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会阴切口的原因并提出护理措施。方法对320例产妇中会阴切术干预措施及愈合情况观察、记录。结果会阴切口与产妇本身的键康因素,术前的护理、术中的操作、术后的护理有关。结论积极治疗原发病,提高产妇的身体素质,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全面掌握会阴切术的适应症、方法、时机及科学的护理。提高助产护理质量。加强会阴切口的护理力度,及时处理产前合并症及产后并发症,是预防会阴切口重要措施。

  • 标签:
  • 简介:会阴测切术是产科常用的手术,据我科统计,自1992年6月~1993年6月会阴切率占79%(初产妇占70%,经产妇占30%),会阴切口率占9.3%。会阴切口达不到Ⅰ期愈合不仅给产妇带来巨大痛苦、而且影响了产后婴儿的正常哺乳。为了降低会阴切口率,我院产房自1993年6月开始至今采用了切口缝合前局部喷洒庆大霉素的方法,人大降低了切口率,收到了满意效果。

  • 标签: 会阴侧切口 应用庆大霉素 切口感染率 冲洗会阴切口 会阴切口感染 会阴侧切术
  • 简介:摘要会阴切口及缝合术是产科最常见手术之一,是在分娩第二产程中为避免会阴及盆底组织严重裂伤,缩短第二产程,防治产程延长造成胎儿宫内窘迫,或因早产儿或巨大儿等需迅速结束分娩的手术。但在术后愈合的过程中,往往因各种因素造成切口愈合不良如水肿,硬结,感染等现象。不仅增加病人痛苦,还严重影响产妇的身心健康。故近三年来,我科对切口的患者做到多观察、早发现、早处理。对愈合不良的切口经积极干扰,术后愈合良,效果满意。减少切口裂开行二次缝合的病例。现将临床体会介绍如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会阴切术后引起切口的具体原因进行分析,制定护理对策。方法:将本院产科2018年1月~2021年6月进行会阴切术的846例产妇纳入研究,统计术后切口的发生率,分析原因并制定干预对策。结果:846名产妇发生会术后感染的几率为4.14%(35/846),具体原因为:产妇自身健康状况31.43%(11/35)、环境因素25.71%(9/35)、医护人员护理质量28.57%(10/35)、分娩因素14.29%(5/35)。结论:会阴切术后感染相关因素较多,产科护理人员要加强注意,杜绝危险因素,降低术后感染率。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会阴切术后切口的原因及预防护理策略。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行会阴切的自然分娩产妇8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本组产妇的病理情况、消毒情况以及裂口情况进行抽样分组,分为病理妊娠组、无病理妊娠组、切口合并裂伤组、切口无裂伤组、生产前消毒组、生产后消毒组,每组44例。比较各组间的感染率。结果病理妊娠组感染率显著高于无病理妊娠组(15.91%VS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切口合并裂伤组感染率显著高于切口无裂伤组(18.18%VS2.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产前消毒组感染率显著高于生产后消毒组(15.91%VS2.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合并病理妊娠以及会阴切口合并裂伤的产妇应加强注意,并做好生产前后的会阴消毒工作,以降低会阴感染的发生率,促进产妇分娩后尽快的康复。

  • 标签: 会阴侧切术 切口感染 原因 预防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会阴切口的原因和采取的预防及护理措施。方法:选择 2017年至 2018年之间进行会阴切的产妇 90例,按 1:2的比例将产妇分观察组 30例 (病理妊娠组 )和对照组 60例 (生理妊娠组 ),比较两组的感染率差异。结果:观察组产妇的感染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 0.05。结论:对于医护人员来说,应时刻注意控制产妇妊娠疾病,生产前后保持会阴清洁,通过严密的护理措施来降低产妇产后感染的发生率,促进母婴健康。

  • 标签: [ ] 会阴侧切术 切口感染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注射用丹参粉针伍注射用糜蛋白酶粉针对产科会阴切口时的治疗效果。选择产科会阴切口患者23例为实验组,以丹参粉针伍糜蛋白酶局部治疗,治疗时间4~7日。对照组13例常规处置换药、抗生素冲洗治疗,治疗时间10~25日。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丹参伍糜蛋白酶能明显缩短产科会阴切口治疗时间。

