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位置切口手术治疗用于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治疗中的效果。方法:从2019年8月-2020年12月期间收治的白内障患者中随机选足额66例研究,依据随机分组的方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分别33例。对照组于颞上方角巩膜做手术切口,实验组则于角巩膜缘上做手术切口,对比效果结果:结果显示,对照组临床治疗效果要比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稍差,P<0.05。实验组治疗前的视力为(0.22±0.02)D,对照组治疗前的视力为(0.21±0.03)D,对比无差异,P>0.05。实验组治疗后的视力为(0.78±0.01)D,对照组治疗后的视力为(0.41±0.05)D,对比存在差异,P<0.05。结论:对白内障患者于角巩膜缘上做手术切口,其临床治疗效果更好,且患者的视力恢复情况良好,患者的治疗效果较高。
简介:【摘 要】目的:探究予以白内障患者不同位置切口的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治疗对远期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104例白内障患者,均为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于我院接受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根据入院建档时间,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2例,两组切口位置分别为角巩膜缘上最大角膜屈光度子午线方位,并做一穿透性切口于对侧 180°角膜缘内以及颞上方巩膜,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1、3、6个月裸眼视力及手术源性角膜散光度(SIA)。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术后1、3、6个月观察组患者裸眼视力均明显更高(P<0.05),SIA值均显著更低(P<0.05);治疗前则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治疗选择角巩膜缘最大角膜屈光子午线位,辅以侧角膜缘穿透性切口,在白内障患者治疗中远期疗效显著。
简介:[摘要] 目的 比较白内障超声乳化中透明角膜切口和改良角巩膜切口的密闭性。方法 共纳入62例共76只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根据手术切口的类型,将其分为两组:a组为透明角膜切口,31例共38眼;b组为改良角巩膜切口,31例共38眼。对患者术中切口密闭性进行观察(是否需要水密切口,水密的次数,是否需要用10-0缝线缝合),用spss 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采用改良角巩膜切口密闭性较采用透明角膜切口的密闭性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以后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改良角巩膜切口是一种密闭性更好的手术切口方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负压伤口疗法(NPWT)治疗不同腹部手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2019年6月—2020年12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创伤中心收治42例腹部手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患者,其中男29例、女13例,年龄23~81岁,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病程3~60 d。患者入院后完善术前检查,清创后采用NPWT治疗,根据切口裂开层次将负压值设置为-10.64~-6.65 kPa。待切口血运良好,进行Ⅱ期切口缝合。统计腹部手术原因、腹部切口裂开层次和愈合不良原因,观察腹部切口最终愈合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本组患者出现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的腹部手术原因按构成比排名,前4位是结肠癌(9例,占21.4%)、胆管疾病(8例,占19.0%)、肝癌(5例,占11.9%)和阑尾炎(4例,占9.5%)。腹部切口裂开层次在深筋膜层者25例(59.5%)、浅筋膜层者17例(40.5%)。腹部切口愈合不良原因按构成比排名,前3位是感染(24例,占57.1%)、脂肪液化(11例,占26.2%)、缝线反应(5例,占11.9%)。40例患者经NPWT治疗,切口血运改善,行Ⅱ期缝合,第2~3周拆除缝线,切口愈合良好;另外2例患者在使用NPWT治疗期间分别出现了肠瘘、胆漏,拆除负压装置,经充分引流和常规换药治疗后切口愈合。结论NPWT治疗不同腹部疾病手术后切口愈合不良,效果较佳,但临床医师需综合评估患者病情决定NPWT的使用时机和使用方式,避免肠瘘、胆漏等并发症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脾切除不同手术切口取标本的临床效果分析。方法:我院在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间治疗诊断了腹腔镜下脾切除患者共99例,研究人员以全体腹腔镜下脾切除患者为基本实验对象。本实验已经征得患者及其监护人的许可,所有参与实验的对象具有实验内容一部分的知情权。为了使实验顺利进行并清晰的展现实验结果,研究人员将全体实验对象按照不同手术切口随机平均划分为三组,每组患者33例,分别为对照组、实验组A以及实验组B。不对对照组的手术进行干预,依旧采取传统的手术切口取标本的方法,而实验组A和实验组B两组采取不同大小的手术切口取标本。最终对三组患者的术后情况进行对比统计,得出一般结论。统计的指标包括:患者进行腹腔镜下脾切除手术的切口长度、手术过程中患者的出血总量、手术结束至切口愈合所需的时间、愈合效果以及患者对本次医疗诊治的满意度评价,患者的满意度情况主要以满分为100分的评分制体现。