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在产妇进行出生缺陷的产前诊断中,采取超声诊断的检查方式,观察并分析其应用价值。方法:我院自 2018年 9月至 2019年 9月入住的新生儿有出生缺陷的产妇患者中,选择 120例作为本次实验研究的对象,对所有参与研究的患者采取超声诊断,以产妇分娩或引产后的结果为标准,观察患者在产前不同时期的检出率。结果:符合结果的病例有 112例,占总体的 93.33%。其中在怀孕第 18 周之前的检出率为 17.50;第 18 周至第 24 周进行检查的检出率为 48.33%;怀孕第 32 周以上进行检查的检出率为 6.67%。且患者年龄在 35岁以上的,胎儿出现缺陷的概率为 69.17%;而年龄在 35岁以下的,胎儿出现缺陷的概率为 30.83%。组间对比有差异( P<0.05)。结论:用超声诊断对产妇进行产前的出生缺陷检查十分有效,能够检查出大部分的出生缺陷胎儿,有助于患者及时发现并采取一定的措施,值得推广。
简介:【 摘要 】 目的: 观察超声诊断在孕妇出生缺陷产前诊断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择 2017 年 1 月 -2019 年 11 月,在我院进行出生缺陷产前诊断的孕妇 300 例,所有孕妇均属于单胎,且所有孕妇均采用超声检查,观察检查符合率。 结果: 经研究结果显示,在 300 例新生儿中,存在出生缺陷的新生儿共 25 例,通过超声诊断进行产前诊断例数为 22 例,符合率为 88% 。可见符合率相对较高。 结论: 采用超声诊断为孕妇进行出生缺陷产前诊断,其符合率相对较高,能够及时了解胎儿的畸形情况,并根据诊断结果采取有效解决措施,达到降低出生缺陷胎儿出生率的效果。因此,该方法值得被临床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 :对高龄孕妇采用无创 DNA产前检测技术( NIPT)检测胎儿染色体,研究 NIPT技术对诊断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的意义。方法 :选取 618名高龄孕妇进行无创 DNA产前检测。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孕妇外周血中胎儿游离 DNA进行检测,对染色体异常的孕妇进行羊膜腔穿刺手术。对羊水细胞进行培养后,进行 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比较分析 NIPT检测结果和核型分析结果。结果 :在 618名高龄孕妇中,有 18名孕妇检测异常,具体为: 6名孕妇 21-三体高风险, 2名孕妇 13-三体高风险, 10名孕妇性染色体异常( 5名 47, XXY/XXX;2名 45, XO; 3名 47, XYY)。其中 16名孕妇进行羊水穿刺检查,染色体检查结果为: 6名 21-三体, 1名 13-三体, 4名 47, XXY/XXX; 3名 47, XYY, 2名孕妇羊水穿刺结果正常。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后可知: NIPT技术对 21-三体检出率为 100%,而对 13-三体检出率为 50%;在性染色体非整倍体检测中, NIPT技术对核型为 47, XXY/XXX的检出率为 100%,而对核型为 45, XO的检出率却很低。结论 :对高龄孕妇采用 NIPT技术检测胎儿染色体,能有效检测出 21-三体及性染色体数目增加,但对 13-三体及性染色体数目减少的检出率较低;且对 NIPT检测结果异常的孕妇需要进行羊膜腔穿刺手术,避免孕妇流产。
简介:摘要RAS信号通路相关综合征(RASopathies)是由RAS/MAPK通路的基因变异引起的一组疾病,患者的临床表型存在重叠,诊断十分困难。由于几乎所有的RASopathies均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许多家庭会反复生育患儿。随着测序技术的发展,这类综合征的基因型与表型的相关性越来越明确。分子遗传学检测可为受累家系提供产前诊断,减少患儿的出生。但对于新发变异,产前诊断RASopathies仍较困难。近期研究发现对于不同的RAS相关疾病,可以从超声表现中找到一些基因检测的线索,本文就RASopathies及其产前诊断的进展做一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细菌人工染色体微珠标记技术(BACs-on-Beads™,BoBs)在基层产前诊断实践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同时对1773份产前诊断标本进行染色体核型及BoBs分析。对BoBs检出的微缺失微重复样本,经患者知情同意后再进行染色体微阵列分析。结果在5种非整倍体的检测中,BoBs共检出46例三体,16例性染色体异常,有4例BoBs结果正常而羊水核型分析提示为<20%的低比例嵌合。未检出常见的9种微缺失综合征,但检出14例Xp22微缺失男胎以及5例其他的微缺失/微重复,其中10例与染色体微阵列分析的结果均符合。结论BoBs作为非整倍体的快速诊断技术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并有可能发现部分染色体微缺失微重复,其难点在于无法检出低比例嵌合以及对Xp22微缺失男胎的咨询。
简介:摘要目的对1例Pallister-Killian综合征(Pallister-Killian syndrome,PKS)胎儿进行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和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hromosome microarray analysis, CMA),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对1例早孕期彩超提示胎儿颈部透明层增厚(3.6 mm)的胎儿进行羊膜腔穿刺,抽取羊水细胞进行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和CMA检测。结果胎儿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为47,XX,+i(12)(p10)[14]/46,XX[6];CMA检测结果为12p13.33-p11.1区域约33.9 Mb的重复,提示为12号染色体短臂四体:arr [ hg19 ] 12p13.33- p11.1(189 216-34 060 203)×4。结论染色体G显带核型分析和CMA技术能确定染色体异常片段来源,可明确诊断12号染色体短臂四体胎儿。
简介:摘要:目的:将护理干预在羊膜腔穿刺介入性产前诊断工作中,对患者各项指标的影响作为探究方向,分析改善措施。方法:为得到有效结果,本次截选收治的100名孕妇,所选孕妇检查时间在2018-3月~2020-4月中,分为两组,两组患者的区分方式为应用于护理的干预措施,对照组以常规护理为主并不包括心理护理,观察组患者选择全护理模式进行干预。为确定护理效果差异,对比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数据,探究护理方式的不同,对患者带来的不同结果。结果:对比分析整理后发现,两组孕妇使用不同护理方案后,在生各项指标数据上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而且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较大,从统计学角度上来看,具有实际对比价值。结论:在护理干预下能够有效减少患者以及家属的心理负面情绪,有利于羊膜腔穿刺介入产前诊断的实施,保证穿刺的穿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