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在《前言》中,董每戡先生以剧史家“评价戏剧应两面兼重,万一不可能,不得不舍取一方时,在剧史家与其重视其文学性,不如重视其演剧性”之准绳,指出“过去一班谈中国戏剧的人”,把戏剧与词曲缠在一起,导致重案头而弃场上的历史性偏颇倾向。同时,作者阐明其撰写《中国戏剧发展》的主导思想、整体谋划与具体布局,从而崭露了作者在戏曲史研究上开创新生面的创获,以及初步构建戏剧史学体系的大略构思。在《明代艺人的演艺》中,董每戡先生从“戏曲,本为登场而设”的戏剧本体论出发,通过对汤临川《庙记》就演员演艺严格要求的精湛剖析,从及在《陶庵梦忆》《板桥杂记》《词谑》《马伶传》等有关记载明代演剧情况和演员的艺术材料的广阔背景下,揭示了明代演剧艺术上所取得的空前成就、引发清代戏曲诸腔灿烂期的重大作用与在中国戏剧发展史上特殊意义,并对词曲欣赏家们轻率地忽视明代民间艺人在表演、声腔上丰富创造的憾事,予以针砭。

  • 标签: 戏剧史 词曲史 文学性 演剧性 表演艺术 唱腔艺术
  • 简介:本文阐述董每戡“中国戏剧”的治学宗旨、曲折历程及其“报国还凭笔一枝”的忠贞心期与九死不悔的人格力量;与此同时,对董氏《中国戏剧发展》两篇佚文(《前言》、《明代艺人的演艺》)的丰赡而深邃的内涵、精湛而透辟的见解,予以初步的探究,并揭示了董氏于“中国戏剧”之研究的开创性、突破性贡献。

  • 标签: 董每戡“中国戏剧史” 戏剧史学体系 舞台演出艺术
  • 简介:康保成在《文艺研究》(2009.6)发表同题文章,文章回顾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术界围绕“戏剧”、“戏曲”的概念之争,指出任中敏和王国维的戏剧观念大体上是相同的,即都主张戏剧的本质是角色扮演,但是他们要么对戏剧的共时性材料缺乏认识、对表演艺术相对漠视,要么把不同性质、不同阶段的“角色扮演”相混,都存在有待完善之处。文章通过对学术的回顾,

  • 标签: 中国戏剧史 追问 角色扮演 文艺研究 50年代 戏剧观念
  • 简介:戏曲脸谱是我国戏曲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可以说戏剧脸谱研究对于戏曲研究是不可或缺的。脸谱极具文化功能和艺术欣赏的双重功能。中国戏曲凝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张张迥异的脸谱更是中国精神文化的缩影。

  • 标签: 脸谱 戏曲研究 功能性
  • 简介:戏曲艺术,是我国独特的戏剧形式,它是中华艺苑中一朵色彩艳丽的奇葩,也是世界剧坛上一颗光彩夺目的宝石。我国这种独特的戏剧——戏曲,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期,已出现构成戏曲的各种艺术因素,即歌、舞、音乐、杂技和滑稽谐谑的表演,随着时代的演进,历经汉、晋、隋、唐,这些艺术因素得到长足的发展,并初步融合,到宋代,终于形成了以唱、念、做、打

  • 标签: 中国戏剧 戏剧史 艺术因素 讲唱文学 戏剧形式 戏曲艺术
  • 简介:1974年法国学者杜哈尔德的(DuHalde:Descriptiongeographigue,chronigue,politiqueetphysiguedeI'empiredelaChineetlaTartarieChinoise.LaHapy1736.译成中文为:《中华帝国及中国鞑靼之地理、历史、纪年、政治及物产记述》)以德文出版使德国读者,第一次接触到了中国纯文学作品。

  • 标签: 中国戏剧 歌德 中华帝国 文学作品
  • 简介:为论提纲挈领———叶长海《中国戏剧》读后穆欣欣戏剧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艺术。中国戏剧的起源大致可以追溯至上古歌舞、巫觋俳优时期,但相对于其他文学艺术而言,戏剧艺术经历了漫长的酝酿期到成熟期。实际上,作为一门以戏剧为研究对象的新兴的学科,戏剧学很...

  • 标签: 中国戏剧的起源 《陶庵梦忆》 戏剧理论 《南词叙录》 学史 戏剧学
  • 简介:第27届“梅花奖”竞演,分别在浙江绍兴、广东广州两地举办。4月16日至25日,绍兴片区共有15名演员参加了“一度梅”的现场竞演;5月8日至18日,广州片区共有3名演员参加“二度梅”现场竞演、16名演员参加“一度梅”现场竞演。

  • 标签: 中国戏剧梅花奖 浙江绍兴 现场 演员 广州
  • 简介:新世纪十年.中国戏剧已经熬过它最窘迫的时期.缓慢与艰难地走出低谷.整体状态开始逐渐回升。但我们还不能放弃对历史的认真反省,回顾往昔,中国戏剧整体上的价值错置,实为戏剧陷入危机最为关键和致命的内在根源。因此,戏剧要避免重蹈覆辙.保证未来的健康发展.价值重建是其当务之急。

