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清末两湖书院的改章,作为书院改制风潮中的一个典型案例,早已引起教育史研究者的注意。本文则更关注这一过程中固有"学统"意识的接引作用。甲午战争前后的时势激变,带来了"时务"之学的流行。代替传统书院的课艺,张之洞援引来自两江幕府的蒯光典,在两湖试行每日上堂、分班宣讲的新教学模式。然而,书院中出自粤东陈澧一派汉宋调和之学的梁鼎芬、杨裕芬等,与传承江浙"礼学"的蒯光典之间,围绕"文王受命"等经学命题,发生了激烈冲突。本文尝试从学术史角度,对这一笔记家乐道的轶闻进行解读,揭发人际争执背后"理学"与"礼学"升降的脉络。正是借助清代中期以降礼学复兴的资源,蒯光典提出古今中西"理必附礼以行"、"理各有在"的观念,在"西学中源"、"中体西用"之外,提出了另一条接引新学的路径。
简介:"两湖一山"在天府新区总体规划中被定为"两湖一山国际旅游文化功能区",即将"两湖一山"打造成以生态、运动、养生、文化等休闲旅游为主导的国际休闲旅游度假区,在建设中以"三化"(即高端化、低碳化、特色化)、"三态"(即生态、业态、文态)为主题。但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并不完善,因此,在"两湖一山"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及保护方面应该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只有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明确规定相关部门及个人在"两湖一山"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协调好开发、利用及保护三个方面的关系,才能真正地将"两湖一山"建设成世界级的山地湖泊文化生态休闲旅游的圣地。
简介:<正>蕪湖是长江下游一个較大的商埠,也是皖南的經济中心。清代末年,在此設有“徽、宁、池、太、广兵备道”,統轄皖南各府,所以它又是皖南的政治中心。它位处长江、清弋江、水阳江諸水的会集点,水陆襟带,舟車辐辏,自古以来就是安徽的重镇。19世紀末,芜湖已成为全国闻名的米市之一,米业盛况空前一时。1876年“烟台条約”規定辟为商埠,第二年就在这里設立了海关,蕪湖附近的江面上出现了各大公司的“躉船”。許多进口的商品,均山这里轉发各地。1902、1903年,市内增辟租界馬路。1904年,“紳商”們为适应商务需要,纠集商股,筹建芜广(蕪湖到广州)鉄路,并着手动工筑好了陶沟至湾沚一段的路基和桥梁。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