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文章扩展了贸易成本的范围,认为贸易成本不仅包括产品运输成本,而且也包括要素流动成本。并引入前后向产业联系,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可解的中心一外围模型,并探讨了在各种条件下相应的经济学含义,认为在推动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对落后地区的技术支持必不可少,并应重视区域间产业发展的互动,否则,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将难以有效推进。
简介:基于新经济地理学模型的基本理论框架,以吉林省中部地区为例,运用地区相对专业化指数、地区间专业化指数和区位基尼系数等方法定量分析了2004—2010年吉林省中部地区各城市工业与第三产业的地区专业化和地理集聚程度及其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从整体上看,2004—2010年吉林省中部地区工业与第三产业的相对专业化指数有所下降,表明吉林省中部地区工业结构与第三产业结构逐渐向多元化发展。2)2004—2010年吉林省中部地区地方专业化程度高的产业仍是老工业基地的传统优势产业,而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专业化程度较低。3)2004—2010年吉林省中部地区的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等产业的区位基尼系数下降,表明这些行业在空间内呈现快速扩散的状态,木材加工等部分行业的区位基尼系数上升,呈现出进一步集聚的态势。第三产业中各行业集聚水平较低。最后,提出了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相关对策。
简介:摘要: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必须把握好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等基本特征和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等基本要求,准确把握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内涵与特征要求。同时,瞄准影响产业体系完整性、先进性和安全性的主要因素,把握产业结构调整这个关键、筑牢产业安全根基、畅通“科技-产业-金融”循环、持续推进世界级产业集群建设,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增强发展的安全性、稳定性和主动性。
简介:【摘要】产业融合是市场资源的重新整合和配置,其形成源于社会生产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变化。中国处于二元经济结构转型和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不同产业之间特别是高新科技产业和传统产业之间的融合,正在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科技创新改造传统工业、在产业融合中提升工业化水平的新型工业化之路,是中国的必然选择。为此,应当寻求适合国情的产业融合实现途径,创新产业融合模式,形成有利于产业融合开展的内外动力机制,以及通过推进政府机构融合重组、加快系统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作用、加强激励和约束等规制政策措施,促进产业融合健康有序发展。[著者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