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传统给药方法是以液体剂型经气管插管注入肺内。近年来,在PS雾化吸入的临床前研究基础上,已开展PS雾化给药技术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的临床研究。雾化给药技术具有操作简单、无创等优点,但给药方法不确定,雾化疗效尚有争议。本文从雾化器原理、PS雾化给药方法、PS气雾剂的肺部沉积与分布、雾化PS的安全性及治疗RDS效果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比较雾化肺表面活性物质与微创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2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48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其中接受雾化表面活性物质(AS)治疗的为24例;另外24例接受微创表面活性物质(MIST)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儿初始治疗失败率以及BPD发病率指标。结果:治疗后,AS组患者的初始治疗失败率为29.17%,MIST组初始治疗失败率为25%,AS组指标稍高于MIST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S组总BPD发病率为37.5%,MIST组总BPD发病率为54.16%,AS组指标低于MIST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上所述,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时,雾化肺表面活性物质(AS)与微创表面活性物质(MIST)的治疗临床效果与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异,均可应用到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治疗中。
简介:肺表面活性物质(PS)已经被临床常规应用于临床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PS是由脂类和各种肺表面蛋白(SP)构成的复合物。近年基础和临床研究对PS的组成成分及其功能具有更深入的认识。PS复杂的脂质成分塑造了其独特的物理属性。SP-A、-D不仅是PS的成分,还分布于肺外组织,可防御各种病原体,并且具有维持免疫稳态的作用。各种PS天然制剂在成分和性质上均存在差异,这也使其对NRDS患儿的治疗疗效、预后等各异,但是哪种PS天然制剂更具有优势,则迄今尚无定论。为了避免PS天然制剂可能导致的传染性疾病发生风险与免疫排斥反应风险及降低药物的经济成本,PS人工制剂的研发已成为热点。目前有关PS成分及其功能的研究多聚焦于SP-B、-C及其在NRD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而本研究涉及过去少有关注的PS脂质成分与其他SP组成。笔者拟对PS的成分和功能进行全面、详实论述,同时介绍最新PS人工合成制剂,旨在为PS治疗NRDS患儿的临床应用提供新认识。
简介:目的:研究中药外敷对哮喘豚鼠板层小体及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影响。方法:将40只豚鼠随机分为正常组、中药外敷组、生理盐水组、地塞米松组;除正常组外,各组采用Hutson法造哮喘模型,治疗组用中药敷贴,生理盐水组予氯化钠溶液浸润纱布敷贴,地塞米松组予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浸润纱布敷贴。2周后处死豚鼠,取肺组织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哮喘豚鼠肺泡的超微结构,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各组豚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磷脂成分的含量。结果:生理盐水组、地塞米松组豚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内板层小体脱颗粒、空泡化严重,与中药外敷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中药外敷组Pc、Pe含量高于生理盐水组和地塞米松组(P〈0.01);Pi含量高于正常组(P〈0.01),但低于生理盐水组、地塞米松组(P〈0.01);各组Ps含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中药外敷能减轻哮喘豚鼠气道炎症,促进肺表面活性物质的磷脂分泌。
简介:摘要肺表面活性物质(PS)是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常规药物,但有关PS的适应证、用药时机、剂量和次数、给药技术、疗效评估等一直在不断研究和发展。为使PS临床应用更加规范,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和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专家以国内外循证医学证据和最新进展为基础,制定中国新生儿PS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牛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优势。方法:抽取2018年2月-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88例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案例作为对象,结合治疗方式分组,对照组的44例患者实施常规治疗,治疗组的44例案例进行的是牛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两组案例治疗后对数据分析。结果:研究和分析分析两组案例的NBNA评分,治疗前差异不明显,治疗后治疗组的评分低。对比分析两组案例的各项时间值,治疗组的各项时间少于对照组。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是95.4%和72.7%,高于对照组将近20%,治疗组的优势明显。结论:对于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案例实施牛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可行性高,符合当前临床具体治疗要求,值得实施推广。
