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女性哺乳期子宫上环术中出血的临床表现,提高女性在哺乳期子宫上环术中的安全性以及可靠性。方法选取84例接受子宫上环术的哺乳期女性患者为研究对象,利用中草药调理患者身体,并进行休养,对患者的术后半年内的月经量变化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86例手术对象,接受哺乳期子宫上环术后,月经量显著提升,有显著变化(P<0.05);在3~6月治疗后,86例接受哺乳期子宫上环术的女性的出血情况得到了改善,手术对象的月经量与在接受哺乳期子宫上环术的初期时相比,得到了明显降低(P<0.05)。结论利用中草药调理患者身体,并进行休养,可以有效降低接受哺乳期子宫上环术的女性的月经量,并改善其出血情况,值得广泛应用与推广。
简介:作为一种曾经广泛使用的氯化烃杀虫剂,DDT及其主要代谢产物DDE和DDD(合称为DDTs)是一类典型的具有持久性和生物累积性的有毒污染物.亲脂性和持久性使得DDTs可以通过食物链进行生物放大,从而对处于高营养级的水生哺乳动物造成严重的毒害作用.在综述DDTs对哺乳动物的毒性研究基础上,采用物种敏感度分布(speciessensitivitydistribution,SSD)和毒性百分数排序法(toxicitypercentilerankmethod,TPRM)推导DDTs保护水生哺乳动物的组织残留基准(TissueResidueGuideline,TRG).使用SSD和TPRM得到的TRG分别为239和22.7ng·g-1食物(湿重).相应的,DDTs保护水生哺乳动物的水质基准分别为188.2和178.7pg·L-1.依据研究得到的DDTs的组织残留基准及其在鱼类体内的含量评估对水生哺乳动物的风险.研究结果可用于评估DDTs对水生哺乳动物的生态风险,并为DDTs的风险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本研究探讨急性哺乳期乳腺炎的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方法研究对象选取自广西百色市右江区妇幼保健院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期间收治的48例急性哺乳期乳腺炎患者,对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进行回顾分析。结果48例急性哺乳期乳腺炎患者经治疗后均治愈,不影响正常哺乳,且未发生其他并发症。结论局部热敷、通乳排奶、脓肿穿刺排脓是治疗急性哺乳期乳腺炎的有效方法,值得应用推广。
简介:目的探讨抗酸染色对非哺乳期乳腺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12月在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经临床确诊的54例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收集患者的乳腺组织标本,包括33例导管周围乳腺炎(PDM)和21例肉芽肿性乳腺炎(GM)。对所有组织标本进行常规病理检查和抗酸染色,以便查找非结核性分支杆菌。PDM与GM抗酸染色阳性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54例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乳房肿块、迁延不愈的脓肿、窦道以及乳房红肿。镜下病理表现:在33例PDM组织标本中,28例(84.8%)可见扩张导管,24例(72.7%)可见脓肿形成,11例(33.3%)可见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24例(72.7%)可见大量浆细胞、淋巴细胞浸润,并有24例抗酸染色阳性,阳性率约为72.7%;而在21例GM组织标本中,18例(85.7%)可见肉芽肿结构,12例(57.1%)可见微脓肿结构,全部GM组织标本均可见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炎细胞浸润,并有2例抗酸染色阳性,阳性率约为9.5%。PDM患者抗酸染色阳性率明显高于GM患者(χ^2=20.534,P〈0.001)。结论抗酸染色可作为鉴别PDM与GM的一种手段,并可为临床上运用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三联"药物治疗PDM提供病理依据,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