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作为思维一个先验主体“我”是一个伴随着一切概念意识,它只能意识到它作为内感官经验性意识一同“出现”,这是康德对“我”最为基础性认识。在实践哲学里没有出自感性病理学地位,尽管也考虑到了肉体性“我”有限性,但理性自己就已独立地规定了意志。理论化“我”也探入到情感领域,情感得依赖一种朝向知识可传达性。所以康德理论化“我”伴随着其写作,其风格是先验哲学无风格风格。但理论化“我”在康德那里是无疑具有情感侧面的,如对道德律敬重始终是这一理性原理最为紧密伴随物。另外,康德字面上并不出现理性“我”即使是理论化地隐匿地加以表达,还是必然具有其参与世俗生活社交性。

  • 标签: 康德 写作 风格
  • 简介:近现代西方主流伦理学所关注主要是人际伦理义务,种际伦理义务被作为某种无需关注问题暂时被置于伦理思考后台;一些伦理学家甚至否认人对人之外自然存在物负有伦理义务。因此,当现代环境伦理学开始探讨人对自然伦理义务时,就不得不首先清理近现代主流伦理学中那些根深蒂固错误伦理观念,为确认阐释人对自然伦理义务扫除理论障碍。在现代环境伦理学看来,物种歧视主义人类沙文主义就是这类需要加以批判扫除错误观念理论障碍。

  • 标签: 环境伦理学 物种歧视主义 人类沙文主义
  • 简介:意识形态批判面临着这样一个困境,一方面,当今社会存在某些状况与社会支配形式依然需要意识形态批判;另一方面,现有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呈现出一些悖论性特征,它不再能满足批判社会现实需要。要恢复意识形态批判需要对意识形态批判本身进行理论上重构。基于这样一种理论与实践上需要,作者在对意识形态进行深刻反思基础上,从意识形态两个悖论性特征入手,从内在批判视角对意识形态批判进行了理论上重构,尝试着为意识形态批判打开一个领域,为意识形态批判复兴提出充分理由。

  • 标签: 意识形态批判 外部批判 内部批判 内在批判
  • 简介:作为基因工程技术应用之一,基因治疗(genetherapy)是指通过基因转移技术,将外源性正常基因导入病变部位目标细胞,使之有效地表达为相应蛋白质发挥其生物效应,以达到治疗或预防疾病、增强人体某些性状目的。因此,它也被称为"分子外科手术"。按照学术界当前较为一致划分方法,根据运作细胞对象不同,基因治疗可分为体细胞基因治疗生殖细胞基因治疗;根据治疗目的不同,基因治疗又可分为以防治疾病为目的狭义基因治疗以增强人类性状与能力为目的基因增强。

  • 标签: 基因治疗 伦理反思 基因工程技术 体细胞 转移技术 病变部位
  • 简介:张法教授以其恢宏学术视野、对中西方文化精到把握,把探究这些体系性著作所反映时代精神其美学风貌结合起来,通过一本或几本古代美学著作体现不同朝代美学及体系性著作特色。《体系研究》从西方式体系概念出发,又充分考虑到中国美学史理论形态特点,有机地融合二者,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美学史通史中对专著体系性阐发不够明显缺点。《体系研究》体现了如下几点特色:第一,借助单个著作体系研究把握中西哲学、思维模式不同。第二,通过不同时代典型体系性著作呈现传统美学文化脉络理论体系。第三,以体系大线呈现从朝廷美学到士人美学演变脉络。《体系研究》用西方框架统合中国材料,极好地突出了中国传统美学特性,做了一次富有创见中西思想汇通。

  • 标签: 中国美学史 体系性著作 美学体系
  • 简介:弗雷格达米特从说者视角出发,认为语言是思想容器交流工具,因而思想是静态。戴维森则从听者视角主张:思想作为一种倾向性语言.乃是解释者赋予说者命题态度内容,因而思想是动态。据此我们进一步论证:思想是解释者在交流过程中与说者所共同建构东西,不是说者在说话之前现成之物;思想不是解释者意见,也不单是说者意图,而是话语自身意义;思想是说者与解释者在话语交流互动过程中一个逐步完成过程。说者的话语与解释者赋予说者思想之间是一种相互依赖、相互调整、相互促进反思平衡关系。

