11.9kb。传统上将因子Ⅷ、Ⅸ、Ⅺ、Ⅻ归纳为内源凝血因子,其中因子Ⅷ主要起辅因子作用,促进ⅨA活化因子X,而因子Ⅷ血浓度极低,又与vW因子形成复合物,故临床上有许多病理改变可能影响因子Ⅷ活性,从而表现出止血血栓疾病中最多见的一种类似血友病中的出血表现与凝血因子Ⅱ、Ⅶ、X一样,因子Ⅸ亦属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蛋白,酶原形式存在的FⅨ主要在Cα2+的存在下,通过Gla区在磷脂膜表面被组织因子FⅦa复合物激活,也可由FⅪa和较弱的FXa激活。因子Ⅺa(Ⅸ)均能与活化的血小板结合,但不能与静息的血小板作用,抗凝血酶一Ⅲ是灭活因子Ⅸa的主要生理物质。维生素K缺乏不能形成全部12个Gla区域,突变、缺乏、插入异常片段等均可引起因子Ⅸ合成障碍,而表现出类似血友病乙的表现。血小板膜内和血浆中均可发现因子Ⅺ,但可能空间结构不同。酶原形成存在于血浆的FⅪ在体内主要由凝血酶和激活了的Ⅺa自身活化,其主要作用是裂解FⅨ的Α2区的一个片段,使FⅨa转变成Ⅸa这种作用的减弱或因子FⅪ的缺乏可引起较轻的出血表现,可称为因子Ⅺ缺乏症。曾被认为是内源启动因子的FⅫ,与激肽系统有广泛的联系,虽然体外APTT等检验可以发现因子Ⅻ的缺乏可使凝固时间延长,但并无证据表明FⅫ与体内凝血激活存在直接的关系。相反,缺乏FⅫ已被发现可能存在血栓形成。据瑞金医院研究发现,脑腔隙性梗死的病例血中FⅫ活性减低,证实可能更多的与纤溶激活有关。FⅫa可被多种蛋白抑制剂抑制,如C1抑制物、抗凝血酶Ⅲ、α2巨球蛋白等。
2.病理情况血浆中因子Ⅷ、Ⅸ、Ⅺ和Ⅻ促凝活性增高,主要见于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在肾病综合征、口服避孕药、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恶性肿瘤时亦可增高。而单纯的肝病有时可表现出FⅧ:C的增高。血浆因子Ⅷ:C减低,主要表现为血友病甲患者。一般来说小于等于2%为重型患者;大于2%,小于5%为中型;轻型大于5%而小于25%;亚临床型大于25%,小于45%。另外,血管性血友病中的I型和Ⅲ型也常伴有Ⅷ:c减低,某些DIC病后期也有明显的Ⅷ:C减低,因子Ⅷ:C抑制物同样可以引起类似血友病甲的表现。因子Ⅸ:C减低见于血友病乙(如作临床分型,则与血友病甲时对Ⅷ:C的划分范围类似),肝脏病变、维生素K缺乏症、DIC和口服抗凝剂都可能出现Ⅸ:C的减低。因子Ⅺ。C的减低主要在肝病、DIC和因子Ⅺ缺乏症时表现。因子Ⅻ:C的减低虽有报道与DIC和肝病有关,但目前更需重视脑血栓形成的病例。
因子Ⅷ:C、Ⅸ:C、Ⅺ:C测定,目前以一期法为主,其检查顺序已不再安排在一般筛选检查、纠正试验、凝血活酶生成试验等之后。而是一旦出现APTT的延长或临床因出血而怀疑内源凝血途径的因子缺陷或考虑DIC,但一般相关检验室检查无有力证据时,都可直接检测因子Ⅷ:C、Ⅸ:C和Ⅺ:C。这些因子促凝活性的测定完全可以替代先前的简易凝血活酶生成试验(STGT)纠正试验和Biggs生成试验,且更加准确。只是Ⅷ:C、Ⅸ:C和Ⅺ:C的减低必须考虑相关抑制物的存在,对Ⅷ:C的减低最好与vWF抗原含量测定同时做,或配合出血时间测定和瑞斯托霉素辅因子活性测定。因子Ⅸ:C的减低,有条件时可做相应的抗原测量测定,或与因子Ⅱ、Ⅶ、X促凝活性同时检测已确定有无维生素K缺乏。对Ⅷ:C、Ⅸ:C和Ⅺ:C均减低的要怀疑血抗凝异常,可用复钙交叉试验(或复钙时间)来确定有无异常抗凝物质的存在。单纯因子Ⅻ的缺陷是少见的,并且因子Ⅻ。C的减低也不会有临床出血表现。此时更应注意观察纤溶活性的变化和血栓形成的可能。
3.检验干扰因素因子Ⅷ、Ⅸ、Ⅺ和Ⅻ的促凝活性检测与Ⅱ:C、V:C、Ⅶ:C、X:C等一样,都是以相当正常人的百分活性来表示的,故工作参考值很重要,志愿者以100例为好,且年龄段分布要有代表性,制成的混合血浆在一30℃下也只能保持3个月。每次检测都必须制作标准曲线。
参考文献
[1]叶应妩.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2006.
[2]熊立凡,李树仁.临床检验基础,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