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背景下,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为目标追求,以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为根本立足点,提出并通过对“中国特色的配置性方式”的内涵、有效性及决定因素的探讨,进一步增强并升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自信.
简介:摘要中国与欧美、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是“五四”带给我们众多命题中绕不开的一环,如果说前者侧重的是文化民族区域性差异,后者侧重的则是文化时间性差异,在“五四”先驱们以《新青年》为阵地热烈甚至偏激地重建中国人与一切事物的想象性关系时,这些名词屡见报端。他们是冲动的,拿来即用,有时候甚至是矛盾模糊的,这也使我们当下一些学者在评述此段历史时存在模糊性的说法。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五四”人反传统是为了中国文化现代化,而非西方化,宣扬西方是手段不是目的,这场以实现中国文化现代化为目的的运动充满着“中国方法”。文本试图从《新青年》杂志入手,谈一下以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为代表的“五四”人在打破一切,构建中国新的意识形态时,充满着怎样的“中国思维模式”。
简介:地方治理方式与诸多因素有关。我们控制了历史因素和国家制度因素这两个变量后发现,中国各地的治理方式与其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方式息息相关。当面临相同的发展压力、考核压力和民主化压力时,各地表现出的应对方式是如此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时间内,丰富的自然资源禀赋为地方治理压力带来了时间缓冲和物质缓冲,使得各种难以测量的社会发展指标,被那些数字化的、容易测度的增长指标所遮蔽。但这种遮蔽只是暂时延缓了压力的释放,压力并未消失。相比之下,商业和贸易发达的地区对交易规则更敏感、要求更高,而这些规则是社会制度的组成部分。商业发达地区,对来自外界的民主化压力、平等化压力、秩序压力有着更直接的传导,这为治理带来了调整和转变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