  • 标签: 语言与思想的关系 命题态度 反思平衡 弗雷格 戴维森
  • 简介:教师作为师德主体,只有通过对规范领悟反思、理性认识心灵对话,在心目中牢固树立道德理念,方--r~_成浓烈道德情感并自觉地将道德理念付诸实践,实现道德理念与道德践行统一,从而根本摒弃道德伪善与虚假,还原道德本真,最终实现道德修炼理性超越。内省一反思机理奠定了未来师德建设理性基础,对于改变师德建设中道德教化与道德实践相分离现状有着积极意义。

  • 标签: 师德 内省一反思 践行
  • 简介:天下观是儒家个人与世界关系最高表达。唐虞之际、殷周之间圣哲叙事凸显了儒家“有天下不与”天下观。尧、舜、禹之有天下,泰伯、文王、武王之让天下,都是为了“天下治”,其表征就是“至德”。这样天下观,正是君子投身社会洪流权力取向,即所谓“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与之比”。

  • 标签: 论语泰伯 至德 天下
  • 简介:随着哲学研究价值论转向,近代英国哲学家休谟所提出"是""应该"关系问题,受到了现代西方伦理学当代中国价值论研究者们广泛关注普遍重视。人们将此称为所谓"休谟问题"或"休谟法则",并作为一个重要理论课题不断研究深入探讨。这里所谓"休谟问题",虽然直接表现为从"科学判断"能否推导出"道德判断"及其正当理由与合法根据问题,但其实质却是价值论伦理学研究中"价值"与"事实"之间合理逻辑关系及其实现正确方式与合理路径问题。

  • 标签: 价值论转向 逻辑路径 休谟法则 休谟问题 西方伦理学 哲学研究
  • 简介:本文简要分析了反思概念内涵翻译问题,尤其是它与黑格尔逻辑学本质论独特关系。在此基础上,本文分别考察了黑格尔对“同一”、“差别”“根据”这三个纯粹反思规定阐明,侧重于揭示它们映现[反思]特性。从中,我们可以详细地看到黑格尔是如何借助映现观点对传统形式逻辑思维规律加以批判

  • 标签: 反思(映现) 本质 同一 差别 根据
  • 简介:在法律道德层面,人们达成了诸多反歧视共识。然而面对“艾滋病毒感染者能否当老师”这个复杂事件时,反歧视专家批评意见与非歧视公众自我评价之间呈现矛盾状态。这种矛盾状态背后隐含着反歧视与非歧视解释鸿沟。从法律描述性、伦理规范性实践合理性三个层面反思艾滋病反歧视,或许可以为“反歧视一非歧视”问题提供参考。

  • 标签: 歧视 反歧视 非歧视
  • 简介:所谓资本逻辑实际上是资本主义“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内在统一,换言之,历史唯物主义生产逻辑资本逻辑是同一生产过程两个方面,不是两个相互独立过程。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全面揭示了资本逻辑所具有的不可克服内在矛盾,系统阐述了资本在再生产过程中所遭遇到社会自然界限。资本逻辑内在地指向了资本自我扬弃与内在超越,只有从马克思资本逻辑出发,才能真正理解当代资本主义内在危机。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资本逻辑是我们重新理解《资本论》哲学意义及其当代价值一个重要突破口。

  • 标签: 当代资本主义 资本逻辑 《资本论》 再生产过程 反思 批判
  • 简介: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马尔库塞代表性著作逐渐被译为中文,他思想在中国传播研究经历了由冷到热、由浅及深过程。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1980年代,中国学者围绕马尔库塞思想马克思主义性质等问题,从批判马尔库塞思想阶级立场逐渐转向对马尔库塞重要著作和代表性观点研究,这一时期文化氛围推动了普通读者特别是青年大学生阅读马尔库塞著作热潮;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学者成为阅读、研究马尔库塞著作主要群体,国内马尔库塞研究经历了研究立场研究主题转型,逐渐突破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视域,拓展了研究领域,并且开始关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问题,更新了研究视角。今后推动国内马尔库塞研究,有必要重视马尔库塞新近发现文本,凸显马尔库塞思想马克思主义立场,提升马尔库塞研究中国问题意识。

