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重症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的抢救与护理方法,旨在为相关人员研究工作提供参考资料。方法:实验选择2022.1.6~2023.1.6本院收治的8例重症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患者为研究样本。针对患者实施高剂量甲泼尼龙和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配合针对性护理,分析结果。结果:抢救过程中,观察到有7例患者的意识障碍程度有所减轻,同时肢体肌力也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改善。随着这些患者的病情逐渐稳定,在成功转出重症监护室后继续接受后续治疗。由于多脏器功能衰竭,有1例患者尽管经过积极抢救,后果不佳,最终导致死亡。结论:针对重症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患者,实施针对性治疗以及护理效果明显。这一方案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简介:中枢神经系统上皮性囊肿在临床上少见,我院近20年收治了经病理证实的该囊肿11例,报告如下:
简介: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细胞瘤(CNC)临床病理特点、组织学发生和鉴别诊断。方法对2例原发于脑室的CNC进行光镜观察,应用突触素(Syn)、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等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并复习文献。结果2例脑室CNC临床诊断困难,病理形态瘤组织由小圆形细胞组成,胞质透明,有核周空晕,核小而圆,居中,呈菊形团状排列,并有/无无核原纤维岛特征。免疫组织化学Syn、NSE阳性,GFAP阴性。结论CNC是一种由小圆形细胞构成的核分裂不活跃的脑内肿瘤,具有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分化的能力,瘤细胞来源还未明确。好发于青年人脑室内,光镜观察与少突胶质细胞瘤、透明细胞室管膜瘤不易区别。免疫组织化学Syn阳性、GFAP阴性有助于鉴别诊断。
简介: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细胞瘤(cNc)的MRI表现特征。方法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自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行手术治疗CNC患者13例,术前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其中1例并行术前CT平扫及增强扫描。总结分析患者的临床、MRI资料及病理表现。结果肿瘤最大径约3.2-8.5cm,12例CNC位于侧脑室内孟氏孔区,l例位于左颞顶叶脑实质内.均表现为分叶状的实体瘤,平扫以等T1、稍长T2信号为主,信号不均匀,可见多发、散在分布的小囊变区,表现为更长T1、更长T2信号;6例T2WI上可见流空血管影;8例见斑点状稍短T1信号:增强扫描肿瘤呈不均匀显著强化,6例可见强化肿瘤血管;病理表现为灶性钙化,可见典型无细胞纤维岛。结论脑室内CNC具有特征性的发病部位,结合患者发病年龄、MRI平扫及增强扫描表现多可做出正确诊断;脑室外CNC定性诊断较困难。
简介:摘要降钙素原作为细菌感染的生物学标志物,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种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诊断。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降钙素原不仅在系统炎性反应中发挥级联放大的作用,并在一些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评估以及预后判别中发挥重要作用。以“procalcitonin”“bacterial meningitis”“central nervous system diseases”“marker”及“降钙素原”“细菌性脑膜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生物学标志物”作为检索词,检索Pubemd、万方医学及中国知网数据库1993—2021年的相关文献,对目前降钙素原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作用进行系统综述,以期给临床医生提供更多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诊断及治疗方面的帮助。
简介:摘要神经退行是许多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症、噬神经组织病毒感染、中风等的主要病理学特征,其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神经元和轴突功能失调或丧失。慢性免疫活化是目前已知的众多触发因素中最常见因素。CNS属于免疫豁免环境,但其中仍存在免疫反应。CNS免疫反应主要由先天性免疫细胞、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与CNS渗透性T细胞等其他先天性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系统相互作用所介导。现就参与CNS中免疫反应的相关细胞、分子及其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作用进行综述,进而为相关神经系统疾病的干预和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伴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斜视及眼球运动异常患儿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47例伴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斜视及眼球运动异常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5例,女22例。年龄范围6个月~12岁,平均(5.2±2.3)岁。随访6个月。结果本研究中脑瘫、癫痫、脑积水及脑发育迟缓26例,内斜视及外斜视各13例,均为先天性共同性;脑肿瘤、脑脱髓鞘、脑动脉瘤及脑发育畸形共21例,包括共同性内斜视7例、外斜视2例、眼球震颤4例及内转障碍4例、上转障碍1例、下转障碍1例、外转障碍1例、上斜肌麻痹1例均为后天性。能够配合同视机检查者12例中,2例有同时视。结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以脑瘫和脑肿瘤居多。多数患儿伴有弱视及双眼视功能的破坏,所有患儿均无立体视。
简介:摘要儿童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免疫疾病是一组复杂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和临床表现具有明显异质性的疾病,包括脱髓鞘、炎症性、围感染性和感染后免疫调节紊乱疾病。近年来,随着对这些疾病的分子机制和检测技术的不断深入研究,针对这些免疫功能障碍关键分子的分子诊断和生物治疗技术得到迅速发展,这些疾病的预后有了很大改善。因此儿科医生需要及时掌握和应用这些新进展,提高诊断及治疗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