此研究主要运用控制变量法,来探究腹腔镜下脾切除不同手术切口取标本的临床效果分析。通过对三组数据进行严格的对比,可以发现三组数据差异均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即P<0.05。该实验在开展过程中要不定时对患者的身体状况、术后恢复状况进行统计,最终得出一般结论。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不同大小角膜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对术后角膜愈合过程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非随机对照临床研究,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在延边大学附属医院眼科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76例76眼,按照透明角膜切口大小的不同分为2.2 mm切口组37例37眼和1.8 mm切口组39例39眼。术中测量并比较2个组累积释放能量(CDE)和有效超声乳化时间。术前和术后第1天、第1周及第1个月,采用眼前节光相干断层扫描仪(AS-OCT)测量并比较2个组角膜切口结构和角膜厚度;采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测量并比较2个组角膜内皮细胞数量、中央角膜厚度(CCT)、直径3.0 mm范围角膜体积(CV3)和直径10.0 mm范围角膜体积(CV10)。结果2个组间角膜内皮细胞数量、CCT、CV3、CV10、角膜切口外口处角膜厚度总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组别=0.788、0.706、3.692、4.341、4.182,均P>0.05);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上述各参数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17.717、67.356、17.577、13.559、80.076,均P<0.01)。术后1个月2个组角膜内皮细胞数量较术前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 d,2个组CCT、CV3、CV10、角膜切口外口处平均角膜厚度均较术前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周、1个月CCT、CV3、CV10、角膜切口外口处平均角膜厚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个月,1.8 mm切口组术眼角膜切口内口哆开和角膜内皮错位的发生率分别为12.8%(5/39)和5.1%(2/39),高于2.2 mm切口组的0.0%(0/37)和2.7%(1/37),2个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078,P=0.024;χ2=0.295,P=0.590)。术后1 d,1.8 mm切口组角膜切口内口角膜厚度明显较2.2 mm切口组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2.2 mm切口组和1.8 mm切口组角膜切口内口角膜厚度与CDE均呈正相关(r=0.231,P=0.025;r=0.347,P=0.003)。结论与2.2 mm角膜切口相比,1.8 mm角膜切口的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后角膜切口内口哆开、角膜内皮错位发生率以及角膜切口内口处角膜水肿程度较高,且恢复较慢。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对跟骨粉碎性骨折患者通过小切口微型钢板结合不同螺钉固定治疗的临床上疗效。方法 选取本院2019年10月到2021年4月期间收治的56例跟骨粉碎性骨折患者进行此次研究,按照数字表法对患者进行平均分组,分别为参照组(28例)以及研究组(28例)。全部患者均采用小切口微型钢板治疗,对参照组在术中使用全部锁定螺钉进行固定,对研究组在术中使用拉力螺钉联合全部锁定螺钉进行固定,比较对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比较两组跟骨状态的变化情况,研究组优于参照组(P<0.05);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研究组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 根据本次研究的结果可以确认,对跟骨粉碎性骨折患者在小切口微型钢板术中使用拉力螺钉联合全部锁定螺钉进行固定的效果更为理想,可以很好的改善患者的跟骨状态,防止患者出现并发症,值得大力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 深入腹部切口肥胖患者中,探究皮下置管负压引流在脂肪液化中的预防价值及使用重要性。方法 于2019年10月—2021年10月于我院产科接受剖宫产手术的肥胖患者中,随机抽取62例患者完成此次研究,平均划分为置管组和无管组,最终对比两组患者的甲级愈合率、脂肪液化发生率和切口并发症发生率[1]。结果 腹部切口置管组患者愈合率高于无管组患者愈合率,分别为80.65%和61.29%,且置管组的脂肪液化发生率和切口并发症发生率皆低于无管组,置管组脂肪液化率仅为6.45%,并发症发生率为19.35%;无管组脂肪液化率为32.26%,并发症率为38.71%,三组数据差异显著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不同直径微切口超声乳化吸除术(Phaco)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ACG)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烟台业达医院AACG患者10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男23例,女27例,年龄(68.87±6.84)岁;观察组男24例,女26例,年龄(70.13±7.25)岁。对照组采用标准切口Phaco治疗,观察组采用同轴微小切口Phaco治疗。对比两组超声能量、超声乳化时间,术后1 d、7 d角膜水肿程度,术前、术后1 d、术后7 d角膜内皮细胞变化情况(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六角形细胞百分数、平均细胞面积),术前、术后1 d、术后7 d最佳矫正视力(BCVA)。