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以往关于文学艺术发生(“起源”)各种假说,最著名的如“摹仿”说、“劳动”说、“巫术”说、“游戏”说等,的确从某些方面对文学艺术发生研究作出了各自贡献,但是又都不能完全令人信服。而且学界还忽视了一位颇有成就重要学者俄罗斯维谢洛夫斯基,更遗忘了中国学者如陆侃如冯沅君等人独特建树。在艺术起源研究上,其实最接近真理是18世纪意大利维柯,著有《新科学》,他许多观点至今富有启示。本文作者提出自己假说:文学(诗)是人历史实践产物,是应人内在本性欲求和诉求自然而然发生,也是必然发生。最早语言文字显现出诗最原初本性,诗就是在语言文字中发生;最初语言文字本身就是最原始诗,就是最早原始形态文学

  • 标签: 维谢洛夫斯基 陆侃如 冯沅君 维柯 语言文字 文学发生
  • 简介:自1920年代以降,台湾新文学已以中华新文学之海上篇章特殊姿态行进了近一个世纪。当其始发之时,海峡彼岸正笼罩着日本殖民者赫赫炎威。尽管日本殖民者企图凭政治利剑强行斩断海峡两岸血肉联系,但鲁迅和大陆新文学对台湾新文学影响仍是“抽刀断水水更流”。这种坚韧有力影响,不仅推动了台湾新文学发生,而且铸造了台湾新文学基本品格,引导了台湾新文学前行方向。在海峡两岸共推民族和合新世纪,深入研究鲁迅与台湾文学关系,对推动中华文学走向繁荣兴盛有重要现实意义。

  • 标签: 鲁迅 台湾文学 发生发展 历史作用 现实意义
  • 简介:<正>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他批判靶子是"今日之文学",火力又集中于骈文、律诗,原因是骈文、律诗"不讲文法"故而"不通""言之无物",因而胡适大力号召"废骈废律"[1]。但如果从深层来看,则胡适此文涉及自古有之文质之争。胡适认为文胜质则弊害丛生,导致言之无物,因而他力图矫正这一弊端,但是他并不是要回到"文以载道"路上,而是在废骈废律旗帜下表示出反传统、反复古决心,正如有论者所揭示:"胡适所言文学革命‘八事’,几乎每一‘事’都与‘废骈’有关。‘文当废骈’主张与‘以白话

  • 标签: 文学传统 八事 载道 文质 刘半农 中国文学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2-09
  • 简介:人文教育是现代教育发展趋势和必然要求,同样是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有效策略。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渗透人文教育理念,润泽语文课堂,为学生开辟心灵家园,营造快乐学习氛围,激发孩子们的人文情怀,语文课堂必然成为一个温馨、快乐和高效课堂。

  • 标签: 小学语文 人文教育 润泽课堂
  • 简介:人文教育是现代教育发展趋势和必然要求,同样是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有效策略.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渗透人文教育理念,润泽语文课堂,为学生开辟心灵家园,营造快乐学习氛围,激发孩子们的人文情怀,语文课堂必然成为一个温馨、快乐和高效课堂.

  • 标签: 小学语文 人文教育 润泽课堂
  • 简介:本文认为文学文体是一种特殊语言存在体,它是按照特定语言--思维程式营构.中早期祭祀诗标志着中国文学文体正式确立.中国文学文体发生与确立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即咒语--神话--早期祭祀诗.本文还以思维、语言为导向,考察了中国文学文体发生问题.

  • 标签: 文体 文学 中国 《诗经》 语言 祭祀
  • 简介:1988年,陈思和、王晓明联袂在《上海文论》上主持"重写文学史"专栏,正式提出了"重写文学史"这一学术"口号"。本文试图从文学社会学角度重新探讨"重写文学史"发生史",认为目前对于"重写文学史"发生追认多集中于学科内部,而忽视了其作为历史文化思潮属性,试图把"发生史"从学科化线性时间叙事中"剥离"出来,重置于80年代历史文化空间。在这个基础上,本文进一步讨论上海作为特殊文化地理空间,其禀赋左翼文化传统和消费文化传统在80年代历史语境中被"激活",从而对"重写文学史"发生、形塑所产生影响和作用。

  • 标签: 重写文学史 上海 空间
  • 简介:当代法国文坛,流派繁多,文论迭出:精神分析、新批评、语义学派、结构主义批评等。这些文论或着重心理分析,或封闭在作品“本文”中,不一而足。然而近来,和西方许多国家一样,法国评论界对文学和社会、文学家与历史环境等问题产生了兴趣。我们发现,甚至本来持不同观点学者也从各个不同角度论及这个问题。本期选登了一些论文,以期引起我们对这个问题重视。

  • 标签: 发生结构主义 文学批评 社会集团 文学作品 精神分析学 文学社会学
  • 简介:刘勰在《文心雕龙》《宗经》中说:“夫易惟谈天,入神致用,故系称旨远辞文,言中事隐,韦编三绝,固哲人之骊渊也”。这句话前头都来自《周易》《系辞》,后面接孔子“韦编三绝”,指出“固哲人之骊渊也”是刘勰对《周易》很有眼力评价,肯定了《周易》珍藏着精深思想理论,后来学者们应知难而进去探宝。他本人也这样做。《周易》是我国最古老经典,相传它出现早于文字,开始于伏羲画八卦,时历多世,到有了解释六十四卦《十翼》,才是今天我们看到《周易》。易卦最初是用来占卜,有了《十翼》才成为内容深广哲学著作《周易》。它在秦以后被尊为“群经之首”,是中国传统文化始祖,对后世哲学、历史、政治、文学、艺术乃至自然科学都有深刻影响。《文心雕龙》产生于“文学自觉

