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治疗大鼠骨外露创面的疗效。方法取10~12周龄,250~300 g的雄性SD大鼠24只,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3组,每组8只。将所有SD大鼠前头盖骨区域1.5 cm×1.5 cm皮肤全层切除及并去除颅骨表面的骨膜。PRF组创面覆盖PRF;脂肪移植组创面覆盖等量脂肪颗粒;对照组创面覆盖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第4、7和11天对创面换药。使用Image J软件对骨外露面积进行量化评估。应用HE染色和马松三色染色评估创面新生血管和胶原沉积情况。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创面肉芽组织生长因子水平。组间比较采用随机资料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术后第4天时,PRF组大鼠骨外露比例为57.99%±11.29%;脂肪移植组骨外露比例为45.92%±9.55%;对照组骨外露比例为77.73%±5.57%。第7天时,PRF组大鼠骨外露比例为4.29%±2.28%;脂肪移植组骨外露比例为29.52%±6.33%;对照组骨外露比例为36.90%±8.43%。第11天时,仅PRF组的骨外露创面完全被肉芽组织覆盖,脂肪移植组及对照组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骨外露,分别为10.15%±1.49%和21.69%±2.40%。PRF组在各时间点创面骨外露面积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第7天和第11天时,PRF组的骨外露比例显著低于脂肪移植组,但是在第4天时,脂肪移植组的骨外露比例却低于PRF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第11天时,HE染色结果显示PRF组的新生微血管密度为(10.37%±0.49%)显著高于脂肪移植组(4.86%±0.83%)和对照组(2.91%±0.31%)(P<0.05),马松三色染色结果显示PRF组的胶原纤维最丰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结果提示第11天时PRF组的生长因子水平均明显升高,与脂肪移植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RF作为一种取材方便的治疗手段,对修复创面具有良好的疗效,可加快骨外露创面愈合。
简介:摘要:目的:对血小板功能监测在急性心肌梗死抗血小板的治疗中的意义进行分析讨论。方法:选取 2018年 10月 ~2019年 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 150例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对象按照平均随机分配的方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 75人,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血小板功能监测,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缩短率 、总有效率都比对照组高,血小板聚集率比对照组低,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明显。结论:进行血小板功能监测对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抗血小板的治疗效果明显,在临床治疗中应该被更加重视,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组织工程骨Bio-Oss骨复合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修复牙周骨缺损中骨形成蛋白2(BMP-2)、骨保护素(OPG)和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的表达及意义。方法3月龄雄性新西兰大白兔36只,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4组,每组9只,制备单侧牙周骨缺损模型,于骨缺损处分别植入Bio-Oss骨(Bio-Oss组)、PRF(PRF组)和Bio-Oss/PRF复合物(Bio-Oss/PRF组),以未植入任何材料者作为空白对照。术后4、8和12周处死动物,行大体观察、Masson染色及BMP-2、OPG、RANKL免疫组化观察,并对其表达进行析因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Masson染色结果显示,Bio-Oss/PRF组术后8周时见部分成熟骨,12周见骨板形成,骨成熟度较高。析因分析显示Bio-Oss组在4、8和12周时BMP-2表达量逐渐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51.30,P<0.001);OPG表达量随时间延长先升高后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167.03,P<0.001);RANKL表达量随时间延长逐渐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5.39,P = 0.046)。PRF组在4、8和12周时BMP-2表达量无统计学意义(F = 0.68,P = 0.544);OPG和RANKL表达量随时间延长逐渐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OPG = 1070.93,POPG<0.001;FRANKL = 2306.15,PRANKL<0.001)。Bio-Oss/PRF组在4、8和12周时BMP-2、OPG和RANKL表达量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BMP-2 = 13.29,PBMP-2<0.001;FOPG = 237.91,POPG<0.001;FRANKL = 132.48,PRANKL<0.001)。空白对照组在4、8和12周时BMP-2和OPG表达量先升高后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BMP-2 = 88.33,PBMP-2<0.001;FOPG = 30.06,POPG<0.001),RANKL表达量随时间推移逐渐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56.52,P<0.001)。结论Bio-Oss骨复合PRF应用可促进成骨以修复牙周骨缺损。