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本文旨在从政治信任类型、政治信任稳定性、政治信任来源等方面全方位考察当代中国公众的政治信任样态,以期从一个侧面回应国内外学术界关于当代中国公众政治信任水平的理论论争。为此,以期望和风险为核心理论视角,以东亚民主化调查中关于中国大陆的数据为样本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当代中国公众对于中央政府的信任要高于对地方政府的信任,对于政治体系执政能力的信任要高于其为民执政意愿与品质的信任,存在着"中央-地方"与"能力-意愿"双重差序信任格局;当代中国公众对政治体系的信任更多倚重于政治体系的过往声誉与当下的表现,而不是依据是否存在对政治主体的失信惩罚机制的判断,公众的政治信任稳定性不高,比较容易因为社会事件和思想风潮而出现波动;在政治信任来源方面,公众对政治体系治理绩效的感知和儒家文化传统会影响公众的政治信任,但是,公众对政府治理绩效的评价对政治信任的影响力度更大,是公众政治信任的主要来源。基于上述统计结果,发现学界对政治信任的粗线条或"省略式"测量是造成政治信任水平测量结果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简介:信任修复是近年来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基于归因理论构建了政府信任修复的总体框架,试图考察公共危机事件后,公众归因(责任归属、可控性、稳定性)对政府信任受损和修复的影响,以及政府对危机事件四种解释策略(否认、借口、道歉和理由)的修复效果。研究基于中国现实案例,采取情景实验法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1)公众对危机事件的内部归因、稳定性归因越强,政府信任受损越大;(2)增加公众对危机事件的外部归因和不稳定归因,有利于修复政府信任;(3)否认和借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修复能力信任,但不能修复诚信信任,而道歉和理由对政府信任没有显著修复效果。本研究拓展了政府信任修复领域的文献,研究结论有助于从理论上理解政府信任修复的内在机理,以及指导政府部门更加有效地应对公共危机事件。
简介:复杂情境下的风险叙事普遍存在于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多方面。人们日益增长的风险认知促使信任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作为个体的当事人以及整个社会都需要能够有效应对风险效应的完善体制与心理基础,社会信任是这些体制与心理基础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理解社会生活和社会变迁的重要环节。基于社会心理学角度可以从四个方面解析“信任危机”:社会普遍流行的风险意识影响社会信任的心态;模糊泛化的社会归类侵扰社会信任的秩序;单薄弱化的社会期待销蚀社会信任的基础;匮乏稀缺的社会善意导致社会信任的虚化。探究信任的内涵与形成发展机制,对于理解和消弭“信任危机”有着积极的现实价值。
简介:为了验证积极情绪对人际信任的影响其实更符合启发式依赖模型而非情绪(心境)一致性模型,通过三个实验,以控制信任线索和信任博弈等方式,对102名大学生被试开展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积极情绪不是简单地增加信任,其对信任决策的影响受到信任线索的调节:与中性情绪相比,当易得性图式和线索促进信任时,积极情绪的被试显示更多信任;当易得性图式和线索促进不信任时,积极情绪的被试表现更少的信任.(2)实验三证实积极情绪对人际信任的作用也受到交往环境的影响.正如启发式依赖模型预测,外群体不值得信任的先验图式,使得被诱发了积极情绪的被试较中性情绪被试更不信任外群体成员.
简介:转基因食物(geneticallymodifiedfood)作为这样一个案例在讨论:科学研究的内在不确定性与国民消费者要求他们所使用的科学创新产品的安全性之间存在争议。总体说来,同行评审对转基因食物安全性的研究表明其不存在重大健康风险问题,除了少数意外,如众所周知的“普斯陶伊事件”(Pusztaiaffair)和最近的“塞拉利尼事件”(SeraliniCase),由于基于不正确的实验设计和统计分析,这两起事件的后期研究被科学共同体忽视。这种矛盾的实验结果表明了风险评估的复杂性,激起了国民消费者对转基因食物的反对。转基因食物安全与否,国民消费者需要明确肯定的答复;在风险评估、风险管理中,科学共同体和决策者对道德价值的充分考虑,应该是关于这个问题最值得被信任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