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1病案摘要患者女,23岁,因胸痛、胸闷伴高热10余天,于1998年4月底入当地医院就诊,胸部CT扫描示右上纵隔肿瘤,于1998年5月转入上海某医院住院诊治,诊断为"纵隔恶性淋巴瘤",多次行放疗及化疗,症状好转,但肿块未消失,于1998-10-06入我院就诊。查体:精神差,贫血貌,头发脱落,颈部及锁骨上未及肿大淋巴,心、肺听诊无异常,肝、脾触诊时不肿大。X线胸片示右上肺小片状模糊影,可能为结核灶;胸部CT示

  • 标签: 纵隔 淋巴结核 淋巴瘤 鉴别诊断
  • 简介:摘要患者男,52岁,因“劳累后呼吸困难2个月,发现皮肤结节1个月”于2016年5月就诊我院,皮肤结节病理及超声内镜引导的经支气管镜针吸活检(EBUS-TBNA)淋巴病理符合结节病,经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皮肤结节缩小消失,但纵隔淋巴进行性增大,经验性抗结核治疗后病变吸收,最终诊断结节病合并结核感染可能性大,抗结核疗程18个月,随访5年病情稳定。

  • 标签: 皮下结节 淋巴结肿大 结节病 结核感染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患者,女,38岁,于1979年体检时发现右侧胸腔内有一肿物,约核桃大小,当时无咳嗽、咳痰、低烧、盗汗等症状,故一直未做任何治疗.1999年以来患者自觉胸憋、气短渐加重,随入我院外科治疗.体格检查:t36.8℃、p70次/min、r20次/min、bp15/10kPa.右侧胸廓稍塌陷,语颤增强,叩诊呈实音,右上肺呼吸音消失.影像学表现:X线平片上右上纵隔可见巨大肿块,边缘光整,气管轻度受压左移,(见图1、图2).CT表现:右上纵膈可见7.78cm×10.27cm巨大软组织肿块,几乎占满右侧胸腔上部,CT值为35.4HU,外形光整,肿瘤内密度均匀一致,无分叶、毛刺及钙化(见图3).手术及病理所见:术中见胸腔内有淡黄色液体1500mL,吸除液体后见肿物位于右纵隔约12cm×12cm×10cm,与胸壁、右肺上叶紧密粘连,分离后切除肿物,术后病理诊断为右上纵隔淋巴增殖症,玻璃样变性.

  • 标签: 纵隔巨淋巴结增殖症 外科治疗 体格检查 胸腔内 P70 患者
  • 简介:摘要纵隔淋巴结核往往来源于肺部结核,是纵隔内多个淋巴受结核菌感染的一种慢性病变,好发于后上纵隔淋巴、气管旁、隆突及支气管旁淋巴,多继发于肺内病变,或为原发综合征的淋巴结核病变。结核菌沿肺门淋巴向上引流,引起纵隔淋巴结核,好发于儿童和青年。临床上经过化疗,往往肺部病灶已经吸收、消散或钙化,仅留有纵隔淋巴肿大。

  • 标签: 纵隔淋巴结结核 外科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纵隔淋巴转移规律及胸骨劈开入路治疗性纵隔淋巴清扫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纵隔淋巴转移治疗中的应用。方法收集2006年1月至2017年1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胸外科与头颈外科联合,通过胸骨劈开入路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纵隔淋巴转移的全部病例,对纵隔淋巴转移的分布、转移率、转移程度、手术方法、手术并发症及患者术后生存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入组31例患者,男16例,女15例,年龄46(19~65)岁,经部分胸骨劈开入路治疗28例,全胸骨劈开入路治疗3例。除3P、4L、7区未见淋巴转移外,甲状腺乳头状癌纵隔淋巴最远转移至6组,各组淋巴转移率由高到低依次为2R(61%)、1R(39%)、3A(39%)、1L(16%)、2L(10%)、4R(10%)、5区(3%)、6区(3%)。同时,2R区阳性淋巴比例也最高,达35%(77/219)。甲状腺乳头癌纵隔转移淋巴结外侵犯常见(23%),易融合成团(23%)并侵犯周围血管神经(26%)。术中或术后因渗血或出血多而需要输血比例高达29%。全部患者术后1、3、5及10年生存率分别为94%、94%、87%、81%。结论除3P、4L和7区未见转移外,甲状腺乳头状癌可转移至纵隔其余各站淋巴,胸骨劈开纵隔淋巴清扫是甲状腺乳头状癌纵隔淋巴转移的有效治疗手段。

  • 标签: 癌,乳头状 甲状腺 淋巴转移 外科手术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肺结核与肺癌在临床症状、X线、CT影像表现上有相似之处,尤其是菌阴肺结核诊断尤为复杂,难以确诊,本文结合本院纵隔淋巴结核误诊为肺癌2例病人,回顾性分析确诊前后影像学检查信息,以期在临床表现、其他实验室检查未能提供足够鉴别诊断的资料以前,对两病进行鉴别性诊断分析,以减少误诊发生率。结论纵隔淋巴结核肿块增强后,内坏死灶呈斑片样,或环形强化结节中低密度灶,病灶周围间质纹理细软、模糊,可与癌症肿块鉴别。