结果两组AACG患者超声能量、超声乳化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 d、7 d,观察组角膜水肿程度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 d、7 d,观察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为(1 766.49±225.68)个/mm2、(1 802.69±261.47)个/mm2,六角形细胞百分数为(46.63±7.04)%、(47.02±6.85)%,均高于对照组(1 472.55±247.56)个/mm2、(1 527.46±282.75)个/mm2与(40.87±7.56)%、(41.28±8.04)%,平均细胞面积为(469.53±118.64)μm2、(453.37±131.47)μm2,均低于对照组(550.63±125.49)μm2、(547.36±115.76)μ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 d、7 d,观察组BCVA分别为(0.39±0.12)、(0.45±0.13),均高于对照组(0.30±0.12)、(0.37±0.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相较于标准切口Phaco,同轴微小切口Phaco治疗AACG患者,可减轻角膜水肿及角膜内皮细胞损伤,促进视力迅速恢复。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研究三种不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切口治疗合并2型糖尿病白内障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行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120例(198眼)合并2型糖尿病白内障患者,根据手术切口将患者分为三组,采用角巩膜缘切口为A组(40例,72眼),上方透明角膜切口为B组(40例,66眼),颞侧透明角膜切口为C组(40例,60眼),分别比较三组治疗前后不同时间段角膜知觉、干眼症状、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It)、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荧光素染色(FL)及并发症。结果B组与C组于术后1、7、30 d角膜知觉均低于A组(P<0.05);C组于术后1、7、30 d干眼症状评分值高于A组及B组(P<0.05),B组于术后1、7 d干眼症状评分值高于A组(P<0.05);C组于术后1、7、30 d SIt值低于A组(P<0.05),B组于术后1、7、30 d值低于A组及C组(P<0.05);C组于术后1、7 d BUT值均低于A组(P<0.05),B组于术后1、7、30 d BUT值均低于A组及C组(P<0.05);治疗后1、7、30、90 d A组与C组FL值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FL值于术后30 d恢复至治疗前水平,B组于术后1、7 d FL值均高于A组及C组(P<0.05);三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角巩膜缘切口可减少对泪液分泌的影响,维持泪膜稳定,更适用于合并2型糖尿病白内障患者,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研究三种不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切口治疗合并2型糖尿病白内障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行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120例(198眼)合并2型糖尿病白内障患者,根据手术切口将患者分为三组,采用角巩膜缘切口为A组(40例,72眼),上方透明角膜切口为B组(40例,66眼),颞侧透明角膜切口为C组(40例,60眼),分别比较三组治疗前后不同时间段角膜知觉、干眼症状、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It)、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荧光素染色(FL)及并发症。结果B组与C组于术后1、7、30 d角膜知觉均低于A组(P<0.05);C组于术后1、7、30 d干眼症状评分值高于A组及B组(P<0.05),B组于术后1、7 d干眼症状评分值高于A组(P<0.05);C组于术后1、7、30 d SIt值低于A组(P<0.05),B组于术后1、7、30 d值低于A组及C组(P<0.05);C组于术后1、7 d BUT值均低于A组(P<0.05),B组于术后1、7、30 d BUT值均低于A组及C组(P<0.05);治疗后1、7、30、90 d A组与C组FL值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FL值于术后30 d恢复至治疗前水平,B组于术后1、7 d FL值均高于A组及C组(P<0.05);三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角巩膜缘切口可减少对泪液分泌的影响,维持泪膜稳定,更适用于合并2型糖尿病白内障患者,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小切口与标准后胸切口开胸治疗食道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5月-2020年5月收治的78例食道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手术方式不同,将其中39例实施小切口手术患者作为实验组,其余39例实施标准手术切口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手术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为17.9%%(7/39),对照组为38.46%(15/39),且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