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分析6例肾集合管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以提高对该类肿瘤的认识。方法:复习行外科手术治疗的6例肾集合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肿瘤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并复习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6例肾集合管癌患者中,男4例,女2例;年龄30-69岁,平均51岁;肿瘤直径4.0-13.5cm。病理检查显示肿瘤以呈管状、乳头状结构为主,部分表现为片状生长,肿瘤细胞表现为靴钉样改变,其中特征性变化为间质纤维增生及多量浆细胞、淋巴细胞浸润和集合管上皮的异型增生;免疫标记显示,肿瘤细胞表达CK19、上皮膜抗原(EMA)、波形蛋白(vimentin)、上皮钙黏蛋白(E-cadherin)、34βE12、CK7、Ksp-cadherin和P504S,而均缺乏CK20、CD10、TFE3、CEA、Villin及CD117表达。结论:肾集合管癌是一种少见的高度恶性肾上皮性肿瘤,患者预后差;其诊断时应与乳头状肾细胞癌、肾髓质癌等鉴别,而免疫组织化学有助于鉴别诊断。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无管化微创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MPCNL)治疗肾结石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5月至2018年1月的肾结石患者资料,无管组58例结石大小(3.1±1.6) (2.2~4.8)cm。建立16 F经皮肾通道,8/9.8 F输尿管镜下碎石,清理结石无残留后,留置安全导丝至输尿管,退鞘无明显活动性出血,拔除撕开鞘,完成无管化微创MPCNL。留管组50例结石大小(3.2±1.5) (2.1~5.0)cm,手术方法与无管组相同,术后留置肾盂造瘘管。结果两组资料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结石患者均成功接受PCNL,手术时间无管组(72±21) (40~98)min,留管组(74±21) (46~100)min。术后次日复查血常规,两组患者均无需输血。结石清除率为98.3%(57/58)和98%(49/50),术后住院时间无管组(2.2±0.2)d,留管组(4.3±0.8)d。并发症中无管组21例患者患者术后出现38.5℃以上发热,其中6例(10.3%)退热治疗改善,15例(25.9%)抗生素治疗后改善;1例患者术后因尿外渗引起腹胀。留管组中出现18例患者38.5℃以上发热,其中5例(10%)退热治疗改善,13例(26%)抗生素治疗后改善;其余患者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无管化MPCNL治疗肾结石安全有效,并缩短住院时间。
简介:目的初步分析肾集合管癌预后不良的原因,探讨改善集合管癌预后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6月至2007年10月648例肾癌中7例集合管癌患者(1.08%)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通过患者症状、TNM分期、综合治疗策略三个方面初步分析集合管癌预后不良的原因。结果7例集合管癌患者,男性4名,女性3名,平均年龄58.3岁。因腰痛、血尿、腹部肿块就诊者5例,无症状肾癌2例。AJCC临床分期Ⅱ期2例,IV期5例。肿瘤平均体积8.2cm×6.6cm×5.8cm,血管内癌栓形成5例,肾内转移形成卫星灶3例,肾门淋巴结转移4例,远处转移1例。5例行根治性肾切除术,2例行姑息性肾切除术,1例加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7例术后均行免疫治疗,1例行辅助化疗。平均随访13.9个月,5例死亡患者平均生存时间11.8个月。结论典型症状的出现提示预后不良,早期淋巴转移,根治性切除术对大部分患者难以达到根治效果,术后辅助治疗效果不明确是集合管癌预后不良的重要原因。依靠健康查体筛查可疑病例,早期发现,早期手术治疗是改善肾集合管癌预后的关键所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无管化经皮肾镜的病例选择和术中决策。方法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我院泌尿外科共收治上尿路结石患者364例,根据术前综合评估标准筛选拟行无管化经皮肾病例,根据术中情况决定是否留置肾造瘘管,分为无管化经皮肾镜组和传统经皮肾镜组,分别评价两组的术后住院天数、结石清除率、术中出血量、可视化疼痛评分(VAS)及围手术期并发症。结果经术前评估,42例患者符合拟行无管化经皮肾镜条件,根据术中评估,最终37例实行了无管化。术后两组患者的结石均清除干净。两组患者Ⅰ级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424),无Ⅱ级以上并发症。