简介:目的评价PS在足月新生儿肺出血中的治疗作用。方法40例肺出血足月新生儿,随机分为组PS组(机械通气+气管内滴注血凝酶和PS)和对照组(机械通气+气管内滴注血凝酶),每组20例,机械通气12h,行血气分析,同时记录呼吸机的相关参数(RR、Vte、PIP、Pmean、Crs);治愈新生儿肺出血停止平均时间和撤离呼吸机时间及病死率。结果PS组治愈18例,死亡2例;对照组治愈17例,死亡3例,病死率(10%vs15%)较相近(P﹥0.05);PS组肺出血停止和辅助通气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43.78±8.14vs50.65±7.77,70.56±6.92vs76.06±7.29,h)(P﹤0.05);呼吸力学指标PS组PIP和Pmean低于对照组(27.72±1.41vs28.12±1.27,24.50±1.54vs26.06±1.25,cmH2O)(P﹤0.05),Crs高于对照组(0.85±0.13vs0.76±0.09,ml/cmH2O)(P﹤0.05),RR和Vte两组间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氧动力学指标PaO2、SaO2比较变化相近(P﹥0.05),PS组PaO2/FiO2高于对照组(234.11±30.14vs215.88±14.30)(P﹤0.05)。结论外源性PS主要通过改善氧合及呼吸力学效应等机制,有效防治足月新生儿肺出血。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鼻塞式气道正压通气(NCPAP)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固尔苏)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护理方法。方法给37例患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早产儿行气管插管经气管内滴入肺表面活性物质固尔苏后拔出插管,连接NCPAP装置,给予NCPAP呼吸支持治疗。结果30例患儿在固尔苏给药后呼吸窘迫明显缓解。其中16例经NCPAP给氧1h后,改用面罩给氧,14例NCPAP给氧2h后,改用面罩给氧,并逐步撤氧。7例仍有缺氧症状的患儿改为呼吸机辅助通气(其中2例呼吸功能改善,成功撤机,3例抢救无效死亡,2例家长放弃治疗)。结论对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症,NCPAP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迅速有效地改善了患儿临床症状,提高了患儿的抢救成活率,缩短了早产儿吸氧时间,可减少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另外,正确细致的观察和护理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鼻塞式同步间歇指令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用于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治疗的效果。方法:从2020年1月-2023年1月期间在(在)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患儿内随机选择60(60)例,即将治疗形式作为分组依据,即实验与对照,各组病患人数分别为30(30)例。对照组整体病患均接受鼻塞式持续正压通气治疗(nCPAP)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PS),实验组整体则接受鼻塞式同步间歇指令通气(nSIMV)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对比效果。结果:实验组的氧疗时间低于对照组,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对比发现P<0.05。并且,实验组患者的血气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治疗有效率为97.5%,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2.5%,对比发现P<0.05。结论:对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患儿实施nSIMV((应该是nSIMV))联合PS治疗,可以提升疗效,缩短氧疗时间,改善血气指标,促使患儿康复。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与分析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重症肺炎的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本院收治的96例新生儿重症肺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机械通气治疗,48例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在机械通气时间、总吸氧时间、住院时间、氧合指数等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在血红蛋白、ESR、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临床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新生儿重症肺炎治疗中,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不仅能有效的改善患儿的机械通气时间、总吸氧时间、住院时间等,还能有效的改善患儿的血红蛋白、ESR、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临场指标,临床应用价值极佳。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作用。方法将2015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新生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共计78例,以计算机表法为依据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即实施常规治疗+机械通气治疗的参照组(n=39),以及在参照组基础上施加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的研究组(n=39),比较两组患儿肺氧合功能的变化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作用。结果研究组患者A/PaO2(0.15±0.04))、PaO2(57.45±4.12)、OI(7.24±1.26)、并发生发生率5.13%均较参照组更优,且最终检验结局P<0.05,具有探讨分析价值。结论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作用显著,不仅可以改善患儿肺氧合功能,同时能够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在临床推广并广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