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传统药方法是以液体剂型经气管插管注入内。近年来,在PS雾化吸入临床前研究基础上,已开展PS雾化技术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临床研究。雾化技术具有操作简单、无创等优点,但药方法不确定,雾化疗效尚有争议。本文从雾化器原理、PS雾化药方法、PS气雾剂肺部沉积与分布、雾化PS安全及治疗RDS效果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肺表面活性物质 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 雾化吸入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微创(less invasive surfactant administration,LISA)和传统插管--拔管(intubate surfactant extubate,INSURE)技术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治疗中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胎龄≤32周、需应用PSRDS早产儿进行前瞻研究,随机分为LISA组和INSURE组,对比两组应用呼吸机或鼻导管吸氧时间、过程中不良反应、首次PS治疗结局和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共纳入67例,LISA组34例,INSURE组33例,两组患儿生后72 h内机械通气率、吸氧时间、肺出血或气胸、支气管发育不良、坏死性小肠结肠炎、3~4度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脑室旁白质软化发生率及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ISA组应用无创呼吸机时间长于INSURE组[(10.5±8.7) d比(7.1±2.6)d], PS反流率高于INSURE组[41.2%(14/34)比18.2%(6/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ISA技术和INSURE技术治疗胎龄≤32周RDS早产儿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率相当,但LISA技术发生PS反流风险相对较高,撤离呼吸机时间相对较晚。

  • 标签: 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 肺表面活性剂 LISA技术 INSURE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英国新生儿病房对微创表面活性物质注入(LISA)这项技术接受情况。方法通过电子邮件向英国所有150个新生儿病房发送电子问卷,包括LISA适应证、实用和不使用该项技术原因。结果电子问卷总体回复率为96%(144/150)。只有11%单位正在使用LISA,但大多数(78%)会考虑在自己单位使用LISA,56%单位会考虑产时应用LISA。存在挑战主要在指南制定和医务人员培训方面。61%单位将LISA目标人群定为≥27周,三级新生儿中心将LISA目标人群定为≥26周。胎龄小于28周早产儿,LISA中位FiO2阈值为0.3(IQR:0.3~0.4),较大胎龄早产儿LISA中位FiO2阈值为0.4。LISA实施前最常使用药物是芬太尼(32%)。结论与欧洲其他国家相比,英国对LISA接受度较低。尽管许多单位正在考虑实施LISA,但缺乏相应培训和国家制定指南,迫切需要对LISA这一操作进行标准化并明确其适应证。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Blau发现SP-A可促进Ⅱ型细胞,cAMP调节人SP-AⅡ基因作用较调节SP-AⅠ明显,  体外实验发现SP-A不增加Ⅱ型细胞对脂质内吞

  • 标签: 物质相关 相关蛋白 肺表面活性
  • 简介:表面活性物质(PS)已经被临床常规应用于临床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PS是由脂类和各种表面蛋白(SP)构成复合物。近年基础和临床研究对PS组成成分及其功能具有更深入认识。PS复杂脂质成分塑造了其独特物理属性。SP-A、-D不仅是PS成分,还分布于外组织,可防御各种病原体,并且具有维持免疫稳态作用。各种PS天然制剂在成分和性质上均存在差异,这也使其对NRDS患儿治疗疗效、预后等各异,但是哪种PS天然制剂更具有优势,则迄今尚无定论。为了避免PS天然制剂可能导致传染性疾病发生风险与免疫排斥反应风险及降低药物经济成本,PS人工制剂研发已成为热点。目前有关PS成分及其功能研究多聚焦于SP-B、-C及其在NRDS发病机制中作用,而本研究涉及过去少有关注PS脂质成分与其他SP组成。笔者拟对PS成分和功能进行全面、详实论述,同时介绍最新PS人工合成制剂,旨在为PS治疗NRDS患儿临床应用提供新认识。

  • 标签: 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质类 呼吸窘迫综合征 新生儿 主成分分析 凝集素类 功能 药用制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创表面活性物质(MIST)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可行及安全。方法选取山西省儿童医院新生儿科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收治胎龄32~36周、诊断为RDS需使用外源性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早产儿93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MIST治疗组(n=48)和经气管插管表面活性物质(INSURE)治疗组(n=45),于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基础上分别使用细导管和气管插管入PS,比较两组疗效及安全。结果患儿均成功,两组后心率、呼吸、吸入氧浓度(FiO2)均明显低于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739、6.497、7.450,3.992、3.787、4.343,均P<0.05);但两组患儿前后心率、呼吸、FiO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72 h内机械通气使用率、机械通气时间、NCPAP时间、用氧时间、住院时间及气胸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MIST治疗组过程中药物反流发生率为20.8%(10/48),明显高于INSURE治疗组8.3%(4/45)(χ2=3.876,P<0.05);两组心动过缓及经皮血氧饱和度下降发生率、二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MIST治疗新生儿RDS有效,但未能提高治疗效果,并有药物反流不利因素,是否最佳选择需进一步研究。