  • 标签: 肺结核 肺癌 影像诊断 误诊
  • 简介:  (1)6例纵隔淋巴结核,淋巴结核CT误诊纵隔型肺癌,等.成人纵隔淋巴结核3例报告.临床肺科杂志

  • 标签: 例分析 型肺癌 成人纵隔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癌上纵隔转移淋巴分区方法,以提供精确的解剖学定义。方法收集2018年9月至2019年11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诊断为甲状腺癌伴上纵隔淋巴转移36例患者,分析手术方式、并发症及随访结果。结果将上纵隔淋巴分为10个区域:1、2Ra、2Rb、2La、2Lb、3A、3P、4R、4La和4Lb区。根据上纵隔转移灶位置,选用经颈部直视、腔镜辅助、胸腔镜、腔镜辅助联合胸腔镜或传统正中开胸手术。平均随访时间为(10±4)个月,所有病例均未见上纵隔肿瘤残留或复发。结论甲状腺癌上纵隔淋巴分区可以提供精确的解剖学定义,并能为外科医师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提供参考。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淋巴转移 纵隔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超声引导淋巴穿刺活检诊断颈部淋巴核的价值。方法:选取2023年4月-2024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的疑似颈部淋巴核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另开展超声引导淋巴穿刺活检诊断,分析取材满意情况,对诊断准确性进行分析。结果:取材满意度为96.67%。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确诊57例,超声引导颈部淋巴穿刺活检确诊56例,诊断准确率为98.25%(56/57)。结论:超声引导淋巴穿刺活检方案的应用,对提高颈部淋巴核诊断价值作用显著。

  • 标签: 超声引导 淋巴结穿刺活检 颈部淋巴结核 临床诊断
  • 简介:摘要淋巴浆细胞淋巴瘤(LPL)是由小B淋巴细胞、浆细胞样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组成的肿瘤,可累及骨髓、淋巴和脾脏等部位。骨髓穿刺活检多见,淋巴为首次活检诊断极具挑战性。该文讨论肺癌术后多发淋巴肿大病例,形态学上滤泡间区大量浆细胞及小淋巴细胞,免疫表型支持B细胞和浆细胞,分子检测B细胞克隆性重排和MYD88突变。LPL形态学及免疫表型与其他小B细胞淋巴瘤类似,给临床病理诊断带来困难,容易造成误诊或漏诊,需提高警惕。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内镜预测纵隔及腹腔恶性淋巴的声像图特征,以期为精准施行内镜超声引导细针穿刺抽吸术(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guided fine-needle aspiraiton,EUS-FNA)提供更多依据。方法2016年9月—2021年2月间,因纵隔或腹腔淋巴肿大,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消化科行内镜超声检查,经EUS-FNA病理和(或)外科手术病理及至少6个月随访明确淋巴良恶性质的83例连续病例纳入病例对照研究,根据最终诊断结果分为恶性淋巴组(n=56)和良性淋巴组(n=27),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超声内镜恶性淋巴声像图特征方面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组间比较P<0.10的指标有淋巴短轴长度、短长轴长度比、形态构成、边界是否清晰、淋巴门是否消失、回声是否均一、生长方式构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短轴长度>10 mm(P=0.021,OR=9.751,95%CI:1.407~57.573)、边界清晰(P=0.009,OR=20.587,95%CI:2.149~197.251)、淋巴门消失(P=0.019,OR=28.502,95%CI:1.725~470.864)、簇状聚集生长方式(P=0.004,OR=45.539,95%CI:3.429~604.822)、部分融合生长方式(P=0.004,OR=50.012,95%CI:3.497~715.266)是超声内镜预测纵隔及腹腔恶性淋巴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内镜超声检查有助于鉴别纵隔及腹腔良恶性淋巴,超声内镜淋巴具有短轴长度>10 mm、边界清晰、淋巴门消失、簇状聚集或部分融合生长方式的特征时提示恶性可能性大,应优先行EUS-FNA。

  • 标签: 淋巴结 恶性淋巴结 纵隔及腹腔 内镜超声检查 内镜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抽吸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是朗格汉斯细胞的克隆性肿瘤性增殖。好发于儿童,老年人罕见。本文探讨1例发生于老年人的多发淋巴肿大病例,形态学上肿瘤细胞簇状排列伴有噬血现象。免疫表型支持朗格汉斯细胞来源,分子检测存在BRAF V600E突变。发生于老年人的LCH伴有噬血现象病例少见,病理诊断缺乏经验,容易误诊或漏诊。

  • 标签:
  • 简介:摘要淋巴分布于全身,包括体表和深部淋巴结核,为肺外结核的好发部位。有研究统计,本病居肺外结核病的首位,儿童和青少年发病较多,以颈部淋巴最多(各约68%和90%),其次为腋下(各约10%和15%)。深部淋巴包括胸腔、腹腔和盆腔。近年来,随着结核病的逐渐增多,腹内淋巴结核的发病率也有所增加并明显高于其他脏器结核,其误诊率较高,常以并发症为首发表现,应予以重视并提高诊断水平。

  • 标签: 淋巴结结核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