两组的平均手术时间(P=0.207)、术中出血量(P=0.4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当天(P=0.029)、术后第一天(P<0.001)及出院当天(P=0.025)无管化组的可视化疼痛评分(VAS)均比传统组明显减轻。无管化组平均住院天数比传统组明显缩短(P<0.001)。结论术前需从四个方面选择合适病例,术中注意四个关键操作,做到五个确认,无管化经皮肾镜是安全的,并且术后疼痛明显减轻,住院时间明显缩短。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无管化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在肾和输尿管上段结石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从我院2023年1月~12月收治的肾和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中随机抽取40例,并平均分为实验与对照两组,每组各20人,实验组采用无管化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经皮肾镜取石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漏尿、住院时间与结石的清除率。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漏尿、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经过独立样本T检验后,P<0.05,在统计学意义上具有明显性差异,但两组患者的结石清除率对比P值>0.05,不存在明显差异。结论:无管化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在肾和输尿管上段结石治疗中具有显著效果,相较于常规经皮肾镜取石术,该治疗手段的手术时间与漏尿时间更短,并且住院时间也取得了明显减少,可以在临床治疗中进行推广与应用。
简介:肾绞痛是泌尿外科的常见急症,有时因为止痛效果欠佳而处理较为棘手,妊娠期妇女肾绞痛因顾及到对胎儿的潜在影响,处理上更为困难。2001年8月~2007年4月,我们对顽固性肾绞痛孕妇8例采用输尿管双J管置入术,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病例选择标准:肾绞痛保守治疗无效或反复发作;②输尿管结石梗阻伴感染经全身使用抗生素后感染不易控制。排除经一般止痛药物治疗后症状消失者。本组8例,年龄21~36岁,平均27岁。孕周14~36周,平均28周。病程2天~4年,平均5.5月。4例孕前有结石病史,1例曾有体外冲击波碎石(ESWL)治疗史,有结石排出。8例均有腰部绞痛,4例伴恶心、呕吐,1例伴发热(最高体温38.5)℃,1例伴肉眼血尿。8例均在门诊解痉止痛对症处理无效。行B超及尿常规检查,7例B超证实为输尿管结石,肾脏轻度积水,其中上段4例,中下段3例,结石长径6~13mm,平均8mm;1例B超检查未见结石,提示输尿管上段扩张,肾脏轻度积水。尿常规提示血尿6例,4例白细胞1+~3+。1.2方法先留取尿液做尿培养+药敏试验。在表面麻醉下,取截石位,常规消毒铺巾,用F17.5膀胱镜直视下进镜达膀胱,找到患侧输...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延长电凝线肾造瘘通道主动止血无管化技术(不留置肾造瘘管,保留双J管)在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PCNL)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逐步建立主动无管化PCNL标准。方法选择近半年来我院行PCNL 15例患者,均采用了延长电凝线肾造瘘通道主动止血技术。回顾性分析术后血红蛋白下降值、术后镇痛药需求量、术后发热、保留尿管时间、术后住院天数等资料。结果15例患者手术均成功完成,无中转开放病例,无胸膜及肠管等周围脏器损伤病例发生,无感染性休克病例发生。发热发生率6%(1/15例),术后血红蛋白(Hb)下降值3.8 g/L(2~7 g/L/例),术后输血率0%(0/15例),肾周血肿发生率6%(1/15例)。术后镇痛药的需求为24~48 h,术后住院时间3~5天。结论延长电凝线肾造瘘通道主动止血无管化PCNL由于选择了合适的患者,降低了术后出血风险,术后并发症少,疼痛轻,恢复快,安全可行且效果满意,值得规范化推广应用于临床。
简介:目的观察小鼠肾脏发育过程中泌尿小管中整合素连接激酶(ILK)的表达变化。方法培育各日龄小鼠,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结合体视学方法及Westernblotting技术检测胚龄(E)12d、14d、16d、18d胎鼠及生后日龄(P)1d、3d、7d、14d仔鼠肾组织中ILK的表达及含量变化。结果ILK在E12d即开始表达于输尿管芽细胞,随后表达在各期肾小管和集合管的上皮细胞胞质中。体视学测量和Western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ILK的表达随着肾脏的发育逐渐增强,在P7d达到高峰,随后无明显变化。结论ILK在小鼠肾泌尿小管的发育过程中存在时空性表达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