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一针法回肠造口在后期回肠造口还纳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7月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141例行直肠癌低位前切除+预防性回肠造口术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剔除未行造口还纳手术病人14例,最终入组127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分为两组。行一针法回肠造口设为观察组;行传统回肠造口设为对照组。观察指标:(1)入组病人分组情况。(2)回肠造口还纳手术情况。(3)术后情况。(4)随访情况。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直肠癌低位前切除+预防性回肠造口术后每个月随访1次,随访至回肠造口还纳手术后3个月,了解病人随访期间的并发症及死亡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0年7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P25,P75)或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1)入组病人分组情况:筛选出符合条件的病人127例;中位年龄为64岁,年龄范围为31~83岁。127例病人中观察组66例,对照组61例。(2)回肠造口还纳手术情况:两组病人均顺利完成回肠造口还纳手术。观察组和对照组病人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粘连程度(轻度粘连、明显粘连)分别为4.25 cm(4.00 cm,5.00 cm)和7.50 cm(7.00 cm,8.50 cm),48.00 min(33.75 min,58.00 min)和70.00 min(57.00 min,80.00 min),30 mL(20 mL,50 mL)和30 mL(30 mL,50 mL),34、32例和13、48例,两组病人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9.549、-6.133、-2.758,χ2=12.405,P<0.05)。(3)术后情况:观察组和对照组病人切口感染分别为5例和13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17,P<0.05)。(4)随访情况:127例病人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21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0个月。随访期间仅对照组3例病人出现术后切口疝,经保守治疗痊愈。两组病人均未出现吻合口瘘相关并发症和死亡病例。结论一针法回肠造口具有造口还纳的优势,能有效缩短回肠造口还纳手术的操作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切口长度,降低术后切口感染并发症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医护一体化模式在结肠造口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19年1月—2020年4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行肠造口术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2019年1—8月住院的患者纳入对照组,将2019年9月—2020年4月住院的患者纳入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采用医护一体化模式。比较两组患者出院前,术后1、3、6个月独立更换造口袋情况,造口自我护理量表-早期版得分以及造口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出院前和术后1、3、6个月独立更换造口袋的患者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造口周围皮炎、造口与黏膜分离及造口凹陷发生例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3、6个月的造口自我护理量表-早期版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护一体化模式可以提高患者术后3、6个月的造口自我护理能力,值得临床应用。
简介:[摘要] 目的:通过对某村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的调查分析,为农村有效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疫情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对怒江兰坪某村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该起疫情历时15天,共有30例手足口病例,无重症病例。患儿年龄分布在11月-8岁,主要集中在2-5岁,实验室检测提示病原体为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A71,EV-A71)。结论:应加强宣传教育及卫生消毒,并积极推广手足口病疫苗接种,综合防控手足口病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幼儿接种手足口疫苗对手足口病的预防效果。方法 针对荣成市2019年1月-2020年1月88例适龄幼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划分为参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44例。参照组未接种手足口疫苗,研究组接种手足口疫苗,比较两组幼儿手足口病出现率。结果 研究组手足口病出现率为4.5%,明显少于参照组的22%,两组对比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接种手足口疫苗能够充分减少幼儿患有手足口病的概率,且预防效果突出,给幼儿的发育带来了帮助。
简介:摘要借助数字化微笑设计、电子面弓、数字化力分析仪、肌肉电刺激仪等数字化工具,为1例牙列重度磨耗患者完成与口颌系统形态和功能协调的全口咬合重建。术后6个月复查,患者咬合、发音、关节等相关的口颌系统功能稳定,对治疗效果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