  • 标签: 马尔库塞 中国 回顾 反思
  • 简介:王船山对于民意政治反思是以考察民意天命二者之间关系为逻辑起点。关于民意天命,船山鉴于民情无意识、非理性等特征徘徊在“即民见天”与“援天观民”之间。关于中国民意政治雏形:民岩,船山认为“民本非岩,上使之岩”,这是对传统“民岩”观巨大颠覆。关于民间舆论监督形式:“清议”,船山看到了“清议”有非理性、泛道德性层面,主张以法约束之。

  • 标签: 王船山 民意 政治 反思 得失 监督形式
  • 简介:网络热词是当代社会文化变迁晴雨表,本文以网络热词“土豪”为例,对其产生社会背景及主流价值变迁进行伦理思考,分析其所折射出伦理问题,探究网络热词社会现实意义。网络热词兴起是社会情绪真实写照,其解构过程反映了人们对社会精神文明个人文化素质伦理诉求。

  • 标签: 网络热词 土豪 伦理反思
  • 简介:对儒家学说进行功夫诠释可从四个方面理解。首先,它意味着把儒家学说当作修齐治平功法指导,不是描述世界理论系统。其次,它意味着这些指导最终目的在于达到艺术人生能力,不是对人生作出道德规范。再次,它意味着儒家经典中许多言语需要从语用角度去解读,不是只看字面的意思。最后,它意味着儒家经典某些内容必须要通过修身实践才能充分理解。

  • 标签: 儒家学说 诠释 艺术人生 儒家经典 道德规范 意味
  • 简介:一、讲授内容选择为促进研究性学习,教师应着重讲授如下类别的知识:背景性知识、问题性知识、过程性知识、方法性知识、知识之间联系、知识与生活关联及实践运用、学科前沿知识等。

  • 标签: 课堂讲授 研究性教学 学生探究 过程性知识 变革 大学
  • 简介:最近40年,先秦至西汉《老子》古本出土了四种。这四种本子分别为郭店楚简本,马王堆帛书甲本、乙本北大藏汉简本,它们大抵反映了从战国中期到西汉中期《老子》一书形成、演变,直到基本定型过程。由此我们很容易看到,早期《老子》文本确实经历了一个章段聚集、离合、重组以及篇章调整复杂演变过程。为何早期《老子》文本会产生如此复杂演变过程?原因有多个方面,不过与“思想”因素关系最为密切。

  • 标签: 《老子》 “文本” 演变 20世纪 早期 反思
  • 简介:公正之于社会,恰如真理之于思想,公正不仅跟法律制度有关联,从更大意义上说,它更是一个哲学话题,它不仅代表着一种完善制度,更代表着一种完美的德性。一般来说,公正是涉及社会全体成员相互间关系一种理想状态。从社会个人角度来说,它是一种内在美德良知;从社会制度层面讲,公正则是人们获得理想社会秩序手段。

  • 标签: 公正思想 理想状态 德里达 社会秩序 反思 制度层
  • 简介:11月23—24日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召开,由《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中国人民大学学报》主办,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承办。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龙建成主持开幕式,副校长郝跃致辞。《中国社会科学》副主编孙麾研究员、吉林大学资深教授孙正聿分别代表主办方参会学者致辞。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等20多所高校45名专家学者,以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哲学动态》、《马克思主义与现实》、《中国人民大学学报》、《中国哲学史》、《江海学刊》、《南京社会科学》、《人文杂志》、《社会科学战线》、《河北学刊》、《学术研究》等期刊单位24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 标签: 《中国社会科学》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思想理论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哲学研究》 《南京社会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