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母亲出生体重与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关系,以便为研究母亲宫内发育不良对子代发育的影响提供线索。方法通过巢式病例对照研究,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了解母亲出生体重与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关系,并以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探讨母亲出生体重对小于胎龄儿(smallforgestationalage,SGA)、大于胎龄儿(largeforgestationalage,LGA)的影响。结果SGA的发生率为7.04%,LGA发生率为14.6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母亲出生体重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呈正相关,母亲出生体重每增加1kg,新生儿出生体重增加174g(β=0.174,95%CI:0.134~0.213)。随母亲出生体重的增加,SGA发生率递减(χ^2趋势=13.791,P〈0.001),LGA的发生率递增(χ^2趋势=7.900,P=0.005),母亲低出生体重(〈2500g)是SGA的危险因素(OR=2.458,95%CI:1.333~4.534);以孕期增重分层分析后,结论一致,但出生体重较低的孕妇(〈2500g)孕期增重不足会导致SGA发生风险增高。结论孕妇出生体重低是分娩SGA的危险因素,随着孕妇出生体重增加,新生儿出生体重增大,但未发现LGA与孕妇出生体重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并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早产低体重儿体重增长的影响。方法对2016年0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出生并收治我科治疗的100例胎龄<37周且体重<2500g的新生儿进行研究,随机分为实验组(n=50)和对照组(n=50),两组患儿均接受同一种配方奶喂养,对照组患儿采取常规治疗模式及喂养方法,实验组患儿在常规治疗及喂养方式的基础上给予非营养性吸吮、微量泵间断胃管喂养、喂养后俯卧位及腹部抚触等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观察并记录两组患儿每日的体重及每日增长体重。结果经相同时间喂养后,两组患儿的体重均有所增长,实验组患儿的体重增长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实验组患儿的平均日增长体重高于实验组(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改善早产低体重儿的胃肠功能,促进患儿的营养吸收及生长发育。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孕前体重指数及孕期体重增长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5年1月期间在我院围产保健科建卡并进行体重评估及管理的孕妇926例,按孕前体重指数(BMI)分为4组(体重过轻、体重正常、超重、肥胖),比较各组的妊娠结局;另外,将孕前体重指数正常的607例孕妇根据孕期体重增幅的不同分为3组(不足组、适宜组、过多组),比较各组的母婴结局。结果肥胖组、超重组的剖宫产率、巨大儿发生率、妊娠期糖尿病及妊娠期高血压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体重正常、体重不足组(P<0.05),孕前体重不足组的足月低体重儿的发生明显高于体重正常组、超重组、肥胖组(P<0.05);体重增幅过多组的剖宫产率、巨大儿发生率、妊娠期糖尿病及妊娠期高血压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不足组、适宜组(P<0.05),体重增长不足组的足月低体重儿发生率明显高于适宜组、过多组(P<0.05)。结论孕前BMI超标及孕期体重增长过多的孕妇,母婴结局令人担忧。孕前BMI正常及孕期体重增长适宜是有利于母婴良好结局的重要措施。围产门诊应加强孕前孕期体重管理,促进优生优育。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孕期体重指数变化与新生儿出生体重之间的关系方法将2015年10月至2016年4月间在桂林市妇幼保健院行产前检查并在我院住院分娩的产妇的产妇,对分娩时胎儿为巨大儿(即出生体重≧4000g)孕妇108例作为实验组,随机选取同期分娩时胎儿体重在正常范围内的产妇108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间孕母体重指数增长情况巨大儿组孕母体重指数平均增加6.97±1.81。而新生儿体重正常组孕母孕期体重指数平均增加5.34±0.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前两组体重指数差异无显著性变化,具有可比性;孕中期体重指数增长,两组统计学无差异;孕晚期体重指数增长差异显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胎儿体重差异有显著性。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超低出生体重儿实施肠外营养的护理措施。方法将2016年6月-2017年5月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的68例超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两组,各组34例,对照组行母乳喂养或人工喂养并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行肠外营养并实施科学的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儿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恢复正常体重时间、住院时间及出院体重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低出生体重儿早期无法实施肠内营养,需要通过肠外营养来提供生长发育所需的能量。在实施肠外营养的过程中,通过建立肠外营养静脉通路,持续对内环境及生长发育指标进行监测,避免了宫外发育迟缓现象出现,明显的提升了早产儿特别是低出生体重儿肠外应用的生存质量及生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