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过去研究表明感恩能减弱时间贴现,但是并不清楚这种现象是受未来结果考虑影响还是受与自我控制关系更密切即时结果考虑影响。本文通过两个研究从特质和状态两个层面考察了感恩与自我控制之间关系。研究一发现,感恩特质与自我控制特质存在显著正相关,并且这种相关在控制了一般积极情感特质之后仍然显著。研究二发现,状态性感恩情绪启动补偿了自我损耗,并提升了状态性自我控制。本文该发现进行了讨论并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 标签: 感恩 自我控制 自我损耗 积极情感
  • 简介:佛教与《文心雕龙》关系是《文心雕龙》研究中一个重要课题,由于文中佛教术语很少,关于二者关系研究缺少正面的推进,否定二者关系者往往佛教经论了解不多,对于当时佛教思潮及其社会影响认识不足。本文从观察视角和分析方法两个层面来具体讨论佛教影响。《文心雕龙》中对于般若思想高度肯定、对于"圆鉴""圆通"等分析立场强调,体现了般若思想对于《文心雕龙》观察视角影响。《文心雕龙》分析方法,主要受到毗昙学影响,刘勰通过僧祐受到了僧柔借鉴毗昙学方法讲解经论方式影响,并把它运用到《文心雕龙》创作中。毗昙学关于自相、共相、摄、不摄等分析方法在《文心雕龙》中也有相当具体运用。

  • 标签: 般若 圆鉴 阿毗昙 文心雕龙
  • 简介:如今我国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慈善事业重要性越来越突出。慈善事业呼唤成熟慈善伦理以获得进一步发展,加强大数据时代社会主义慈善伦理研究将有效推动我国当代慈善事业长足发展。

  • 标签: 大数据时代 社会主义 慈善伦理
  • 简介:朱熹道统论汉唐儒学和儒士进行了大胆切割,学界多从儒学内部分析此举,佛教影响未被充分提及。事实上,佛教特别是宗密汉唐儒学批判,朱熹此举影响很大。这主要表现在宗密汉唐“道”非本原批判,使朱熹转向了道统之“道”本体化建构;“六经”批判,使朱熹将道统经典由“六经”转向“四书”,并以“道”为核心重新诠释“四书”;汉唐儒士批判,使朱熹以“道”为标准彻底割断了汉唐。这三方面暗含了两大主线,一朱熹切割汉唐以“回应”宗密批判;一朱熹道统论、建立吸收了宗密相关思想。此外,朱熹道统切割汉唐虽造成了诸多流弊,但对抗击佛教强势冲击仍发挥了重大作用,对此应给予客观评价。

  • 标签: 宗密 朱熹 割断汉唐 道统论
  • 简介:采用元分析方法探讨情绪信任影响。通过中英文献检索,共有2I篇文章70个独立样本符合元分析标准(N=4745)。其中积极情绪信任影响有47个独立样本,消极情绪信任影响有23个独立样本。元分析结果表明,相对于中性情绪,积极情绪信任起到一定促进作用,呈中等效应量(d=0.49);消极情绪信任起到一定抑制作用,呈较小效应量(d=一0.23)。调节效应检验发现,情绪诱发方式、信任对象熟悉性以及信任测量方式调节作用与不显著。

  • 标签: 情绪 信任 元分析 调节效应
  • 简介:研究安排了交流任务和个人迁移任务,创设了三种交流语境,比较不同语境下交流学习双方语言准确性。结果显示:(1)三种语境中仅语言交流时语言准确性水平最高,交流语境中对象可视性阻碍了语言准确性提高速率,表情可视性降低了语言准确性水平;交流语言相似性水平高被试,语言准确性水平提高效率和效果均高于低一方;(2)交流任务中仅语言交流时语言准确性最高,个人任务中对象可视语境下准确性最低;和交流任务相比,高相似被试个人任务中准确性更高。表明:语言认知不完全代表交流认知,对象可视性阻碍语言认知和交流认知水平,表情可视性辅助语言共同提高交流认知水平。

  • 标签: 语境 交流 学习 语言
  • 简介:根据生命史理论,童年经历和当前环境生存压力是个体生命策略产生影响两个主要因素。本研究认为,人际信任也是一种生命策略使然,因此,可以从上述两个因素来探究人际信任机制。从该理论出发,研究聚焦童年经历对成年后人际信任影响及其中介机制,并考察与童年经历相比,当前环境压力感知影响个体人际信任程度以及二者是否存在关联。研究结果显示:(1)童年资源缺乏个体比童年资源充足个体在成年后人际信任水平低;(2)童年主观高社会经济地位个体比童年主观低社会经济地位个体成年后的人际信任水平高;(3)童年不稳定个体比童年稳定个体在成年后更缺乏安全感,人际信任水平弱;(4)个体当前环境压力感知会影响个体的人际信任,感知到当前环境压力会降低个体的人际信任,但是并没有与童年资源、童年社会经济地位和童年不稳定性产生交互作用。重视儿童早期成长环境,加强社会稳定有利于促进社会整体人际信任水平提高,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