  • 标签: 群经之首 《系辞》 易卦 六十四卦 系辞 参伍
  • 简介:在《文学发生》中,伊格尔顿借用维特根斯坦“家族相似”概念,提炼出文学作品五个构成性要素,将其中“虚构性”视为文学作品最核心共相,并将“视文学作品为一种策略”看成大多数文学理论共相。他在《文学发生》中提出“新说”归根结底是要通过“虚构”和“策略”这两个关键概念来透视文学以及文学理论同政治、权力、意识形态等方面存在千丝万缕复杂联系和相互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伊格尔顿在《文学发生》中关于文学思考,相比较《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与其说是断裂和颠覆,不如说是继承和深化。

  • 标签: 现实矛盾 想象性解决 虚构性 策略 《文学的发生》 文学共相
  • 简介:在辽宁现代文学发生期,除了大量小说、诗歌涌现之外,文学批评文章也越来越多,很多评论家写作之余针对当时文学现象、创作心得,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大背景下新旧交锋等等展开讨论与批评,不乏一些有真知灼见评论文章。其中以穆儒丐发表得最多,很多已经涉及到文学理论高度。作为编辑和作家,他批评见地深入浅出,对读者和作者都具有指导意义。

  • 标签: 现代 发生期 文学批评 穆儒丐
  • 简介:杜甫入蜀,构成他与巴蜀文化之间一种双向互动关系。杜甫在巴蜀完成其众多经典名篇,也对巴蜀文化产生巨大影响,论文就新文学发生时期巴蜀诗坛对杜诗精神及其创作传承和创新,看杜诗与中国新诗坛之间传承关系。笔者以民国初期成都新文学刊物《草堂》为例谈巴蜀新诗坛对杜诗接受,再以巴蜀诗人吴芳吉、叶伯和为例解析杜诗精神传承与现代经典创造,并由此分析当下巴蜀诗坛生存状态。

  • 标签: 杜甫 草堂 叶伯和 白屋诗风
  • 简介:从1959年开始,中国当代文学学科发展已走过了50年风雨历程。对中国当代文学学科学术建构历史进行回顾,总结中国当代文学学科建设成就,这对于该学科今后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标签: 中国当代文学 学科 文学史写作
  • 简介:摘要:随着时代发展,小学语文开始面临着前所未有之变局,因此,作为语文教师,需要紧跟时代发展需求,积极探索将大单元理念融入教学指导有效途径,从而适应课程改革需求,搭建语文教学新样态。基于此,本文将从融大单元视角开展小学语文教学价值入手分析,思考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问题,并从丰富整合课型、优化教学过程、拓宽课外素材、充实教学思路方面具体阐述搭建语文教学新样态有效途径,希望可以为语文教学增砖添瓦。

  • 标签: 新课标 大单元 小学语文
  • 简介:受康德、席勒美学思想影响,以王国维、鲁迅和朱光潜为代表中国现代文论家对"艺术起源于游戏"学说产生了浓厚理论兴趣,他们或将这一学说用于阐明、理解文学本性,或将之用于分析、解读文学现象,从而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现代文论理论视野。现代文论家对游戏说言说和发挥,有着重要理论意义和价值。

  • 标签: 中国现代文论 游戏说 文学发生 理论价值
  • 简介:文学伦理学批评是国内外学者近年来针对道德沦丧和世风日下社会语境,借鉴吸收伦理学思想,融合以往文学研究方法而形成文学批评方法。自2004年聂珍钊提出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以来,国内外国文学批评现在已是方兴未艾。本文主要从中国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建构与发展、学界对这一理论实践与应用、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特点与方法,以及中国文学伦理学批评中出现问题及解决方法探讨等四个方面对近年来国内文学伦理学批评总体情况做出评述。

  • 标签: 文学伦理学批评 理论建构与发展 存在问题
  • 简介:柴达木汉语文学创作是依托柴达木盆地经济开发建设发展起来具有典型移民文学特征文学形态,笔者在分析柴达木汉语文学创作与柴达木地理生态关系基础上,梳理柴达木原生文化基本特点以及它在新时期以文学形式接续与发展,体现文学认同在柴达木地域文学重要地位,进一步分析20世纪50年代以降柴达木移民文学发展及其作为柴达木汉语文学创作底色基本形态与特征。

  • 标签: 文学地理 移民文学 文化认同
  • 简介:通过以"个体"和"主体"为线索重新阅读郁达夫成名作《沉沦》,本文批判性地重访了中国现代文学作为民族国家意识形态机制而参与对于作为现代主体想象性建构重要假说,并认为在分析性工具层面上辨析"主体"和"个体"差异,以此方式进入郁达夫文本就有可能揭示:《沉沦》等小说所呈露不仅是文学话语在现代民族国家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中作为社会体制之一而参与建构"个体=主体"功能,而更是对于这种功能反讽和瓦解。

  • 标签: 郁达夫 《沉沦》 个体 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