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血小板裂解液(PL)与富血小板血浆(PRP)关节腔内注射治疗膝骨关节炎(KOA)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选取2012年4月至2015年9月山东省文登整骨医院收治的150例KOA患者的150膝,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血小板裂解液(PL)组、富血小板血浆(PRP)组和玻璃酸钠(HA)组(每组50例),3组关节腔注射PL、PRP和HA频次为每周1次,连续5周。选择治疗前、治疗后1、3、6个月为时间观察点,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WOMAC)疼痛评分、Lequesne肿胀评分及WOMAC综合评分评价治疗前后关节疼痛、肿胀情况及综合功能等方面的区别,同时记录3组病例在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进行比较。Fisher精确检验、方差分析或t检验用于数据分析比较。结果PL组49例,PRP组48例,HA组47例成功完成治疗及6个月以上随访。3组患者在治疗后1个月时WOMAC疼痛评分最低;治疗后3及6个月比较,PL组与PRP组低于HA组(3个月:t=1.115,P<0.01;t=2.343,P<0.05;6个月:t=0.463,P<0.05;t=1.983,P<0.01),PL组与PRP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3.123、2.983,均为P>0.05)。Lequesne肿胀评分在治疗后3个月时PL组低于PRP组与HA组(t=3.132,P<0.05;t=1.545,P<0.01),PRP组低于HA组(t=2.654,P<0.05)。治疗后6个月时,PL组与PRP组均低于HA组(t=2.513,P<0.05;t=3.313,P<0.01),PL组与PRP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343,P>0.05)。3组治疗完成后WOMAC综合评分比较:治疗后3个月PL组低于PRP组与HA组(t=2.442,P<0.05;t=2.415,P<0.01),PRP组低于HA组(t=1.324,P<0.01);治疗6个月比较,PL组与PRP组低于HA组(t=1.613,P<0.05;t=2.913,P<0.01),PL组与PRP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3.413,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中,PL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0%)低于HA组(8.5%)(P<0.05);PL组低于PRP组(P>0.05),PRP组低于HA组(P>0.05),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血小板裂解液治疗膝骨关节炎能够取得与富血小板血浆同样的治疗效果,均优于玻璃酸钠,同时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对脓毒症伴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作用。方法应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择2019年8月至2020年10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脓毒症伴血小板减少症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应用rhTPO组(TPO组)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均按照脓毒症Sepsis-3推荐方法给予综合治疗,TPO组在此基础上给予rhTPO 15 000 U皮下注射,每日1次,连用7 d。记录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治疗前及治疗第1、3、5、7天血小板计数(PLT)、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心肌酶〔肌钙蛋白(Tn)、肌酸激酶(CK)〕、肝肾功能〔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肌酐(Cr)〕及炎症指标〔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并记录血液成分输注量、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及28 d结局;根据PLT是否小于50×109/L将TPO组患者分为TPO A组(PLT≥50×109/L,16例)和TPO B组(PLT<50×109/L,34例),比较两组PLT升高绝对值、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和28 d结局。结果① TPO组与对照组性别、年龄、原发感染部位患者比例、APACHEⅡ评分及治疗前PLT、凝血功能、心肌酶、肝肾功能和炎症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② TPO组在治疗第5天、第7天PLT均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109/L:第5天63.94±44.01比49.85±29.26,第7天125.85±112.31比76.81±50.87,均P<0.05),TPO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和治疗第1、3、5、7天PT、PTA、Tn、CK、AST、TBil、Cr、PCT、CR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③ TPO组血小板输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U:0(0,0)比0(0,2.00),P=0.001〕。④ TPO组与对照组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28 d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TPO A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均长于TPO B组,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机械通气时间(h):131.00(0,311.00)比50.00(0,192.00),ICU住院时间(d):14.44±8.57比11.73±9.24,总住院时间(d):15.00(6.00,23.50)比18.00(8.00,31.00),均P>0.05〕;TPO A组PLT升高绝对值高于TPO B组,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9/L:65.00(16.50,131.50)比36.00(18.00,130.00),P>0.05〕。