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对限制会阴切开在产科分娩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观察,探讨其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在我院单胎头位初产妇19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96例实施限制会阴切开(会阴保护法)进行接生,对照组96例采取常规会阴侧切术助产分娩方式接生,对比两组情况。结果在产后出血,产后住院时间,产后恢复性交时间,产后会阴疼痛评分方面,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产褥感染,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产后尿失禁及盆腔脏器脱垂,新生儿Apgar评分,脐血pH值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限制会阴切开其会阴后部损伤少,减少了缝合以及并发症发生率低,预防性使用会阴切开并未显示出有利于保护会阴免与重度裂伤。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新产程助产护理服务模式对会阴切开率的影响。方法:观察对象是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在我院妇产科接收的孕产妇,共100例,依据数字表法评价划分成甲组与乙组,甲组选择常规产科护理服务模式,乙组采用新产程助产护理服务模式,观察两组孕产妇的会阴切开率、产后出血量与第二产程、产后疼痛评分、护理满意度。结果:经过对应护理干预以后,相较于甲组,乙组孕产妇的会阴切开率明显更低、产后出血量明显更少、第二产程明显更短、产后疼痛评分明显更低,且甲组孕产妇的护理88.00%,乙组孕产妇的护理98.00%,P<0.05,则在统计学上具备意义。结论:对于孕产妇而言,通过给予科学有效的新产程助产护理服务模式,可以降低孕产妇的会阴切开率,有效缓解其心理压力,减少产后出血量,缩短第二产程,获得更优的护理效果,在临床上具有推广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无保护会阴接生技术的开展,可以明显降低初产妇会阴切开率及裂伤程度。方法从2014年5月—11月在我科住院的孕产妇中,挑选低危、首次妊娠的初产妇252例进行自然分娩与传统接生的比较,将其分为观察组(126例)和对照组(126例),观察组使用无保护会阴接生法,对照组使用传统托肛保护会阴接生法,比较两组产妇会阴切开率及裂伤程度。结果观察组会阴切开率为46.03%,I度裂伤率13.50%,Ⅱ度裂伤率占0.79%;对照组会阴切开率为76.98%,I度裂伤率43.65%,Ⅱ度裂伤率2.38%;观察组会阴切开率及裂伤程度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无保护会阴接生法与传统托肛接生法相比,无保护会阴接生法明显降低初产妇会阴切开率及裂伤程度。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采用“会阴切开评估量表”综合评估在降低初产妇会阴侧切率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2月-2020年2月96例初产妇,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均经阴道分娩,对照组(n=48)采用传统接生技术,观察组另外(n=48)严格按照“会阴切开评估量表”逐项进行打分,并评估结果判断是否采用会阴切开术,比较两组会阴侧切率、第二产程时间、产时和产后2h出血量、产后42d盆底肌力。结果:①观察组会阴侧切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第二产程时间、产时和产后2h出血量比较(P>0.05);②两组产后42d盆底肌力比较(P>0.05)。结论:利用“会阴切开评估量表”综合评估可降低初产妇会阴侧切率。
简介:【摘要】目的:孕前BMI与孕期BMI增长对会阴切开率地区差异的比较研究。方法:选择2020年~2022年在成都市龙泉驿区产科医疗机构的住院并分娩的健康的60例足月单胎初产妇为观察组,选择同期成都市周围农村地区产科医疗机构住院分娩的60例单胎初产妇为对照组,对比两组产妇孕前BMI与孕期BMI的增长情况,分析BMI对会阴切开率的相关性影响。结果:观察组孕前BMI肥胖及超重人数多于对照组,会阴切开率与BMI指数呈现正相关(P<0.05)。孕期对照组体重增长过快人数多于观察组,两组会阴切开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地区孕前BMI增长存在差异,对会阴切开率产生一定的影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助产师主导的非药物分娩镇痛降低会阴切开率的效果。方法:此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于2023年7月至2024年3月在我院进行,纳入80例单胎头位自然分娩初产妇,随机分为助产师主导的非药物分娩镇痛组(40例)与常规分娩镇痛组(40例)。前者采取助产师导乐、音乐放松、呼吸调整、温水浴等非药物干预措施并由专业助产师全程指导。后者采用常规分娩镇痛方法,记录并比较两组会阴切开率、分娩方式及产后出血量等指标。结果:非药物分娩镇痛组会阴切开率显著低于常规分娩镇痛组(22.5%vs42.5%,P<0.05),自然分娩率更高(87.5%vs67.5%,P<0.05)且产后出血量亦有利,两组产妇和新生儿主要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结论:助产师主导的非药物分娩镇痛可降低会阴切开率、提高自然分娩率且未增加并发症风险,具良好临床应用价值,建议在分娩管理中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