  • 标签: 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 婴儿,早产 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质类 投药,吸入 心率 呼吸 呼吸,人工 疗效比较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比较雾化表面活性物质与微创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2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48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接受雾化表面活性物质(AS)治疗为24例;另外24例接受微创表面活性物质(MIST)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儿初始治疗失败率以及BPD发病率指标。结果:治疗后,AS组患者初始治疗失败率为29.17%,MIST组初始治疗失败率为25%,AS组指标稍高于MIST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S组总BPD发病率为37.5%,MIST组总BPD发病率为54.16%,AS组指标低于MIST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上所述,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时,雾化表面活性物质(AS)与微创表面活性物质(MIST)治疗临床效果与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异,均可应用到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治疗中。

  • 标签: 雾化肺表面活性物质 微创表面活性物质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 简介:摘要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是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常规用药,为减少或避免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研究人员不断优化原技术,探索新药方式。本文对有创、微创及无创技术展开综述,分析不同技术临床应用中优点及局限性,以促进PS技术合理使用。

  • 标签: 肺表面活性物质 婴儿,早产 呼吸窘迫综合征 给药技术 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不同方式注入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预防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疗效。方法将对2012年1月至12月收住院胎龄小于32周早产儿40例,采用随机法,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所有病例均于生后12h内气管内应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结果两组药物外喷、脱管、感染例数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实验组操作方法简单,药方便,并发症少,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药物浪费,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早产儿 肺表面活性物质 不同给药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表面活性物质微创(LISA)技术与传统气管插管-使用表面活性物质(PS)-拔管(INSURE)技术治疗早产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临床治疗效果和预后效果。方法回顾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新生儿科2019年3月至2021年2月收治187例NRDS早产儿(胎龄24~31+6周,且出生体重<1 500 g)住院期间及出院后矫正年龄1岁内随访资料,使用LISA注入PS纳入LISA组,使用INSURE注入PS纳入INSURE组,其中LISA组144例,INSURE组43例。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对组间混杂因素进行矫正,获得组间协变量均衡样本(2组各39例)。采用t检验、χ2检验等统计分析方法比较2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及体格发育、听力和视力发育、神经系统发育、呼吸系统疾病等预后情况。结果1.与INSURE组相比,LISA组支气管发育不良(BPD)[12例(33.3%)比23例(63.9%)]和视网膜病变(ROP)[13例(36.1%)比26例(72.2%)]发生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727,P=0.009;χ2=9.455,P=0.002)。轻度BPD [8例(22.2%)比16例(44.4%)]和Ⅰ~Ⅱ期ROP[11例(30.6%)比22例(61.1%)]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000,P=0.046;χ2=6.769,P=0.009),而中重度BPD和≥Ⅲ期RO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两组患儿住院期间PS重复使用、72 h内机械通气率、气胸/肺出血、Ⅲ~Ⅳ度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脑白质软化、Ⅱ~Ⅲ期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败血症、异常振幅整合脑电图、矫正胎龄36周病死率、总吸氧时长、住院时长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出院后矫正年龄1岁内随访:宫外体质量、身长和头围发育、视力发育、听力发育、矫正胎龄40周新生儿行为神经评分、矫正月龄6个月及矫正年龄1岁时Bayley婴幼儿发育量表评分、肺炎、呼吸道疾病再住院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胎龄24~31+6周且出生体重<1 500 g早产NRDS患儿进行治疗,采用LISA技术PS能够降低轻度BPD和Ⅰ~Ⅱ期ROP发生率,无增加其他并发症风险,2种技术远期预后效果相当。

  • 标签: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肺表面活性物质 微创外科技术 气管插管 预后
  • 简介:[摘要 ]目的:对呼吸窘迫综合症治疗中表面活性物质应用进行探讨。方法:选择我院 2016年 1月至 2016年 12月收治 100例呼吸窘迫综合症患者,应用表面活性物质进行治疗,对患者用药前后临床疗效进行观察。结果: 100例呼吸窘迫综合症患者治疗中, 62例显效、 32例有效、 6例无效,整体具有 94.0%有效率。结论:在呼吸窘迫综合症治疗中应用表面活性物质,能够获得显著疗效,值得进行推广。

  • 标签: 呼吸窘迫综合症 肺表面活性物质 固尔苏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与分析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重症肺炎有效。方法回顾分析本院收治96例新生儿重症肺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机械通气治疗,48例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在机械通气时间、总吸氧时间、住院时间、氧合指数等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在血红蛋白、ESR、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临床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新生儿重症肺炎治疗中,表面活性物质治疗不仅能有效改善患儿机械通气时间、总吸氧时间、住院时间等,还能有效改善患儿血红蛋白、ESR、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临场指标,临床应用价值极佳。

