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脑卒中患者上肢痉挛在超声引导下注射A型肉毒素,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痉挛的肌张力,护理配合及护理宣教从注射前、注射中、注射后的分别进行,提高了患者上肢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效果理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重复性训练对卒中患者偏瘫上肢痉挛的改善效果。方法将2015年7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卒中偏瘫患者选取70例进行研究,根据随机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物理治疗,实验组患者借助运动器械MOTOmedviva实施上肢重复性训练。对两组患者的改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训练前实验组患者的SIAS、MMT、Asworh等评分和对照组时间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实验组的各项评分明显的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统计学意义成立(P<0.05)。结论对于卒中后偏瘫上肢痉挛的患者采用重复性训练进行改善,其有效的增加了患者的力量,使得关节的活动度也扩大,上肢痉挛的程度显著的降低,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治疗脑梗塞后上肢痉挛采用针灸疗法联合康复训练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所收治的脑梗塞后上肢痉挛患者110例,采用奇偶法将患者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55例,参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研究组患者给予康复训练结合针灸疗法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效果、生活自理能力、运动功能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6.37%明显高于参照组患者总有效率81.8%,组间对比差异性显著(P<0.05),研究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以及运动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参照组患者,组间对比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结论治疗脑梗塞后上肢痉挛患者采用针灸联合康复训练具有显著临床效果,能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三种他抗痉挛药物治疗卒中后肢体痉挛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0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60例作为对象,随机分成三组后,针对1组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实施巴氯芬治疗,针对2组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实施替扎尼定治疗,针对3组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实施乙哌立松治疗,对比三组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三组药物治疗后相比的显效率、肢体FMA评分不存在差异(P>0.05),统计学无意义;但3组患者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其它两组存在差异(P<0.05),统计学有意义。结论针对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实施三种抗痉挛药物治疗的疗效均较为显著,但盐酸乙哌立松的不良反应现象较少,具有较好的耐受性。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经中枢健患双侧针刺治疗中风痉挛期患者对下肢痉挛的改善作用。方法收集我院2016年12月至2017年9月湘南学院附属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和康复医学科的中风痉挛期患者共90例,分为对照A组、对照组B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A组采用妙纳治疗,对照组B组采用常规取穴针刺治疗,观察组采用中枢取穴法,三组患者共治疗4周,对比三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结果对照A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33.33%,对照B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60.00%,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三组中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A和B组(P<0.05),对照组B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A组(P<0.05),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前,三组患者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6月后,三组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较治疗前均出现下降(P<0.05),三组中,观察组治疗后的下降分数较对照A和B组明显(P<0.05),对照A组在三组中分数最高(P<0.05),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中枢健患双侧针刺治疗中风痉挛期患者较药物及常规针刺治疗能有效的提高临床疗效,改善了患者的运动功能评分,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实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前列腺电切术患者采取不同温度膀胱冲洗液对于膀胱痉挛症状的临床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8月~2017年8月所收治的110例前列腺电切术患者进行对比研究,按照冲洗液温度不同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各组分别为55例。研究组使用30~34℃的冲洗液进行膀胱冲洗,参照组使用20~24℃的冲洗液进行膀胱冲洗,对比研究组和参照组膀胱痉挛发生率、尿路感染发生率、膀胱痉挛持续冲洗时间、发生次数以及疼痛评分。结果研究组膀胱痉挛发生率6例(10.91%)以及尿路感染发生率0例(0%)均低于参照组17例(30.91%)、4例(7.27%),研究组膀胱痉挛持续时间、发生次数以及疼痛评分均低于参照组,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前列腺电切术患者使用30~34℃的冲洗液进行膀胱冲洗,能够降低膀胱痉挛以及尿路感染的发生几率,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患者膀胱痉挛的持续冲洗时间和发生次数。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上肢骨折患者采取耳穴压豆+穴位贴敷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于我院门诊2016年10月~2017年3月收治的136例上肢骨折患者进行本次研究分析,按照所采取的护理方案不同将其分为单一组和联合组,各组患者分别为68例。单一组仅采取常规护理模式,联合组采取耳穴压豆+穴位贴敷的联合护理模式,观察并对比单一组和联合组的护理有效率以及护理前后的疼痛评分。结果联合组的护理有效率63例(92.65%)明显高于单一组54例(79.41%),两组护理前的疼痛评分均无十分显著的差异(P﹥0.05),护理后联合组的疼痛评分(2.21±0.18)分明显低于单一组(3.96±0.47)分,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上肢骨折患者采取耳穴压豆+穴位贴敷的联合护理,能够达到理想的阵痛效果,获取更加理想的护理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应用腹部皮瓣修复上肢复杂损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2月-2017年3月我院接受的腹部皮瓣修复上肢复杂损伤的患者14例的临床资料。术后对所有患者随访6-12个月,观察修复效果。结果本组14例患者的皮瓣均成活,所有患者皮瓣血运良好,皮瓣质地柔软,厚度适中,触之弹性较好,皮瓣恢复保护性感觉,两点分辨觉15mm左右。供区愈合良好,无明显的瘢痕,仅有少量的增生,上肢功能基本得到恢复。本组14例患者中,非常满意9例,基本满意3例,不满意2例,满意率为85.71%(12/14)。结论腹部皮瓣适用于修复各类上肢复杂性损伤患者的修复,可以取得比较理想的修复效果,且安全可靠,值得临床进行广泛的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上肢军事训练伤患者采取新型上肢贴胸固定悬吊装置固定方式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于2018年1月~2018年8月接收的48例上肢军事训练伤患者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按照固定方式不同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每组患者分别为24例。参照组采取三角巾的固定方式,研究组采取新型上肢贴胸固定悬吊装置的固定方式,收集并统计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参照组和研究组的临床效果。结果研究组的固定操作时间、固定后疼痛评分以及肌肉组织损伤的愈合时间等指标均低于参照组,研究组的佩戴舒适度21例(87.50%)显著高于参照组15例(62.50%),P<0.05则表示对照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上肢军事训练伤患者采取新型上肢贴胸固定悬吊装置固的固定方式,能够达到理想的固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