  • 标签: 童年经历 生命策略 安全感 人际信任
  • 简介:医患互动产生资源交换过程,既能满足医患双方作为交换主体需要,又是彼此展示自身值得被信任途径。交换资源透明度、协商过程、持续性影响医患信任建立。医方公开记录、说明医疗方案和结果、通俗化表达医学术语,以及患方表明意愿、偏好、医疗信息反馈,这些方式通过提升医患资源透明度,有助于双方判断资源交换过程风险,为医患之间共同商讨并选择医疗方案协商交换过程,提供风险排除与信任建立基础。另外,人情或关系资源持续性互惠交换过程,需要医患双方相信彼此不会损害对方利益,所以,医患双方若产生持续性资源交换效果,同样可以证明自己值得被信任。

  • 标签: 社会交换 医患信任 透明度 协商交换 互惠交换
  • 简介:佛教传入我国之后,随之有大量佛教经典传入我国。为了使这些梵文经典能够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有很多国内外高僧花费了大量精力将梵文经典翻译成汉语佛经。但由于佛经常常晦涩难懂,于是就出现了很多专为佛经作注疏高僧。经过高僧注疏之后佛经,方便了学佛者修学和理解。

  • 标签: 佛经 高僧 注疏 古代 佛教传入 佛教经典
  • 简介:社会认知理论表明,元刻板印象是影响群际关系重要变量,元刻板印象威胁群际关系具有破坏作用,且群际焦虑是元刻板印象威胁和群际关系之间重要中介变量。因此,本研究采用实验法探讨元刻板印象威胁医患关系影响及其内在作用机制,将47名医生和58名患者随机分配到元刻板印象威胁组和无元刻板印象威胁组。结果表明:威胁组被试群际焦虑水平显著高于无威胁组,医患关系评价显著低于无威胁组;医生群体医患关系评价显著低于患者;群际焦虑在元刻板印象与医患关系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 标签: 医患关系 元刻板 印象威胁 群际焦虑
  • 简介:以往研究发现个体为自己和为他人创造表现存在差异,但研究结论不一致。另外,考虑到社会动机是影响“自我-他人”表现重要因素,本研究采用2(社会动机:亲社会、利己)×2(“自我-他人”:自我、他人)混合实验设计,考察社会动机与“自我-他人”如何来影响创造性表现。结果发现,亲社会组创造性表现新颖性、有效性和总分均高于利己组,支持了动机性信息加工理论。自我组在创造性表现新颖性和总分上高于他人组,这与解释水平理论观点不一致。矛盾原因可能是在东方“紧”文化背景下,人们按照社会认可价值体系来为他人创造时,人们新颖性态度是谨慎,因此为自我创造比为他人创造更加新颖。

  • 标签: 自我-他人 解释水平 社会动机 创造力
  • 简介:本研究旨在探讨高三学生性别和学习计划学习倦怠感影响,为高三学生心理调适工作提供科学依据。采用“中学生学习倦怠问卷”和自编“学习计划调查量表”,中山市某市直属重点高中全体高三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男生低效能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2)男生生理耗竭得分显著低于女生;(3)男生和女生在师生疏离、情绪耗竭和学习倦怠总分上均没有显著差异;(4)有计划学生学习倦怠感各维度得分和总分均显著低于无计划学生。

  • 标签: 高三学生 学习倦怠 性别差异 学习计划
  • 简介:已有关于信任修复研究多从违背方角度分析信任修复努力与修复效果关系,信任方特质关注相对较少,更少有研究采取双向视角考察信任修复影响因素。本研究立足于企业员工违约跳槽信任违背情景,以383名大学生为被试,采取2(信任方内隐人格理论:实体论vs.渐变论)×2(违背方道歉方式:内归因vs.外归因)被试间设计,通过角色扮演法,考察了信任方内隐人格理论和信任违背方道歉方式如何共同影响信任修复效果。结果显示:相对于外归因道歉方式,内归因道歉方式修复效果更好,且这在当信任方是实体论者时更突出。本研究结果支持了信任修复效果跨文化差异,丰富信任修复理论研究和实践都有一定启发意义。