结论rhTPO可升高脓毒症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PLT,从而减少血小板输注量,但不能缩短患者ICU住院时间和总住院时间,不能减少住院费用,不能降低28 d病死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前血小板与白蛋白比值(PAR)对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患者总生存期(OS)和肿瘤特异性生存期(CSS)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3年12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收治的169例UTUC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07例(63.3%),女62例(36.7%)。平均年龄65(36~87)岁,其中<65岁73例(43.2%),≥65岁96例(56.8%)。38例(22.5%)有吸烟史。15例(8.9%)有膀胱癌病史。肿瘤单发159例(94.1%),多发10例(5.9%)。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体力评分0分159例(94.1%),≥1分10例(5.9%)。血小板计数217.0(68.0~772.0)×109/L,血清白蛋白42.0(27.3~52.7)g/L,PAR为5.40(0~17.31)×109。手术方式: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术147例(87.0%),节段性输尿管切除术22例(13.0%)。术后辅助放化疗155例(91.7%)。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PAR最佳截断值,根据最佳截断值将患者分为低PAR组和高PAR组。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采用Cox风险比例模型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术前PAR与UTUC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ROC曲线显示PAR最佳截断值为6.67×109,将患者分为低PAR组(<6.67×109)133例(78.7%)和高PAR组(≥6.67×109)36例(21.3%)。高PAR组和低PAR组的3年总生存率为50.0%和77.6%,5年总生存率为46.2%和66.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分级(G1~2或G3)、病理T分期(pTa/T1或pT2~4)和术前PAR与OS和CSS呈显著相关性。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PAR与OS(HR=1.850,95%CI 1.095~3.127,P=0.022)和CSS(HR=2.154,95%CI 1.242~3.736,P=0.006)均呈显著相关性,PAR是预测UTU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前PAR对于UTUC患者的OS和CSS均具有预测作用,可作为独立预后因素,对高危患者的预后判断具有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CRP)与血小板计数在急性胆管炎(AC)患者感染严重程度评估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山东省聊城市光明医院普通外科住院的90例AC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医院就诊的胆管结石无感染的患者60例为对照组。依据《急性胆道系统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指南》将研究组分为轻度感染组、中度感染组、重度感染组。检查所有研究对象血清降钙素原、CRP、血小板计数水平。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降钙素原、CRP、血小板指标与感染严重程度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降钙素原、CRP及血小板诊断不同感染程度患者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观察组90例患者男性46例,女性44例,年龄(45.6±21.1)岁。对照组60例患者男性、女性各30例,年龄(45.0±19.3)岁。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降钙素原分别为(8.2±1.1)ng/ml、(0.4±0.1)ng/ml,CRP分别为(92.7±21.1)mg/L、(6.1±1.0)mg/L,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血小板分别为(62.6±17.6)×109/L和(156.3±35.3)×109/L,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患者感染严重程度与血降钙素原、CRP指标呈正相关(r=0.427、r=0.584,均P<0.05),与血小板计数呈负相关(r=-0.429,P<0.05)。降钙素原(截断值9.4 μg/L)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4.0%和65.0%,均高于CRP(截断值145.7 mg/L,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7.0%和48.0%)及血小板(截断值52.8×109/L,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71.0%和52.0%)。结论血清降钙素原、CRP和血小板水平的变化,可以反映AC患者的感染严重程度;降钙素原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对指导治疗有重要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妊娠期重度血小板减少相关病因以及不同血小板计数(PLT)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0月收入院的118例妊娠期重度血小板减少患者资料,其中98例为围产期患者,根据妊娠期检测最低值分为PLT<10×109/L组(A组)和10×109/L≤PLT<30×109/L组(B组),比较两组的妊娠结局情况。结果118例妊娠期重度血小板减少患者中91例(占77.1%)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其次11例(占9.3%)为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PAT)。主要临床表现为牙龈出血、皮肤黏膜出血及形成瘀斑等。骨髓穿刺34例患者,其中26例确诊ITP,4例确诊再生障碍性贫血(AA),3例确诊未分化结缔组织病,1例确诊急性白血病。79例患者给予免疫球蛋白、糖皮质激素治疗或联合使用,给予输注血小板共61例。围产期患者的剖宫产率约56.1%(55/98),产后出血率约14.3%(14/98)。与B组比较,A组患者分娩孕周缩短、剖宫产率增高、产后出血量增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分娩前PLT与产后出血量存在明显负相关(r=-0.352,P<0.05),而孕期最低PLT、分娩前PLT与新生儿PLT均无明显相关性(r=0.301、0.197,P均>0.05)。结论妊娠期重度血小板减少主要病因包括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明确病因,提升PLT水平,可改善妊娠结局、降低产后出血量。
