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句式“NPI+在NP2+V+NP3”是典型的歧义旬,但歧义并非源自结构本身,而是基于对现实世界关系的多种解读。其歧义主要表现在:(1)NP2与NP1、NP2与NP3空间关系的两可性;(2)当NP2与NP3有空间关系时,NP2语义功能的多样性;(3)当NP2与NP3没有空间关系时,NP2语义功能的歧义。文章认为,该句式可以从语义上分解出10种单义句式,不同性质的歧义可采用不同的消歧策略。
简介:NP+BE+NP构式在修辞学、语义学、语用学等领域都是非常棘手的问题。本文试图以Lakoff(1987)的“理想认知模型”(ICMs)中的转喻映射为理论框架从认知的角度来透析NP+BE+NP构式,通过单向决定性转喻映射和多向选择性转喻映射两种方式对NP+BE+NP构式的认知理解反映了人们对各类事物、活动等的定势态度。
简介:在认知语法的理论框架下研究"给"字结构"NP1+V+给+NP2+NP3"的象征关系发现,"给"字结构"NP1+V+给+NP2+NP3"和其语义结构"施事+动作+与事+受事"之间的象征关系是通过"自主/依存联结"实现的。运用"新自主/依存联结"分析模型分析了"NP1+V+给+NP2+NP3"的语义合成过程,以期对其语义建构机制做出合理的解释。
简介:在生成词库理论的框架下,"谓词隐含"(袁毓林1995)实质上就是"事件强迫"。在此基础上,文章探讨了汉语的"NP1+的+NP2"结构,根据该结构的语义关系,对该结构能否隐含谓词以及隐含什么样谓词的现象进行了归纳和描写;同时解释了为什么有的结构可以隐含谓词,有的结构不能隐含谓词,并将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归结为NP1和NP2所代表概念或事物之间关系的紧密程度差异。此外,文章还涉及"NP1+的+NP2"结构的歧义性问题,歧义性源于"NP1+的+NP2"结构隐含谓词的多样性,而谓词的多样性又是因为NP(包括NP1和NP2)有多种物性角色。
简介:“(NP1)+在+NPL+VP+NP2”歧义的复杂性表现在NPL与NP1、NP2的空间位置组合的可能性,空间位置组合的可接受程度直接导致了歧义程度的高低。通过对空间兼容度的统计分析,我们得出了“空间的兼容度直接导致了歧义的单义化或者弱化”的结论,具体表现为:歧义量与歧义度正相关,“次兼容度与最大兼容度”由大到小的4种比值2:2、2:3、1:2、1:3直接对应了歧义度由高到低的4种不同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