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应该内固定对不稳定性骨盆骨折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2-2013年4月在我院接受骨盆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38例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1例患者解剖复位,6例复位满意,1例复位不满意。结论应用内固定手术方式来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可有效促进骨盆稳定性得到良好恢复,提高治疗效果,改善预后。
简介:目的探讨幼儿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临床特点与手术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2例幼儿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资料,男1例,女1例;年龄分别为13、16个月;致伤原因均为汽车碾压伤.损伤情况:1例女性患儿右髂骨骨折、右耻骨上下支骨折、左骶髂关节脱位,伴有失血性休克和右股骨转子间骨折;另1例男性患儿耻骨联合分离,左髂骨骨折,伴有左股骨干骨折.2例患儿骨盆骨折按Torode-Zieg分型均为Ⅳ型.受伤至手术时间分别为5、18d.均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和外固定支架治疗.结果本组2例患儿手术时间分别为300、360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300、400mL.2例患儿术后分别获48、19个月随访.术后骨折复位质量根据Matta标准评定:2例均为优.2例患儿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10、12周.末次随访时Majeed评分分别为91、95分,疗效评定均为优.末次随访时2例患儿双下肢均等长,行走无疼痛,下肢无旋转,步态良好.结论儿童骨盆骨折临床并不多见,<2岁的幼儿更是极其罕见.对于移位明显且伴有耻骨联合分离及骶髂关节脱位的幼儿骨盆骨折患者,尽早行手术治疗可获得满意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总结髋关节置换术与股骨近端内固定系统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进一步寻求更好的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08年11月~2012年12月于我院骨科来我院治疗的60例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0人,试验组使用髋关节置换术的治疗,对照组使用股骨近端内固定术进行治疗。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有效率和满意情况。结果实验组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67%,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满意率分别为83.33%、63.33%,两组间的有效率与满意率之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的意义(P<0.05)。结论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较股骨近端内固定术治疗效果好,患者的满意度较高,有很好的临床意义和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对不稳定性肩胛骨骨折患者手术入路选择和治疗进行分析研究。方法对我院收治的不稳定性肩胛骨骨折患者的临床手术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根据患者具体的骨折类型采用不同的手术入路进行治疗,在完成复位手术后采用内固定方式进行固定。结果本组共26例患者,其中开放性入路的患者有8例,前入路患者有2例,外侧缘入路患者有9例,Judet入路患者有7例。所有患者的切口均在一期愈合,X线检查下显示骨折复位满意,术后关节功能评定的优良率为92.31%。结论对于不稳定肩胛骨骨折患者,医护人员应该根据患者具体的骨折类型采取不同手术入路,以获得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有效恢复患者的关节功能。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骨盆外固定支架联合有限内固定应用于TileB型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2月至2013年6月本院病房收入的TileB型骨盆骨折病人34例进行研究,所以病人均予以盆外固定支架联合有限内固定方法,持续固定11~14周,观察病人的骨折恢复状况。结果本研究收入的34例病人均在5~17个月范围内完成随诊,所有病人骨折复位良好,均形成骨性愈合,未出现压疮状况,其中9例病人发生浅表钉道感染,予以按时换药后好转。结论将骨盆外固定支架联合有限内固定法应用于TileB型骨盆骨折能够提高病人骨盆整体结构的稳固性,并且形成骨盆恢复的连续性,临床操作简便,患者耐受性好,值得临床借鉴。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针对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给予护理干预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05月—2013年05月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68例,通过随机数表法将所有骨折患者分为C1组(干预组34例)与C2组(对照组34例)。针对C2组患者给予传统护理,针对C1组患者给予必要的护理干预。对比两组骨盆骨折患者完成护理后的临床效果表现。结果在焦虑程度以及抑郁程度的表现方面,C1组优于C2组患者极其明显(P<0.05)。在临床出现并发症的概率方面,C1组低于C2组患者极其明显(P<0.05)。结论针对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对其给予必要的护理干预,可以成功缓解患者内心产生的焦虑感以及抑郁感,患者临床出现并发症的概率也得到了极其显著的降低,成功提高了患者临床的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微创钢板固定方法对骨盆后环不稳定骨折进行疗效,并对其疗效和预后影响进行观察分析。方法选取2010年4月到2012年2月在本院接受微创钢板固定治疗的骨盆后环不稳定骨折患者36例,对其接受治疗后进行跟踪随访,观察其恢复情况。结果随访时间为4~20个月(平均16.3个月),36例患者均接受了跟踪随访,结果骨折处均得到愈合,双下肢长度基本相同,切口处均未发现感染,神经功能均正常恢复,手术中没有血管神经受损情况,内置钢板均没有松动或断裂。结论采用微创钢板治疗骨盆后环不稳定骨折,具有切口小,易操作,无感染,疗效明显,并发症较少等优点,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在治疗骨盆后环不稳定骨折时,值得广泛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对不稳定性心绞痛PCL术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的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我院治疗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136例,均伴有焦虑、抑郁情绪表征,随机分成两组,给予常规药物和护理的68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设为比对组;在比对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抗焦虑药物和心理护理干预的68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设为观察组。