  • 标签: 肺表面活性物质 新生儿 重症肺炎
  • 简介:摘要咽鼓管黏膜由呼吸道黏膜延续而来,其内存在一种类似于表面活性物质复合物,在维持咽鼓管生理功能相对稳定中发挥特定作用。一方面,表面活性物质可以通过降低咽鼓管管腔内气液界面表面张力及改善咽鼓管黏液黏弹性以降低咽鼓管开放压;另一方面,表面活性蛋白属于c型凝集素家族成员,在局部促进微生物清除、减轻炎症反应及提高咽鼓管免疫功能方面亦发挥其独特作用,但该功能目前研究尚不成熟,具体机制需进一步研究。本文综述表面活性物质调压作用和免疫作用,尤其是作用于咽鼓管黏膜机制方面的进展研究,以期为治疗提供新思路。

  • 标签: 咽鼓管 表面张力 肺表面活性物质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重症肺炎治疗中表面活性物质(PS)应用价值。方法所选研究对象为符合标准为新生儿重症肺炎患儿,时间范围为2015年1月-2017年1月,共纳入病例数为60例。60例患儿及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且均符合第四届全国小儿急救医学研讨会拟订小儿重症肺炎诊断标准。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60例患儿分为研究组(PS气管内滴入法,n=30)与对照组(综合疗法,n=30)。对比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显著(P<0.05);两组机械通气时间、氧暴露时间对比,均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48h、72h,两组氧合指数对比,均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新生儿重症肺炎患儿临床治疗过程中,采用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效果理想,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新生儿重症肺炎 肺表面活性物质 氧合指数
  • 简介:目的:研究中药外敷对哮喘豚鼠板层小体及表面活性物质影响。方法:将40只豚鼠随机分为正常组、中药外敷组、生理盐水组、地塞米松组;除正常组外,各组采用Hutson法造哮喘模型,治疗组用中药敷贴,生理盐水组予氯化钠溶液浸润纱布敷贴,地塞米松组予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浸润纱布敷贴。2周后处死豚鼠,取组织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哮喘豚鼠肺泡超微结构,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各组豚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磷脂成分含量。结果:生理盐水组、地塞米松组豚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内板层小体脱颗粒、空泡化严重,与中药外敷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中药外敷组Pc、Pe含量高于生理盐水组和地塞米松组(P〈0.01);Pi含量高于正常组(P〈0.01),但低于生理盐水组、地塞米松组(P〈0.01);各组Ps含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中药外敷能减轻哮喘豚鼠气道炎症,促进表面活性物质磷脂分泌。

  • 标签: 哮喘 板层小体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豚鼠
  • 简介:目的评价PS在足月新生儿肺出血中治疗作用。方法40例肺出血足月新生儿,随机分为组PS组(机械通气+气管内滴注血凝酶和PS)和对照组(机械通气+气管内滴注血凝酶),每组20例,机械通气12h,行血气分析,同时记录呼吸机相关参数(RR、Vte、PIP、Pmean、Crs);治愈新生儿肺出血停止平均时间和撤离呼吸机时间及病死率。结果PS组治愈18例,死亡2例;对照组治愈17例,死亡3例,病死率(10%vs15%)较相近(P﹥0.05);PS组肺出血停止和辅助通气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43.78±8.14vs50.65±7.77,70.56±6.92vs76.06±7.29,h)(P﹤0.05);呼吸力学指标PS组PIP和Pmean低于对照组(27.72±1.41vs28.12±1.27,24.50±1.54vs26.06±1.25,cmH2O)(P﹤0.05),Crs高于对照组(0.85±0.13vs0.76±0.09,ml/cmH2O)(P﹤0.05),RR和Vte两组间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氧动力学指标PaO2、SaO2比较变化相近(P﹥0.05),PS组PaO2/FiO2高于对照组(234.11±30.14vs215.88±14.30)(P﹤0.05)。结论外源性PS主要通过改善氧合及呼吸力学效应等机制,有效防治足月新生儿肺出血。

  • 标签: 肺表面活性物质 肺出血 足月新生儿
  • 简介:微生物表面活性物质是由微生物产生具有高表面活性生物分子,环境相容好,易生物降解,广泛应用于各领域。从微生物表面活性物质生产菌种、化学结构类型和特点、主要生产方法及其在病虫害防治、农药生产加工、土壤改良等领域应用进展进行了总结和评述,并展望了其未来发展方向。

  • 标签: 微生物表面活性物质 结构类型 生产方法 应用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