  • 标签: 中国 戏剧艺术 价值重建 传统戏剧
  • 简介:三、戏剧构成因素的系统性分论如前所述,构成中国戏剧这一完整系统的各子系统:演员、剧场、观众等等,本来是紧密勾联在一起,不可分割的;祭祀仪式作为一个系统,它的子系统也是不可游离于系统之外的。但是,我们为了订论的清晰、方便,又不得不分而述之。叙述时,客观上既不能避免子系统之间的参差与瓜葛,主观上也不能忘记每个子系统与母系统的统属关系,更不能忽视子系统之间的密不可分性。

  • 标签: 中国戏剧 系统性 子系统 祭祀仪式 不可分性 演员
  • 简介: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9月在"博雅大学堂·艺术"丛书中出版了傅谨先生的学术新著《中国戏剧》(以下称"傅氏戏剧")。自上个世纪以来,有关中国戏剧发展历史的著作虽然不少,但相比较,傅氏戏剧的叙述角度却极为特殊。本体、本土、草根,是傅氏戏剧表述中的三个重要关键词。本体戏剧的本体特征是演剧艺术,任何对戏剧的描述都不能忽视戏剧的这一基本属性。然而,

  • 标签: 《中国戏剧史》 本体特征 关键词 傅谨 草根 北京大学出版社
  • 简介:<正>我在一九七一年至七二年间写《环境戏剧》是为了把那些可能被称为环境戏剧的实践活动写下来。我的理论是根据我开始在新奥尔良剧团(1964—1967),后来在纽约(我于一九六七年移居那里),表演剧团发展初期的两个阶段时期(1967—1972)的工作而构架起来的。《环境戏剧》也是一本表演者训练手册,主要概括了我与表演剧团一起工作时所

  • 标签: 环境戏剧 中国戏剧 正统戏剧 “环境” 训练方法 表演者
  • 简介:新世纪,无数戏剧理论家在不断探索中国戏剧的发展,面对戏剧的民族化与现代化趋势,我们不能忘记当年“西方戏剧向东方寻找灵感的”历史,尤其是从十九世纪起,“中国戏剧(主要指中国戏曲下同。笔者)成为西方戏剧改革的动力源”,使西方文化艺术受到东方文化艺术的强烈冲击。当世界征服者成吉思汗的戏剧形象第一次出现在十八世纪的欧洲舞台上时,全世界都被中国戏剧的无限魅力而吸引。因为中国的影响,当时在欧洲兴起了史无前例的东方热。

  • 标签: 中国戏剧 戏剧改革 戏剧西方
  • 简介:本文认为,20世纪中国戏剧史研究在对象与方法上长期存在严重的缺陷。现当代文学戏剧无视本土戏剧的存在、成就和影响,使中国戏剧出现一条巨大裂痕。本文以《中国现代戏剧史稿》为例,指出国剧在20世纪戏剧与文学中遭遇的“有意识的忽视”,其理论根源在于将中国戏剧现代化进程片面理解成话剧的引进与发展的过程,把剧种的分野当成现代性的分野,将本土戏剧排斥在现代化进程之外。要改变这一现象,需要在方法论层面上解决三个问题:不能以新文学代替现代文学、不能以剧种作为衡量作品价值的标准、文学史观念应该有民族视野。这样才能使20世纪中国戏剧在对象上更为完整、在方法上更为科学。

  • 标签: 戏剧史 文学史观念 新文学史 现代文学史 本土 现当代文学
  • 简介: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六十年,目前戏剧的状况,大体是衰弱、低迷。在世纪之交的时候,有许多文章回顾过去五十年戏剧的经历,展望新中国戏剧进入新世纪的前景,发表了许多真知灼见。但没有一篇文章依据了详细的统计资料。由于编撰《中国当代戏剧总目提要》的原因,笔者系统地搜集了1949-2000年的剧本资料。其中,五十年的剧本书籍(单行本和剧本集)出版资料,主要依据国家出版总署、中国版本图书馆所编的《全国总书目》^[1]。这份资料可以从一个角度提供当代戏剧的许多信息。

  • 标签: 新中国成立 戏剧发展 戏剧剧本 出版情况 中国戏剧 版本图书馆
  • 简介:洪深(1894-1955),江苏武进入,号伯骏,字浅哉,对中国现代戏剧、电影发展作出过巨大的贡献。洪深191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当年赴美国留学,1922年回国,先后在复旦、暨南、山东、中山、厦门等大学及北师大任教授或外文系主任,教授英文、戏剧,一边从教,一边进行戏剧、电影活动。洪深创作话剧为主的剧本40余种、电影剧本逾25种,导演戏剧40多部、电影10余部,著有戏剧、电影理论专著14种及大量理论文章。在40年代,曹禹赞他“能编、能导、能演,是剧坛的全能”;郭沫若甚至这样说,“话剧运动之有今日一半要仰仗他的功劳”。而洪深在电影方面的创建也是功劳巨大的。洪深的“改行”洪深曾到美国留学,初到美国,他

  • 标签: 洪深 中国戏剧 美国戏剧 中国话剧 文明戏 南国社
  • 简介:摘要 : 中国戏剧小品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接地气的创作题材,不仅掀起了一股戏剧小品的表演热潮,深深赢得了观众的心,也逐步发展为一门独具一格的主流艺术表演形式,产生广泛的影响。下面将介绍戏剧小品的发展现状,分析戏剧小品的发展方向,并进一步探讨戏剧小品的发展措施,最后进行总结反思,希望能为戏剧小品的长远发展献出一份力。

  • 标签: 当代戏剧小品 传媒方式 创作 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