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新型冠状病毒导致的重症呼吸道感染发病机制为促炎/抗炎反应紊乱及免疫失衡,免疫系统过度反应、免疫细胞过度凋亡和功能耗竭、免疫抑制或免疫麻痹等是主要的免疫病理表现。针对其发病机制的免疫调节治疗主要包括激素、IL-6受体拮抗剂、康复期血浆、超免疫球蛋白等,但其应用时机及临床效果尚存争议,本文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免疫失衡与免疫调节治疗进行评价总结。
简介:摘要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以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作为受体入侵细胞,导致ACE2破坏,引起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失衡。RAS失衡可通过诱导炎症、介导氧化应激和纤维化等过程参与到多个器官的急慢性损伤过程中。2019-nCoV并不仅仅引起肺损伤,亦引起多器官损伤。我们推测,RAS失衡在2019-nCoV引起的多器官功能不全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通过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CEI/ARB)调节RAS失衡可能成为防治2019-nCoV相关器官损伤的新手段。进一步研究明确病毒感染和多器官损伤与RAS失衡的相互关系至关重要。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肱骨远端冠状面骨折的治疗相关内容。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肱骨远端冠状面骨折患者14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研究组患者的治疗内容以及治疗效果。结果本组患者通过骨折分型并采取对应的手术内固定治疗或骨块切除治疗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6—12个月随访了解患者恢复优良情况,内固定治疗优9例,良2例,一般1例,差0例;骨块切除治疗一般1例,差1例,患者的治疗效果良好。结论肱骨远端冠状面骨折患者接受临床治疗中,应当对患者的骨折情况进行准确分型,根据其具体情况采取对应的手术处理方式,为患者尽早手术、有效固定并指导其开展早期功能锻炼,最大限度的保证患者肢体功能健康。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肘后路结合多种固定在肱骨远端冠状面骨折中的临床应用。方法自2005年1月至2018年1月,本科共收治18例肱骨远端冠状面骨折患者,其中女15例、男3例,平均年龄50岁。摔倒10例,机动车交通事故4例,运动损伤1例,高处掉落3例。手术均顺利完成,采用肘后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中使用多种内固定方式固定骨折端。术后药物抗炎、止痛、预防固化性肌炎,携带肘关节支具保护6周,循序康复锻炼。结果手术时间60~100 min,平均75 min。术后切口均I期愈合,均获骨性愈合,愈合平均时间6个月。本组患者上肢功能评分表(disability of arm shoulder and hand,DASH)评分20分。无骨不连和神经损伤病例,有2例创伤性关节炎(1例Broberg-Morrey1级,另1例Broberg-Morrey 2级,均行保守治疗),1例异位骨化(Brooker 1级,无症状)。结论肘后路结合多种固定治疗肱骨远端冠状面骨折的方法,具有骨折显露充分、固定牢固、安全有效、易处理合并损伤等优点,临床疗效好。
简介:背景:孤立的股骨远端髁冠状面骨折(Hoffa骨折)十分罕见,其诊断困难,在治疗上也存在争议。股骨远端髁上骨折合并冠状面骨折也很少发生。此项研究的目的就是明确股骨远端髁上-髁间骨折合并股骨髁冠状面骨折的机率.并描述m这些损伤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对189例患者的202个股骨远端髁上-髁间骨折进行临床和影像学回顾性评估。结果:在202个股骨远端髁上-髁间骨折中有77个(38.1%)诊断合并有冠状面骨折。在这些冠状面骨折中有59个(76.6%)只累及单髁,18个累及了股骨内和外髁累及单髁的冠状面骨折中有85%位于外髁。股骨远端开放骨折合并冠状面骨折的可能性是闭合骨折患者的2.8倍(95%可信区间,1.54~5.25)。在102个进行CT检查的膝关节中有47%被诊断出冠状面骨折,与其相比,在100个未行CT检查的膝关节中,其诊出率只有29%(p=0.008)。术前未被诊断出的10个冠状面骨折只是在术中固定股骨远端骨折时才明确诊断,且这些病例术前均未行过CT检查。结论:冠状面骨折经常与高能的股骨远端髁上-髁间骨折合并发生;在本研究中,合并冠状面骨折的发生率为38%。外髁较内髁更易受累。累及双髁的冠状面骨折也很常见,并且大多数冠状面骨折伴有开放伤口。加上了冠状面骨折的诊断使股骨远端髁上-髁间骨折的外科治疗的策略和方法发生改变,因此,术前对股骨远端损伤者,特别当合并有开放损伤时,竭力推荐进行CT扫描。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通过分析乳腺肿物的自动乳腺全容积扫描(automated breast volume scanner,ABVS)冠状面声像图特点,初步探讨ABVS冠状面征象“云雾征”对乳腺占位性病变的鉴别诊断及预后评估价值。方法本文为横断面研究。收集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就诊的经ABVS扫查,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分类在3类以上,且经过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肿物共154例。通过回顾性分析乳腺肿物是否出现“云雾征”及“汇聚征”,分别比较“云雾征”与患者年龄、肿物大小、肿物良恶性、是否为浸润性及淋巴结转移之间的相关性,使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对比冠状面“云雾征”及“汇聚征”对乳腺占位性病变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结果本研究一共纳入乳腺肿物154个,包括良性病变42个,年龄(40.5±10.9)岁,肿物长径(26.7±13.7)mm;恶性病变112个,年龄(55.4±11.4)岁,肿物长径(17.9±11.5)mm。“云雾征”出现率在不同年龄组、不同肿物长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13);“云雾征”出现率在良性肿物组和恶性肿物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4.3%(6/42)比75.0%(84/112)](P<0.001)。“云雾征”对肿物良恶性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为85.7%、75.0%、77.9%。“云雾征”的出现与雌、孕激素受体(ER、PR)表达阳性与否存在相关(P=0.049、0.005),但与Ki-67、Cerb-B2及淋巴结转移没有明显相关性(P=0.649、1.000、0.064)。本组“汇聚征”诊断乳腺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为43.8%、90.5%、56.4%。结论“云雾征”对乳腺占位性病变的良恶性鉴别及预测ER、PR表达的判断具有一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