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1987年湘潭大学《语言文学论集》(三)发表了王子兰《从〈世说新语〉看妇女之风貌》一文。作者就《世说新语》一书,对妇女风貌及其成因,作了探讨。作者认为,魏晋时代,玄风炽盛,礼教衰徽,玄学冲破儒家禁锢,越名教而任自然,成为思想界的主流。人们的言谈举止,表现出一种任真自然,潇洒脱俗的'通脱性'。这种时代精神给予了每一位生活在该时代的人以特有的印记。《世说新语》

  • 标签: 《世说新语》 越名教而任自然 魏晋时代 王子兰 任真 玄风
  • 简介:郊祀礼是国家祭祀制度中的最高礼仪。这一礼仪包括南郊和北郊祭礼。南郊祭祀的主神为天;北郊祭祀的主神为地。在所祭的主神之外,还有配祭神和从祀神。郊祀礼具有完整连续的仪节,但是,郊祀礼不重视以乐舞相伴,因而,与传统的郊祀礼具有一些差别。并且,郊祀礼也不能按规定时间举行,所以也就冲淡它的影响。郊祀礼对主祭者与助祭者都有严格的规定。这正是他们现实的政治地位在郊祀礼仪活动中的体现。由于对郊祀神祗信仰色彩的减弱,所以,也就很难影响宗教信仰多元化的发展。

  • 标签: 两晋 郊祀礼 祭弄己
  • 简介:“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一个女子,被如此美妙的文字描述,一定极美。她,是谁?是洛水女神!是三国时期七步成诗的天才文学家曹植的浪漫主义名篇——《洛神赋》中的女主角。

  • 标签: 两晋时期 绘画 风尚 洒脱 《洛神赋》 文字描述
  • 简介:制是继周制、汉制之后,中国古代墓葬制度发展演变的重要内容,考古学意义上的制与礼的制定关系密切,礼制定、施行的过程反映了汉魏晋社会的变迁。洛阳是西晋的都城,都城洛阳墓中的洛阳因素代表的墓葬制度内涵应该与西晋制订推行的新礼有关,洛阳因素反映的墓葬制度即为继汉制之后的制。东晋时期在都城建康地区逐渐形成建康因素.洛阳因素与建康因素是时期墓葬制度的主要文化内涵。

  • 标签: 晋制 晋礼 洛阳因素 建康因素 汉晋变迁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所谓土族文学是指士族文人所创作的,以反映士族意识为主的,体现士族阶层审美情趣的文学作品。虽然目前还没有直接以“士族文学”命名的研究专著,但是在本时期学术研究中有很多涉及到与“士族文学”相关的内容。本文尝试综述如下:

  • 标签: 士族文人 文学研究 综述 两晋 文学作品 审美情趣
  • 简介:西晋宗室始受封爵位以王爵为主要方面,西晋封授宗室爵位阶段性特征较为显著,始受封者由前期以大功亲以上宗室为主转为后期以小功亲以下宗室为主,由功而王始终是一重要封爵原则,始受封爵年龄较小,始封王封国等第并非固定不变,存在一个动态调整过程,始封爵与前朝旧爵也有一定联系。东晋宗室始受封爵者人数较西晋大大减少,始封王爵者更是寥若晨星,宗室因亲获封概率降低。由西晋而东晋,宗室封爵经历了由皇帝主导、到宗王主导、再到门阀主导的的历程,王爵分封范围由秦始初年由授予小功亲以上到成宁三年确立非皇子不得为王原则、再到惠帝时期王爵分封延展到缌麻亲,及至东晋,王爵分封的范围又收缩到周亲。

  • 标签: 晋代 宗室 始封爵
  • 简介:我国文艺自汉末以来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这是由社会政治的动荡、儒家思想的衰落、玄学佛学的兴盛等诸多因素综合决定的。魏晋南北朝虽然长时间处在分裂、动乱之中,但却是继先秦之后有一个思想大发展的时期,人的自觉、文艺的自觉延续近四百年。正如徐公持先生所说“衰世文学未必衰”。(参徐公持先生《衰世文学未必衰——以魏晋南北朝文学为中心》,载《文学遗产》,2013年第1期)西晋(265—316)、东晋(317—420)的文艺发展有得有失。以前关于文艺的研究多指出其过度形式化的缺陷,对其张扬个体人性的特征太过忽视。实事求是地说,儒家关怀人伦日用文艺精神在诗歌、辞赋、文艺思想、书法等方面确实极度缺失,这使得文艺大大丧失了关怀人伦日用的积极精神,文艺作品的批判讽刺等社会功能大大减弱,文艺的总体品质的确不高。但是,关怀人伦日用的文艺精神的缺失又促进了士人思想的解放,以东晋玄言诗为代表的关怀人性的文艺精神得到极大的张扬,这也是不容否认的。总之,文艺既有明显的缺陷,同时在文艺精神上又有凝聚和深化。士人将目光转向文艺自身的特质、规律,在文艺领域大胆探索,不仅拓宽了文艺的范围,而且深化了文艺的抒情性,显示出独具特色的文艺精神,这极大地影响了我国隋唐以后的文艺创作、文艺批评和士人精神。

