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学界对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研究经久不衰,在20世纪60—90年代这方面的进展尤大。史学家围绕下述问题:改革的前提条件、改革的实施、改革的影响等做了大量研究,提出了新的见解。
简介:<正>1054年,基督教出现了历史上第一次大分裂。分裂后,以罗马为中心的西方天主教,在16世纪进行了以马丁·路德为代表的宗教改革运动,改革中形成了以路德教为代表的新教派别,使天主教又经历了一次大分裂;第一次大分裂后出现的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后来又以俄国为中心)的东正教,则一般都与所在国家的世俗政权相结合,形成了政教合一的局面。东正教在俄国也曾出现过几次改革运动,但是在改革的内容、形式以及历史作用上,都与西欧的宗教改革大不相同。东正教在俄国,基本上是一直处于沙皇政权的控制之下的。它虽然也经历过一些改革,但始终是在沙皇授意下或直接操纵下进行的。俄国历史上比较有影响的教会改革有过四次,即:伊凡四世时期的“百章会议”、沙皇阿列克塞·米哈依洛维奇时尼康的教会改革、彼得一世的教会改革和彼得三世、
简介: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为俄国地方自治改革提供了契机。俄国社会内部各阶级、阶层间的利益冲突也通过改革反映出来。在研制地方自治改革方案的过程中,政府内部出现了三种不同的方案,从最终方案可以看出,1864年地方自治改革揭开了俄国政治制度改革的序幕。地方自治机构被设计成未来新政治制度的生长点,但政府努力将此生长点与旧权力机构结合在一起,不仅要在维持现有秩序稳定的前提下实行改革,而且试图在改革中维持现有的权力与利益关系。改革法案的此种性质贯穿地方自治改革始终。因此,通过解读改革的起始方可透视其结局,从而通过理解地方自治改革的命运,加深理解俄罗斯帝国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