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对缺血性与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进行研究分析.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40例脑卒中患者,其中,出血性脑卒中患者6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0例,采用回顾分析法,对两类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相关检查指标进行对比分析,以进行缺血性与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分析.结果出血性脑卒中患者60岁以上比率约为57%,且患者高血压、糖尿病以及心脏病、脑卒中病史比率分别为88%、16%、76%、4%;而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0岁以上比率约为71%,患者高血压、糖尿病以及心脏病、脑卒中病史比率分别为64%、10%、8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两类患者的多项检查指标也存在较大差异,P<0.05.结论出血性脑卒中主要危险因素为高血压,与出血性脑卒中相比,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包括肥胖、年龄在60岁以上以及脑卒中、心血管病史等,临床中应注意结合病症类型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患者病症治疗与干预.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危险因素;分析中图分类号R74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0234-01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HT)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2.5月~2015.12月我院收治的15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对象,按照溶栓后头颅CT复查结果将其分为如下两组①无HT组;②有HT组,经Ligistic回归分析后总结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HT)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HT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明显多于无HT组,HT组溶栓前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较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经Li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可知,早期CT缺血性改变、溶栓时间>3h、是继发HT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继发HT的主危险因素为早期CT缺血性改变、静脉溶栓前NIHSS评分值偏高、发病至溶栓时间>3h。
简介:我们对表现为缺血性脱髓鞘的白质损害的发病机制和潜在临床意义的理解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脑CT扫描上的低密度损害被称为脑白质疏松,最常见于脑室周围,也常见于半卵圆中心。在过去几年,尝试使用“Binswanger病”一词来描述这种损害的神经系统结局并不少见。随着脑MRI扫描技术的出现,使我们对这种损害的描述更为精细,MRI对这种白质区域信号强度增高非常敏感,特别是T2加权和液体衰减翻转恢复序列(FLAIR)扫描。阐明这种在老年人群中相对常见现象的临床特征仍然具有挑战性。最近的研究以一种类似多发性硬化所见的方式对损害负荷进行了研究。白质疾病的一种独特临床相关模型是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脑动脉病(CADASIL),它结合了小血管病变的潜在成分(导致进行性神经功能缺损),与偏头痛(也与白质损害有关)常常有一定的联系。然而,与微血管病(它似乎是缺血性脱髓鞘的核心)相关的最常见的致病因素仍然是高血压。我们如何能很好地将这种脑终末器官损害的各种致病机制联系在一起将决定我们如何能对这种老年人群的常见神经功能缺损病变进行有效地干预。
简介:摘要真正的军人必须具有血性。血性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内涵,也是一种品格。我们党和国家需要有血性的军人,人民需要有血性的军人。目前,我国一些军人在思想上出现懈怠,影响了整个军队的风气,如何锻炼军人的血性是当下军队建设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