简介:摘要患者男性,21岁。因皮疹1年、水肿2个月收入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累及肾脏、心脏、血液系统,血红蛋白70 g/L,血小板计数47×109/L,血肌酐586 μmol/L,24 h尿总蛋白8.2 g。心脏超声示心肌病变、左心室收缩功能减低、重度肺高压。予甲泼尼龙冲击(1 g,1次/d,3 d,静脉滴注)效果不佳,出现少尿、恶性高血压,外周血涂片见破碎红细胞,考虑继发血栓性微血管病(TMA)。血浆置换后可短暂缓解,但TMA仍反复发作,查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ADAMTS 13)活性为100%,ADAMTS 13抑制物阴性。予利妥昔单抗(100 mg,1次/周,4周,静脉滴注)、甲泼尼龙(0.5 g,1次/d,3 d,静脉滴注),病情缓解。3个月随访时血红蛋白91 g/L,血小板计数223×109/L,血肌酐283 μmol/L。SLE继发TMA时需评估ADAMT 13,其活性正常的患者治疗反应差。早期、积极治疗获得原发病缓解是关键,血浆置换有助于病情控制。
简介:【摘要】目的 本文研究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的药学效果。方法 纳入2019年3月-2020年6月之间作为研究时间。研究患者纳入我院诊治的88例血小板聚集患者。根据患者治疗方法的差异进行分组。每组血小板聚集患者数量均为4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进行抗血小板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常规药物的基础上联合使用阿司匹林进行治疗。采集并分析所有血小板聚集患者的全血黏度、血小板聚集率、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等数据。结果 研究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2.27%(1例);不良反应发生的数量为:2例(4.55%)。对照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15.91%(7例);不良反应发生的数量为:9例(20.45%)。可以发现,研究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低于对照组。此外在治疗后研究组患者各项血流指标数据相对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简介:摘要第25届欧洲血液学会(EHA)年会于2020年6月11日至21日以网络会议的形式召开,会议重点讨论了利用循环游离DNA(cfDNA)检测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患者MYD88突变和CXCR4突变的意义,并探讨了布鲁顿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含利妥昔单抗治疗方案在一线和复发WM患者中的临床研究结果。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联合自体脂肪颗粒移植在面部轮廓修饰中的临床疗效,探讨提高面部移植脂肪保留率的方法。方法将60例入选美容就医者随机分为PRF联合脂肪颗粒移植组(观察组)和单纯脂肪颗粒移植治疗组(对照组),每组30例。根据不同面部轮廓缺陷部位,分别抽取适量的自体脂肪颗粒,并与全血中离心分离的PRF混合或不混合后进行自体移植。结果患者术后6个月外形基本稳定,两组病例面部均较前饱满,轮廓比例更为协调。随访1年,无1例发生脂肪栓塞、感染、坏死等并发症;1次移植后患者满意度在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为96.7%和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PRF联合自体脂肪颗粒移植技术,其操作简单,脂肪保留率较单纯移植组明显提高,远期效果稳定,无明显不良反应,1次足够量的移植则可达到较好矫形效果,在面部轮廓修饰和面部年轻化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胎球蛋白α与β2-微球蛋白(β2-MG)联合检测对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93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将其分为A组(UAER<20 μg/min,29例)、B组(20 μg/min≤UAER≤200 μg/min,36例)、C组(UAER>200 μg/min,28例),再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比较各组间血清胎球蛋白α、β2-MG水平,采用Pearon相关性分析UAER与血清胎球蛋白α、β2-MG水平间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清胎球蛋白α、β2-MG水平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的诊断价值。结果对照组、A组、B组、C组血清β2-MG水平依次呈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A组、B组、C组血清胎球蛋白α水平依次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AER与血清β2-MG水平呈正相关(r=0.434,P<0.05),与血清胎球蛋白α水平呈负相关(r=-0.386,P<0.05)。血清β2-MG诊断早期糖尿病肾病的ROC下面积为0.858,灵敏度为77.40,特异度为93.50;血清胎球蛋白α诊断早期糖尿病肾病的ROC下面积为0.763,灵敏度为51.60%,特异度为86.00%;血清胎球蛋白α联合β2-MG诊断早期糖尿病肾病的ROC下面积为0.967 ,灵敏度为90.30%,特异度为98.90%。结论血清胎球蛋白α、β2-MG水平与糖尿病肾病患者早期肾损伤有显著相关性,胎球蛋白α联合β2-MG诊断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价值均高于任何单一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