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使用穿颊器手术治疗下颌角及下颌升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下颌角及下颌升支骨折患者27例进行手术治疗,先在口内切口,再在骨折处对应的颊部作小切口,使用穿颊器穿通至骨面行骨折内固定术。结果除2例患者咬合关系稍差外,其余25例患者咬合关系良好,开口度型正常,无面神经损伤,面颊部无明显疤痕。结论使用穿颊器手术治疗下颌角及下颌升支骨折,术后面型及功能恢复良好,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
简介:【摘要】 目的 : 探讨 口外入路治疗下颌角及升支骨折的效果 , 方法:选择 2017 年 9 月 -2018 年 9 月期间我院收治的 下颌角及升支骨折患者 40 例,采用口外入路的方式进行治疗,治疗后对患者效果进行评估,对患者的骨折愈合的情况以及并发症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I 期愈合率、 II 愈合率以及延迟愈合率分别有 52.50% 、 27.50% 和 20.00% ,愈合率 80% ( 32/40 ),数据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暂时性面瘫、面部神经损伤、咬合干扰、腮腺涎漏的例数分别有 3 、 2 、 2 、 4 例,并发症的发生率为 27.50 ( 11/40 ),数据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口外入路治疗下颌角及升支骨折的效果较好 ,该种治疗方式切口置管、简单,但是容易留下疤痕。
简介:中高位肛门直肠畸形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先做结肠造瘘,再行肛门成形,最后关瘘,3次手术显然增加了手术和麻醉并发症的风险。我院2006年2月~2006年12月对8例新生儿中高位肛门直肠畸形施行了后矢状人路肛门直肠成形术,均一期完成手术.术后初步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后矢状路骶会阴肛门成形术治疗先天性中、高位肛门闭锁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1例先天性中、高位肛门闭锁的临床资料,本组11例均先期行横结肠造瘘术,3—6个月后行后矢状路骶会阴肛门成形术,再3—6个月后关闭横结肠造瘘口。结果本组手术所有操作直视下进行,术野清晰,损伤最小,并发症少。随访8个月至两年,无肛门狭窄、失禁等。结论后矢状路骶会阴肛门成形术具有直视下操作,损伤小,并发症少,是治疗中高肛门闭锁的理想术式之一。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下颌骨后缘小切口穿腮腺入路在髁突中低位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于南京市口腔医院采用下颌骨升支后缘小切口穿腮腺入路行骨折复位的28例下颌骨髁突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8例,女10例,平均年龄42.5岁;左侧髁突骨折11例,右侧13例,双侧4例。术中于下颌骨后缘,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切口长度为2~3 cm,平行于面神经走行钝性分离,直接穿过腮腺及咬肌,不必刻意解剖面神经,暴露骨折线后,直视下以2块4孔钛板复位固定骨折断端。于术后3 d及3~6个月期间进行临床及影像学检查、评估,内容包括:术后血肿、术后感染、神经损伤、涎瘘、最大张口度、张口型、咬合关系、瘢痕情况等。结果28例患者骨折断端均复位良好,无神经损伤,涎瘘等并发症,仅有1例患者术后发生感染,3个月后进行二次手术取出钛板。所有患者出院时张口度为1.5~3.8 cm,平均3.1 cm,较手术前(0.5~2.0 cm,平均1.2 cm)均有明显改善。1例患者开口时颏部稍偏向患侧,术后配合颌间弹性牵引3~5 d,咬合关系恢复良好。其余患者张口口形均基本正常。随访6~36个月,所有患者术后瘢痕均不明显,患者对手术效果表示满意。所有患者于术后3~6个月拍摄术后CT及三维重建,均显示骨折复位良好。结论下颌升支后缘小切口穿腮腺入路对于治疗髁突中低位骨折效果良好、方法简单、高效、快捷,不需要解剖面神经,不仅能够减少手术时间,降低损伤面神经的可能性,而且术后瘢痕也较隐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π形截骨术联合矫形头盔治疗婴儿矢状缝早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5月至2021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矢状缝早闭患儿的临床资料。首先采用π形截骨进行治疗,自冠状缝后约1.0 cm处横行截取宽约1.5 cm骨条,两端至左右颞顶缝处,且横跨矢状窦上方;自闭合的矢状缝旁开1.5 cm处平行于矢状缝及人字缝截取弧形骨条至颞顶缝处,骨条平行于矢状缝处宽约2.0 cm,平行于人字缝处宽约1.0 cm左右,两侧对称性截骨,截取的骨条类似π形。术后1~2周开始佩戴矫形头盔,每天20~22 h,矫正6~10个月。术后定期随访,观察头颅形态,测量头颅横径和前后径,计算头颅指数(CI)及颅腔容积,CI为头颅横径与前后径的比值,CI<0.75为效果不满意,CI在0.75~0.90为效果满意。结果共纳入单纯矢状缝早闭患儿4例,均为男性,5~11个月龄,术前患儿CI为0.69~0.73,颅腔容积576.7~853.2 ml。