评价两组患者在6周连续服药和心理干预半年后的疗效。结果经药物治疗和心理护理干预之后,观察组的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结果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结果,与比对组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心肌缺血改善效果明显优于比对组,且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发作心绞痛的次数明显优于比对组,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不稳定心绞痛患者的抑郁和焦虑的情绪可成为不稳定性负面躯体化行为的障碍,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综合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效果,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丹红注射液治疗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疗效;方法随机将我院收治的10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临床对对照组患者主要采用硝酸甘油注射液治疗,对观察组患者采用丹红注射液治疗,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显效26例,仅2例患者无效,无一例患者出现病情加重,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6%,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2.0%;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0%,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χ2=1.257,P=0.043);结论丹红注射液治疗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丹红注射液在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收治的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患者86例,按照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硝酸甘油,观察组给予丹红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43例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5.35%(41/43),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治疗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少,临床推广应用价值显著。
简介:目的:探讨有限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TileC型骨盆骨折的方法和疗效。方法2010年6月至2012年5月,采用有限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TileC型骨盆骨折15例。其中:C1型10例,C2型4例,C3型1例。评估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患者功能恢复情况。结果15例患者术后获12~24个月(平均15个月)随访。骨盆前环手术的手术时间和出血量平均分别为61min、92mL;后环手术平均分别为71min、165mL。术中均无重要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1例耻骨处伤口发生浅表感染,经换药治愈。骨折复位按Matta影像学评分标准评定:解剖复位10例,满意复位4例,可1例。骨折愈合时间为2~6个月,平均2.9个月。末次随访时采用Majeed骨盆骨折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12例,良2例,可1例。结论通过有限切开复位和钢板内固定可以对TileC型骨盆骨折进行良好的显露和牢靠的固定,并且不需要暴露神经、血管等结构,具有微创特点,疗效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国产低分子肝素钠与进口低分子肝素钠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8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按11随机分为国产低分子肝素钠组(治疗组)和进口低分子肝素钠组(对照组)。观察住院期间疗效及安全性指标,记录住院期间及随访3个月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joradversecardiacevents,MACE)。结果进口低分子肝素钠组40例,总有效率为90%,价格依从性良好率75%。国产低分子肝素钠组40例,总有效率为87.5%,价格依从性良好率达100%。两组疗效对比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组有较好的价格依从性(P<0.05)。两组患者住院期间、随访3个月的MACE及住院期间的出血及血小板减少事件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与进口低分子肝素钠相比,国产低分子肝素钠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同样安全有效,且有较好的价格依从性。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和研究骨科损伤控制在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发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我们选取2012年1月--2014年2月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发骨折患者94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47例)与对照组(47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应用骨科损伤控制理论给予分期治疗。将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将骨科损伤控制理论应用于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并合并四肢多发骨折患者治疗中,在保证治疗连续性与完整性同时,也减少了术后并发症发生,有助于术后患者关节功能恢复,对提高手术成功率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