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合作是贯穿博物馆收藏、研究、展陈、教育、文创等各方面工作的一项重要机制。就合作对象而言,既有馆际合作,又有博物馆与政府机构、科研院所、文化组织、企业、学校、图书馆等非博物馆对象的合作,合作内容涉及藏品、展览、研究、教育等资源的共建共享,合作模式可跨界,包括跨行业、跨地域,合作作为博物馆有效运营的重要手段,能够最大可能地激发行业博物馆的影响力、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合作对博物馆,尤其是社会价值亟待彰显的行业博物馆来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建设"海洋强国"与"新海上丝绸之路"国家级顶层战略的提出,以及古往今来华侨华人与海洋的密切关系,建设共享平台,推进涉海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弘扬和传承成为文博业界的新课题。对此,华侨类博物馆与航海类博物馆探索以专委会牵头展开合作成为文博业界发展的新趋势,两者在首次合作成功的基础上,积极尝试拓宽和加深在藏品、研究、展览、教育、文创等方面的联系、交流与合作,且纳入自身发展规划,致力于形成伙伴关系下的常态化的长效合作机制,求得更为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从而带动行业博物馆社会价值和社会效益的实现,乃至整体实力的极大提升。
简介:自其向社会公众开放以来,艺术博物馆在理念、立场上就显示出有别于皇室、贵族私人收藏的"公共性",但这一"公共性"理念有着值得反思的内在矛盾和张力。在博物馆实践的客观效果上,艺术博物馆既对不同文化修养和艺术鉴赏力的公众产生区隔效应,又在一个不同阶层共处的"示范空间"中对普通大众的行为起到一定的提升、"同化"作用,这是其"公共性"在实践中的辩证、复杂之处。此外,兼具"立法"与"阐释"的功能,艺术博物馆的展览诗学在界定、选择、组织艺术品的过程中发挥着意识形态般的"定框"作用,其中渗透的话语权力既与"公共性"的理念相抵牾,却又是发挥公共教育功能的必要权威。在现实实践中,艺术博物馆既要致力于消减公共教育中公众的"距离感"与"压力",又不能轻易向大众文化产业靠拢;与公众之间保持适当的、具有张力的距离,正可以为艺术博物馆发挥审美教育功能创造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