所有患儿手术过程安全,术中用时2.13~2.28 h,出血量30~100 ml。术后住院时间为7~10 d,患儿仅出现头顶部、枕部皮下肿胀(7~10 d后自行恢复)及发热表现,经对症处理后体温于术后5 d内恢复正常;均未出现神经系统异常表现,未发生脑膜炎、硬膜破损导致的脑脊液漏及硬膜外血肿等表现。随访6~7个月,所有患儿头颅外形均较术前有所改善,CI为0.76~0.80,头颅宽长比趋于正常,颅腔容积为757.3~1 261.4 ml,较术前明显增大。结论π形截骨术联合矫形头盔辅助治疗婴儿矢状缝早闭,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并发症少,可以明显改善舟状头外观,使头颅宽长比趋于正常,并动态扩大颅腔容积。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26例上矢状窦损伤的临床特征,手术方法及手术效果。方法对我科自2004年7月至2011年7月收治的26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本组26例病人中,治愈20例,植物生存3例,死亡3例。结论对于上矢状窦损伤的手术治疗,术前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正确的手术方案是提高救治成功率及减少后遗症的关键。
简介:目的:观察腰椎板开窗减压手术对腰椎曲度的影响、并分析原因。方法:选取2009年7月至2010年10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50例行腰椎后路腰椎板开窗减压术的患者进行回顾研究,并采用弓形曲度及COBB角测量法对术前、术后1周的腰椎正侧位片进行测量,观察手术前后腰椎曲度的改变。结果:腰椎手术对腰椎曲度(弓形面积、COBB角)改变无相关性(P〈0.05),以年龄偏低、术前曲度差的患者改善较明显。结论:腰椎板开窗减压术对腰椎曲度的改变无明显相关,以年龄偏低、术前曲度差的患者改善较明显,其具体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穿颊器联合口内入路复位内固定下颌骨升支及下颌角骨折的方法,评价该手术方法的的疗效。方法对2006年12月~2009年5月间50例下颌骨升支及下颌角骨折患者,使用穿颊器经过颊部小切口联合口内切口复位内固定。采用口腔内切口达骨面,在骨折线对应皮肤处作约0.3cm切口,将穿颊器经皮肤切口穿通至骨面,经穿颊器行坚强内固定术。同时期的另外21例同类型骨折患者,仍按照传统下颌下入路行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两组患者进行组间对比。结果用穿颊器口内入路全部患者的开口度正常,咬合关系良好,无主诉关节疼痛与弹响症状。全部患者无面神经损伤、无涎瘘、面颈皮肤无明显手术瘢痕。传统口外入路6例患者内固定术后出现暂时性面瘫,下颌下区均可见明显术后瘢痕。结论口内入路微创治疗下颌骨角部及升支骨折优于传统的下颌下切口法,是下颌骨升支及下颌角骨折的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Roussouly Ⅱ型脊柱腰椎融合手术中矢状位参数调整对脊柱矢状位平衡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期间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60例需要进行Roussouly Ⅱ型脊柱腰椎融合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采用简单随机法分为两组,各30例。A组患者术中腰椎融合时维持原有腰椎前凸角(LL),B组患者术中腰椎融合时LL增大5°。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腰腿痛情况、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和影像学参数情况。结果术前两组患者的腰部和腿部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8.15±1.42比7.98±1.39,t=3.276、1.839,P>0.05)、JOA评分(7.20±1.30比7.36±1.25,t=1.689,P>0.05)和影像学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两组患者的腰部和腿部VAS评分(3.25±0.51比2.06±0.29,t=7.276,6.158,P<0.05)、胸腰段后凸角(TLK)(14.42±1.25比10.14±0.98,t=0.025,P<0.05)、骨盆倾斜角(PT)(18.56±2.82比12.23±1.63,t=0.037,P<0.05)、冠状位Cobb角(12.25±1.52比7.14±1.67,t=0.024,P<0.05)、矢状位垂直轴(SVA)(43.26±13.24比35.50±11.15,t=0.009,P<0.05)、骨盆入射角-腰椎前凸角(PI-LL)(15.52±2.96比8.59±2.22,t=0.030,P<0.05)水平低于较术前均降低,且B组低于A组,术后1年两组患者的JOA评分(2.49±0.46比1.85±0.30,t=7.158,P<0.05)、LL(26.63±2.43比38.64±3.76,t=0.017,P<0.05)、SS(27.61±4.52比33.91±5.94,t=0.023,P<0.05)水平较术前均升高,且B组高于A组,差异统计学有意义(P<0.05)。结论Roussouly Ⅱ型脊柱腰椎融合手术中增大LL能够缓解术后腰腿部疼痛,改善腰椎功能,促进术后脊柱矢状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