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本文探讨1921年以前毛泽东问题观的形成与发展,并以《问题研究会章程》为界把青年毛泽东问题观的形成与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其一为毛泽东问题观的萌发阶段,在这一阶段,毛泽东致力于探索问题发现、问题选择、问题解决和组织团队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其二为毛泽东问题观的初步形成阶段,毛泽东在《问题研究会章程》中通过对"问题"的内涵和外延的分析,以及对问题评价和问题解决的思考,初步形成了与胡适不同的问题观。其三是大约于1920年9月以后,毛泽东对前期问题观的发展,在这一阶段,毛泽东对"主义"与"问题"之间的关系作出了科学的解答,提出了四类问题统一解决的观点,提出并解决了目标问题与方法问题之间的关系问题。
简介:牵明著.觉群佛学博士文库之一,宗教文化出版社2012年8月版。在西方文化强烈刺激下的民国时期,印光大师扶三教于既倒,融雅俗而开新,对以儒释融通为文化底色的中国佛教居士阶层作出了理机双契、影响深远的圆明开示。印光大师“因果正信”居士观有两个基本特色:一个是以儒教伦常为基础而又内在融通儒道释三教优长,另一个则是对精英清净感应修证和大众善恶因果感报大小文化传统的自觉整合。印光大师以“因果正信”居士观为核心线索与评判依据,在学理上开拓出以儒释融通为基本特色的现代中国佛教居士家庭建设。印光大师居士观自觉承绪明清以来儒释道人文教化发展脉动,
简介:《掌中论》和《取因假设论》是陈那前因明时期的理论探索阶段的两部重要著作,体现了陈那有关认知对象的思想的早期发展。陈那在《掌中论》中引入了“假设”的概念,并在《取因假设论》中详尽剖析了“假设”的本性。在后一著作中,“假设”被认为只有在它与其他假设的关联中才可言说。这已蕴含了陈那晚期“他者之排除”的反建构的意义理论。但由于阿毗达磨佛教的影响,此时的陈那尚未走出假实之辨的理论模式,尚未提出自相、共相的截然两分。此外,陈那的《观总相论颂》首次以“不相离性”来概括语词与其对象之间的关系,因此,可将它的写作确定为《正理门论》和《集量论》之间。通过梳理陈那前因明时期的著作和思想发展,就能说明陈那后来建立的因明一量论体系采取了一种反建构的立场。正是这一思想立场,使佛教因明一量论有别于以往的佛教哲学,成为一个独立、全新的传统,并促成了中晚期佛教哲学的“知识论转向”。
简介:唯识的时空观是以“内因缘缘起”,即阿赖耶识缘起为立论的总根据。以“二十四不相应行法”和“过未无体”来说明时空的无自性。用唯识的“种熏”说,来说明时间的“刹那灭性”。本文引入自证分对回忆与预想的证知,来说明自证与时间意识之间的深刻联系。在回忆、期待和感知三种时间意识行为中,只有感知(证知)具有当下性。不论是因果同时还是因果异时,都是自证分的“证知”,它们不过是自证分这一受熏持种主体之“行相与体性”两种不同的功能显现而已。在这样一个“回忆卜现在(证知)_期待”构成的三维时间结构中,我们看到三者的相互依存。本文以“波粒二象性”量子实验来说明时间与观察者有关。以经验心识观之,光波(能量、空)会“坍缩”成粒子(物质);以觉性观之,粒子又会还原成空无。所以,与其说物质具有波粒二象性,不如说我们“心识”存在的状态具有波粒二象性。
简介:在恩格斯看来,城乡对立是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时期城市住房短缺的根本原因;客观唯心主义者普鲁东和萨克斯认为让工人拥有所住的住房所有权,不仅仅是一种空想,而且在本质上是维护小资产阶级和大资产阶级利益的;租金只是房屋所有者持有房屋成本价格及利息的补偿,房屋出租者收取租金谈不上有违公平;住房问题只是一个商品问题、经济学问题,与法律、道德无关。当前中国住房改革目标不能追求人人拥有所住的住房所有权;政府把住房以低价卖给或无偿送给私人是以侵占其他公民的权利为前提的,有违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