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正>英语中来自《圣经》的习语有很多也比较常用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些习语来讲一讲《圣经》的历史故事。英国公开大学的公开课《十分钟英语史》(TheHistoryofEnglishinTenMinutes)在讲到钦定本《圣经》时,就巧妙地利用了很多来自《圣经》的习语。一起来看一下。In1611thepowersthatbe~1turnedtheworldupsidedown~2withalabouroflove~3—anewtranslationoftheBible.AteamofscribeswiththewisdomofSolomon~4—Wenttheextramile~5tomakeKingJames’stranslationallthingstoallmen~6,whetherfromtheirheart’sdesire~7tofightthegoodfight~8orjustforthefilthylucre~9.ThissexynewBiblewentfrom
简介:"圣经翻译"似乎是现代社会中一项"不为普通信众所知"的教会事工。但事实上,圣经翻译的工作哪怕是在今天这样一个世俗社会里,也仍然牵涉到许多相关因素,比如说译经者群体对目标语的文化上的理解(汉译圣经曾经就"神"和"上帝"、"浸礼"和"洗礼"词汇的选择和使用而出现争论和协商)、译经使用的源本、译经活动的旨趣等等。16-17世纪的欧洲宗教改革时期,圣经翻译不仅仅是一项学术和教会工作,甚而至于在历史事件表面看起来,其中政治考量和神学"斗争"扮演了主导性的角色。"圣经翻译"成了新教和反改教的天主教双方互相争斗的场域。那么"杜埃版圣经"的翻译策略和操控因素就很值得进行探讨。
简介:学界一直普遍认为。以利玛窦为代表的晚明耶稣会士在中国推行的是“适应”政策。走的是“补儒易佛”的道路。然而,如果以韦努蒂异化翻译理论为视角,我们会发现《天主实义》中对《圣经》中的名词“Deus”(God)与动词“diligere”(tolove)的翻译实为“异化翻译”。即以天主教为本位,以古儒的概念翻译和阐释天主教的词汇,这与译入语晚明社会的主流儒家形成了“对抗”。用“上帝”或“天”翻译“Deus”势必会“颠覆”晚明的“天子”政治理念,因为人人都是由“上帝”或“天”创造的.所以人人生而平等,这样“忠”就失去了合法性;用“爱”(diligere)等同于儒家的“仁”,势必使人们舍“孝敬父母”而取“爱天主”.这样儒家的“孝”也就从根本上被“颠覆”了。
简介:勒菲弗尔的翻译操纵论指出意识形态、诗学、赞助人是影响翻译的"三要素",为《圣经》的汉译本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作为宗教文学经典,《圣经》在基督教传入我国后衍生出了多种不同译本,其语言涉及文理、白话、现代中文等多个版本,具有超越于语言信息之外的意蕴。但是多数读者在阅读不同的《圣经》汉译本时往往只注意到语言的不同,而忽略了文字背后的社会文化与历史背景。以《圣经》中语言特征突出的《诗篇》为研究对象,将操纵论的诗学理论与三个不同汉译本相结合进行解读,剖析在不同时期下,不同社会意识形态和历史背景对译者翻译《圣经》产生的影响,有利于读者对不同译本语言传递的文化信息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