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肘后路结合多种固定在肱骨远端冠状面骨折中的临床应用。方法自2005年1月至2018年1月,本科共收治18例肱骨远端冠状面骨折患者,其中女15例、男3例,平均年龄50岁。摔倒10例,机动车交通事故4例,运动损伤1例,高处掉落3例。手术均顺利完成,采用肘后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中使用多种内固定方式固定骨折端。术后药物抗炎、止痛、预防固化性肌炎,携带肘关节支具保护6周,循序康复锻炼。结果手术时间60~100 min,平均75 min。术后切口均I期愈合,均获骨性愈合,愈合平均时间6个月。本组患者上肢功能评分表(disability of arm shoulder and hand,DASH)评分20分。无骨不连和神经损伤病例,有2例创伤性关节炎(1例Broberg-Morrey1级,另1例Broberg-Morrey 2级,均行保守治疗),1例异位骨化(Brooker 1级,无症状)。结论肘后路结合多种固定治疗肱骨远端冠状面骨折的方法,具有骨折显露充分、固定牢固、安全有效、易处理合并损伤等优点,临床疗效好。
简介:一男性患者来就诊,诉右肘关节内侧疼痛,尤其是在作前臂旋前和屈腕时疼痛明显。“我在我们厂医务室看过,厂医说我是‘网球肘’,要给我推拿、针灸、打封闭等,我不放心,今特来你们大医院确诊,以便回去对症治疗和锻炼。”我替患者作了详细检查后告诉他:“您不是‘网球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肘外翻矫形支具联合手法按摩治疗儿童肘内翻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我科自2016年4月至2018年5月收治58例单侧肘内翻畸形患儿,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截骨克氏针组28例,肘外翻支具组30例。根据Bellemore功能评定标准和影像学评定肘关节功能,比较术后提携角、住院时间、治疗总费用、肘关节屈伸功能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是否存在差异。结果所有病例术后随访25~49个月,平均(29.7±4.8)个月,肘外翻矫形支具组的住院时间、治疗总费用、并发症均明显少于截骨克氏针组(P<0.05)。两组患儿末次随访时患肢提携角、最大屈伸角度及肘关节功能优良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按照评定标准:截骨克氏针组97.5%,肘外翻矫形支具组96.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肘外翻支具和截骨克氏针两种方式均可有效地矫正儿童肘内翻畸形,但肘外翻支具联合手法按摩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