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亚低温治疗在临床上又称冬眠疗法或人工冬眠,它是利用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抑制作用的镇静药物,使病人进入睡眠状态,再配合物理降温,使病人体温处于一种可控性的低温状态,从而达到使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对外界及各种病理性刺激的反应减弱,对机体具有保护作用;降低机体新陈代谢及组织器官氧耗;改善血管通透性,减轻脑水肿及肺水肿;提高血中氧含量,促进有氧代谢;改善心肺功能及微循环等目的。亚低温治疗常用于心肺复苏后病人、颅脑损伤及重型颅脑手术后病人[2]、低温麻醉病人、高热惊厥或超高热病人、感染中毒性休克早期病人及颅内感染等病人。通过对18例亚低温治疗病人的护理进行分析,总结得出亚低温治疗病人的护理要点为呼吸监护及护理、循环监护及护理、体温监护、体位护理、降温及复温护理等提高了病人生存质量[1],报告如下。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重症脑梗死患者在亚低温治疗期间接受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 选择2021年11月-2023年11月在我院接受亚低温技术治疗的重症脑梗死患者共计88例,通过随机分组法分两组。对照组中44例接受常规脑梗死亚低温治疗护理;观察组中44例接受综合护理干预。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护理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睡眠质量评分。结果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P<0.05;观察组护理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睡眠质量评分的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组间比较P<0.05。结论 重症脑梗死患者在亚低温治疗期间接受综合护理干预,可改善神经功能和睡眠质量,从而减少相关并发症。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重型脑外伤并发脑梗死患者,亚低温治疗过程中,实施护理干预的临床疗效。方法:本次研究中,2020.12-2022.11为参考阶段,以本院诊疗的68例中型脑外伤并发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数值抽签,研究对象均分两组,一组是参照组(n=34),一组视为观察组(n=34),参照组,传统手术治疗,术后开展常规护理,观察组,亚低温状态下,开展手术治疗,术后予以针对干预护理,对比两组干预效果。结果:治疗前,参照组,水肿体积(90.40±7.67),颅内压(26.2±6.0),观察组,水肿体积(91.00±7.15),颅内压(25.3±6.0),基于数据分析可知,两组变化极大,P>0.05,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参照组,水肿体积(84.55±8.95),颅内压(26.1±3.4),观察组,水肿体积(73.55±6.44),颅内压(19.5±3.4),基于实际数据来看,数值变化突出,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重型脑外伤并发脑梗死患者,亚低温治疗过程中开展针对性干预措施,强化患者生存率,提高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脑保护在颅脑重症患者治疗中的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月入住我科的100例颅脑重症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50例和亚低温治疗组50例,常规治疗组给于常规药物治疗;亚低温治疗组除常规治疗外,于伤后24小时内接受亚低温治疗,根GCS评分、神经功能缺省程度评分评价两组患者疗效。结果亚低温治疗颅脑重症患者能降低神经功能缺省程度评分(P<0.01)。结论亚低温具有减轻颅脑重症患者脑水肿,降低颅内压、防止神经细胞凋亡的作用,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可提高颅脑重症患者的生存率,改善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亚低温冬眠疗法对重型颅脑创伤患者的治疗机制和疗效分析。方法将61例诊断为重型颅脑创伤的患者以随机方式分成亚低温组(31例)及常温组(30例)。亚低温组在常温组的常规治疗基础上均在入院后6小时内行冬眠亚低温治疗,两组同时在治疗后连续3天分别检测颈动脉及颈内静脉血行血气分析检查。计算脑氧摄取(CEO2)和脑动静脉氧压差(AVDO2)。3个月后根据GOS预后评分判定疗效。结果对比常温组,亚低温组脑氧耗明显降低。死亡率降低,预后改善明显。结论亚低温冬眠疗法对重型颅脑创伤的脑保护作用明显。临床应用安全。
简介:摘要目的对亚低温治疗护理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效果进行评价。方法从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我院收治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随机抽取3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例。两组患者均采用亚低温方式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的基础上进行全面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护理后GCS评分及存活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GCS评分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存活率为93.3%,对照组存活率为86.7%。结论重型颅脑损伤亚低温治疗后容易出现多种并发症,应随时监测患者的体温、血压、意识状态,重视护理细节,才能有效降低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