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护理干预降低直肠癌术后永久性造口病人病耻感的效果。[方法]选取行永久性结肠造口病人98例,按照入院顺序分为试验组48例和对照组50例,给予对照组病人常规出院指导,试验组在此基础上鼓励病人参与造口之家活动,并接受造口随访,出院时及出院3个月后对病人的病耻感进行测评。[结果]试验组出院时病耻感得分为3.04分±0.88分,出院3个月后为2.35分±0.71分;对照组出院时病耻感得分为2.91分±0.89分,出院3个月后为2.87分±0.55分,出院3个月后试验组病人病耻感得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给予直肠癌术后永久性造口病人积极的护理干预有助于减轻病人的病耻感。
简介: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童年期虐待经历特点,并探讨其与患者自我病耻感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对符合ICD~10诊断标准的191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精神疾病患者病耻感量表、童年期虐待问卷评估,并对200例正常被试者进行童年期虐待问卷评估。结果:①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童年期虐待问卷各维度得分及总分上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②精神分裂症患者童年期虐待问卷得分与患者的起病年龄、病程均无显著相关(P〉0.05)。③精神分裂症患者童年期虐待问卷各维度得分与患者病耻感量表中歧视因子得分均呈显著正相关(r=0.179~0.428.P〈0.05),并且情感忽视、躯体忽视因子得分与病耻感量表中积极效应因子得分亦呈显著正相关(r=0.229~0.387,P〈0.01)。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较正常被试者有更多的童年期虐待经历,并且对自我病耻感产生负面影响。
简介:在中国,患者针对医务人员的暴力事件较为突出,严重影响医疗生态,已成为转型时期的公共危机问题。国内外对医患问题的信任研究较多,但机制研究较少;医方干预研究较多,但患方干预研究较少。我们研究发现,患者及其家属有时会出现寻找"替罪羊"的心理:通过将自己的不幸遭遇归咎于医生,来解释为何患者会遭受病痛折磨,从而提高掌控感。本文采用存在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和科学实验的方法,从宏观医疗市场、中观媒体报道文本以及微观疾病本身特质等不同层面进行实证研究,来为这一机制寻找科学证据。在此基础上依据文化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理论进行讨论,为转型时期紧张的医患关系提供心理学的解释,并为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理论基础。
简介:社会阶层之间的幸福感与公平感差异近年来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但遗憾的是,缺乏对这两种主观感受的联立研究,在理论上也过多重视职业阶层而忽视了住房阶层的区分。为此,本文使用上海住户调查数据,研究城市住房阶层的幸福感与公平感差异。研究发现,虽然有产阶层的幸福感与公平感都要高于无产阶层,但他们内部存在异质性。不管是以产权净值现状还是以产权获得方式来进一步区分有产阶层,只有那些真正获益者才同时有更高的幸福感与公平感,而那些名义获益者虽有更高的幸福感却没有更高的公平感。研究还发现,在对两种感受的净解释力上,住房阶层基本上要高于职业阶层,这在经验层次上呼应了有关学者对正在形成的城市住房财产分层体系的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