  • 标签: 文艺精神 两晋 张扬 魏晋南北朝文学 东晋玄言诗 《文学遗产》
  • 简介:墓志作为重要的随葬品,在时期产生并发展起来。考古类型学对这一时期墓志形制的分析表明,墓志来源于墓碑,但到东晋逐渐脱离了墓碑的影响,形成自己的样式。而文献的讨论进一步描绘出形制背后的礼制内涵,可知墓志是在西晋开创的,产生时便具备等级性,而东晋时期由于墓碑复兴,导致墓志地位下降,作为普通随葬品走上了独自发展的道路,这也是形制变化的原因。

  • 标签: 墓志 两晋 形制 等级性 变迁
  • 简介:古代的巴蜀疆域很大,包括今天的四川、重庆、云南、贵州、陕西西南部、湖南西部、湖北西部诸地区。按今天我国的地域划分,则基本属于西南地区。长期以来,南北朝时期巴蜀地方史研究,一直是整个巴蜀通史研究中最薄弱的环节。而这一时期的巴蜀道教史研究,则更是弱中之弱。

  • 标签: 道教史研究 巴蜀 两晋 隋唐 地方史研究 南北朝时期
  • 简介:一.出土概况临平山位于杭州市余杭区区政府所在地临平镇的北面,是东西狭长的一道山冈,临平城依山在南面修筑,它是临平在北面的一道重要屏障。临平山的文化遗迹相当丰富。早的有良渚文化遗址,曾出土良渚文化的玉器与石器,晚的有商周时期的原始瓷与印纹陶及各个历史时期的墓葬。其中时期的瓷器尤为弥足珍贵。

  • 标签: 两晋时期 余杭区 出土 瓷器 浙江 文化遗迹
  • 简介:征召入仕是汉时期重要的入仕途径。时期,征召入仕既受九品中正制制约,又对九品中正制有所突破、补充,表现为皇帝征召士人时既要考察士人的中正品第,有时又要根据所授予官职的职责考察士人的才学。征召入仕与九品中正制的关系,反映了时期皇权与门阀士族、才学与家世间的关系。

  • 标签: 两晋 征召入仕 九品中正制
  • 简介:黄纸是将白纸在"潢"中浸泡,风干显现出黄色。西晋时期,政府文书的书写载体有白简和黄纸种,到了东晋时期,政府开始提倡使用黄纸代替白简,而黄纸在政府公文中的应用主要有选案、户口文书和弹文三类,黄纸为保存古代典章制度和档案文书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 标签: 两晋南朝 黄纸 选案
  • 简介:1.秦为何实现了统一(1)客观条件:经济基础:生产力的提高,经济联系增强,社会需要统一;政治基础:各诸侯国大多实行郡县制,局部实行了中央集权制,以及长期的争霸战争,形成局部统一:民族基础:各民族之间逐步融合;群众基础:战国时期,诸侯国割据混战,加深了人民的困苦,人民渴望统一;思想基础:法家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理论,促进统

  • 标签: 秦汉 南北朝 中央集权制 两晋 经济联系 客观条件
  • 简介:江州寻阳郡置于西晋惠帝永兴元年(304年),初领寻阳、柴桑二县,郡境兼跨长江南北今黄梅、武穴、九江一带地,郡治在柴桑;永嘉元年(307年),增领彭泽、上甲、九江三县,统辖地域向东、南扩展至今湖口、彭泽县;永嘉二年至五年间(308-311年),原在江北之寻阳县治南移至江南之湓口城,寻阳郡遂失去江北地,同时,九江县废入柴桑;安帝义熙八、九年间(412-413年),省寻阳、上甲,原在寻阳县境内的松滋、弘农二侨郡降为县,隶寻阳郡.这一系列变化,是政局变动、区域政治格局、地方政治势力、经济兴衰以及军事行动、策略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 标签: 寻阳郡 辖区 晋代 《晋志》 地方政区
  • 简介:在中国历史上,战争是实现王朝崛起的普遍模式。要顺利达成武力崛起的目标,关键在于高明与卓越的战略指导。在秦汉王朝崛起中,《汉中对》、《隆中对》、《商君策》、《客卿对》、《平吴疏》等在具体战争中具有关键的战略指导意义,它们或全面分析战略形势,或高明把握战略时机,或合理制定战略预案,或兼而有之。全面总结古代王朝崛起战略指导方面的经验教训,可从中汲取于当今国家强盛有益的智慧与启迪。

  • 标签: 秦汉时期 战争 王朝崛起 战略指导
  • 简介:人类文明的篇章中不能没有鸡的一笔。雄鸡一唱天下白,定是那划破苍穹的一声鸡呜,洞开了硝烟弥漫且又温情脉脉的历史文明的天光。古人重“吉”,以鸡谐音“吉”。汉代韩婴的《韩诗外传》中即有鸡有“五德”之说:“君独不见夫鸡乎?头戴冠者,文也;足傅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见食相呼者,仁也;守夜不失时者,信也。”

  • 标签: 《韩诗外传》 人类文明 历史文明 汉代 青瓷鸡首壶
  • 简介:南朝时期的秣陵县具有十分特殊的地位,它与建康县划淮分治,却管辖着建康城的相当一部分城市区域;它并非丹阳首县,丹阳郡治却位于其境内。事实上,秣陵县应当被视为建康城的附郭县。尤其在东晋南朝时期,作为"京邑二县"之一,秣陵县境包含了建康城重要的居民区和众多官署、篱门、城垒等城市标志景观,是东晋南朝首都建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 标签: 秣陵县 建康城 城市范围 城市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