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产妇分娩时采用新产程标准管理下第二产程时长对其盆底功能与产程进程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2月到2021年12月期间在我院分娩的产妇,共有150例纳入本次研究。按照产程标准分组,每组均纳入50例,对照组施以旧产程标准管理;研究组按照产程时间分成第二产程在2-3h与≥3h组,对其施以新产程标准管理,重点分析产妇盆底功能指标。结果:在肌纤维强度方面,研究组第二产程时间≥3h组Ⅰ类与Ⅱ类肌纤维强度较2-3h组与对照组低;在肌纤维≤3级比例方面,第二产程时间≥3h组Ⅰ类与Ⅱ类肌纤维≤3级比例较2-3h组与对照组高,尿失禁发生率较高,P<0.05。结论:在新产程标准管理下延长第二产程会影响产妇盆底功能,增加并发症的风险,需密切监测产程进展,有异常及时处理。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新产程管理下,第二产程时长对分娩镇痛初产妇母儿结果的影响。方法:研究按照初产妇的健康筛查标准,选取我院于2021年4月1日至2022年10月1日分娩的60例初产妇为研究对象,在应用新产程管理的基础上,根据第二产程的时长将初产妇分成三组,A组时长低于2h,B组时长为2至3h,C组时长大于3h。比较三组初产妇的产钳应用率、剖宫产率以及并发症出现率的情况。结果:在新产程管理下,A组在各项观察指标表现上,均优于B、C两组,因P值小于0.05,故具备基本的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新产程管理下,随着第二产程的延长,产钳应用率、剖宫产率以及并发症出现率会变得越高,且分娩结果出现不良情况的概率也越高。
简介:摘要:目的:此次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分析自由体位分娩在实际产生中所存在的应用效果。方法:在此次研究过程当中选取我院所收治的共计100位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在研究过程中以平均且随机的方式进行分组。其中,对照组患者共计50位,应用常规的体位进行护理。观察组患者共计50位,在护理过程当中应用自由体位进行护理,并且在实际护理过程中进行观察及比较对两种患者所具有的分娩时间及产后的出血率产生,以及新生儿的窒息率进行综合性的分析。结果:在实际研究过程中,可以发现观察组与对照度相比,其自然分娩率相对较高,并且所具有的产程时间相对较短,各项指标均较为优异。结论:在产程中,对自由体位进行应用能够使得自然分娩率得以提升,进一步的降低剖宫产的几率,使产程得以加速,使分娩质量大幅度的提升,在临床中需要进行有效的应用。
简介:摘要以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D-1)、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D-L1)及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等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代表的免疫治疗已成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显著延长了患者生存。但免疫治疗在临床应用上仍然存在很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应用时长就是其中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治疗有效的患者是用够一定的时长停止,还是越长越好?病情进展的患者是否要立即停药,还是可以继续应用?同时考虑到免疫治疗独特的不良反应、有限的有效率及较高的治疗费用等临床实际问题,免疫治疗应用的合理时长问题显得尤为突出。本文结合免疫治疗的原理、现有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肺癌中应用时长的研究数据等进行梳理和分析,通过对免疫治疗的起点-应用时机、终点-停药时机以及延长指征的分析,探讨免疫治疗的合理应用时长,以期为患者的精准治疗和更多获益提供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产妇低龄因素对于产程的影响,希望通过该次的研究能够为孕妇的生产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方法:随机选择100例在我院待产分娩的低龄(16岁以下)初产妇,收治时间在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之间,通过对这些低龄(16岁以下)初产妇的产程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均分为50例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和50例给予常规护理联合个性化护理干预的实验组,经个性化护理(陪伴、沟通、心理安慰、抚触宫缩、按摩)干预后,对比对照组的50例孕妇和实验组的50例孕妇其在第一、第二产程时间以及两组的在产后的产后出血量情况对比。结果:根据数据统计,在第一产程的时间明显减少,在第一产程时间对比上,实验组的50名产妇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0名产妇;而剖宫产率对照组也较实验组的更高;产后出血量对比方面,实验组的明显低于对照组。以上的三项指标,两组相比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