  • 标签: 丹参 糜蛋白酶 会阴侧切口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会阴切术后切口的高危因素,并提出预防护理措施,为其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产妇会阴切术后导致切口的高危因素进行分析和归纳,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护理措施。结果会阴切口与产妇自身、环境、医护人员操作、产后护理不当等因素有关,可通过及时诊治产前并发症、严格消毒产房、提高医护人员的无菌观念、提升助产技术及缝合技术、加强产后护理管理、加强巡视和指导产后饮食来预防其发生。结论会阴切术后切口与多种因素有关,应实施全面高效的预防护理措施,来降低感染率,提高母婴的生活质量。

  • 标签: 会阴侧切术 切口感染 高危因素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会阴切开缝合术后切口的相关因素及适当的处理方式,进一步提高会阴切口愈合率。方法对73例会阴切口病例与同期术后切口愈合良好的产妇做比较分析。结果影响切口愈合的因素主要有营养不良、阴查肛查次数多、产妇产前的外阴及阴道炎症、胎膜早破、缝合水平问题等。结论会阴切口与上述多种因素有关,应进行针对性地预防及相应的处理措施。

  • 标签: 会阴切口 感染 处理措施 切口愈合 相关因素 会阴切开缝合术 营养不良 愈合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会阴切术切口的原因,并探讨预防护理措施。方法于2013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产科会阴切术产妇中,选取50例切口的产妇和50例未发生切口的产妇作为研究对象,设置为观察组、对照组,分析引起切口的原因,并探讨相应的预防护理措施。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产妇的BMI指数、合并其它疾病比例、生殖道感染发生率、胎膜早破发生率、夏季手术比例以及阴道检查次数均明显更高(P<0.05),其备皮-切间隔时间明显更长(P<0.05)。结论会阴切术后产妇发生切口的原因较多,临床上应在围手术期对产妇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护理干预。

  • 标签: 会阴侧切术 切口感染 原因 预防护理 产科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梅毒病人会阴切术后切口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护理。方法两组产妇均进行会阴切手术。结果两组患者伤口红肿、硬结、缝针针口处有脓性分泌物、阴道黏膜充血或有溃疡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梅毒病人会阴切术后切口的原因是受梅毒和外界细菌侵入造成伤口感,需对梅毒病人进行红外线灯照杀毒,或者使用微波理疗,加强术前健康措施的讲解。

  • 标签: 梅毒产妇 会阴侧切术 伤口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会阴切术后发生切口的原因及产房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选取 2019 年 6 月 ~2019 年 12 月我方医院收治的 96 例会阴切术产妇 。其中 会阴切术后发生切口的 34 例产妇为观察组,另外 会阴切术后未 发生切口的 62 例产妇为对照组,对两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观察组产妇切口数低于 对照组, 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0.05)。观察组 产妇及家属的满意度 明显高 于对照组, 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会阴切术后发生切口的原因及产房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选取 2019 年 6 月 ~2019 年 12 月我方医院收治的 96 例会阴切术产妇 。其中 会阴切术后发生切口的 34 例产妇为观察组,另外 会阴切术后未 发生切口的 62 例产妇为对照组,对两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观察组产妇切口数低于 对照组, 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0.05)。观察组 产妇及家属的满意度 明显高 于对照组, 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会阴切术后发生切口的原因及产房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选取 2019年 6月 ~2019年 12月我方医院收治的 96例 会阴切术产妇。其中会阴切术后发生切口的34例产妇为观察组,另外会阴切术后未发生切口的 62例产妇为对照组,对两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产妇切口数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产妇及家属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会阴切口的原因和采取的预防及护理措施。方法选择2017年至2018年之间进行会阴切的产妇90例,按12的比例将产妇分观察组30例(病理妊娠组)和对照组60例(生理妊娠组),比较两组的感染率差异。结果观察组产妇的感染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于医护人员来说,应时刻注意控制产妇妊娠疾病,生产前后保持会阴清洁,通过严密的护理措施来降低产妇产后感染的发生率,促进母婴健康。

  • 标签: 会阴侧切术 切口感染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导致会阴切口的相关因素,探讨有效的预防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9月~2016年7月期间收治的96例接受会阴切术的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观察组(发生切口)51例和对照组(未发生切口)45例,从多个层面分析诱发会阴切口的危险因素。结果与在观察组产妇当中,其体重指数>28kg/m2、病房环境差、手术季节为夏季、阴道检查次数>2次、有并发症以及存在胎膜早破和生殖道感染的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导致会阴切口相关因素,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进而提高产妇的产后恢复效果。

  • 标签: 会阴侧切切口感染 相关因素 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