  • 标签: 信任修复 内隐人格理论 道歉
  • 简介:面孔二态性是指成熟男性和女性经过青春期第二性征发展后逐步形成了面孔上性别特征,男性化与女性化是这一维度两个水平。本研究探索面孔二态性是否会对学龄前儿童信任行为产生影响,并从幼儿二态性面孔的人格标签角度来解释。实验1修订信任博弈任务(Trustgame),考察学前儿童信任行为是否会因搭档面孔二态性(男性化和女性化)而不同,经历负性反馈后被试在下轮游戏中信任选择率是否会下降;实验2让学前儿童选择人格形容词来描述不同性别化面孔,探讨幼儿不同二态性面孔是否已形成不同的人格标签。结果表明学前儿童女性化面孔信任选择率最高;在遭遇负性反馈后下一轮游戏中,幼儿他人信任率显著下降;学前儿童认为女性化面孔更具有积极人格,而更多将男性化面孔与消极人格词汇匹配。由此,二态性面孔影响学前儿童信任行为,在于他们二态性面孔已形成不同的人格标签。

  • 标签: 面孔二态性 人格标签 学前儿童 信任博弈
  • 简介:为研究社会地位在消费不平等与社会信任水平关系中中介作用,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4年数据分析后发现,居民个人和家庭社会地位中介效应显著,消费差距通过降低社会地位进而影响社会信任水平。在消费差距大地区,居民普遍认为自己社会地位较低,消费差距显著降低了家庭社会地位水平;高社会地位的人有着更高社会信任水平,低社会地位的人有着较低社会信任水平,从而降低了社会整体社会信任水平。

  • 标签: 消费差距 社会信任 社会地位 中国家庭追踪调查
  • 简介:个体社会地位高低认知与患者医信任是否存在某种关系?又受到何种因素影响?本研究选取300名过去一年内自己或家属曾有就诊经历被试,启动其社会地位感知后考察医信任水平。结果显示,社会地位感知与患方医信任不存在相关关系。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显示,家庭年收入高社会地位感知组患方医信任有显著正向影响(β=0.18,p〈0.05),能够有效解释高地位感知组医信任得分变异3%。差异检验结果显示,低地位感知组患方信任具有显著性别差异,男生显著高于女生[t(1,158)=2.21,p〈0.05]。研究结论:社会地位感知与患方医信任不存在相关关系,高低社会感知组医信任影响因素是有差别的:高地位感知组医信任影响因素是家庭经济收入,低社会感知组医信任影响因素是性别。

  • 标签: 医患信任 社会地位感知关系认知 家庭经济收入 性别
  • 简介:为探讨公正世界信念大学生学习成绩影响,并说明时间管理因素在二者关系中作用机制,研究1以205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法探讨了公正世界信念通过时间管理大学生实际学习成绩起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时间管理倾向在公正世界信念和学习成绩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研究2随机选取120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启动实验范式考察了公正世界信念对时间规划影响。结果表明,当启动不公正信念时,个体计划学习投入时间显著减少,同时伴随娱乐等其他时间增加。总之,公正世界信念可部分通过影响大学生时间管理进而影响其学习成绩,而且大学生不公正信念更敏感。

  • 标签: 公正世界信念 学习成绩 时间管理 时间管理倾向 大学生
  • 简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扶贫工作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从改革开放至20世纪末为开发扶贫阶段,国家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制定了主要采取以政府为主导开发式扶贫政策;21世纪前十年为参与扶贫阶段,面对新扶贫工作形势,党中央颁布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主张坚持以政府为主导、鼓励全社会共同参与扶贫开发工作;2012年至今为精准扶贫阶段,习近平站在党和国家发展全局高度提出并实施精准扶贫战略,旨在找到“贫根”,对症下药,有效解决前期“大水漫灌”扶贫方式所导致真正贫困群众得不到有效帮扶问题,并从财政、制度和政策上不断给予支持。经过三个阶段扶贫工作,我国扶贫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社会事业不断进步;贫困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逐步提高。当前,我国在推进扶贫事业发展时,还需一些领域逐步完善提高:不断增强扶贫内生动力,有效落实精准扶贫政策,逐步建立健全扶贫体制机制。

  • 标签: 改革开放 开发式扶贫 参与式扶贫 精准扶贫
  • 简介:基于社会信息加工理论,旨在探索团队学习气氛及其三个维度指标(安全气氛、参与决策、开放交流)团队心理资本影响全国多地122个团队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发现:总体上,团队学习气氛显著正向影响团队心理资本;此外,团队学习气氛三个指标,即安全气氛、参与决策和开放交流均显著正向影响团队心理资本。

  • 标签: 团队心理资本 团队学习气氛 安全气氛 参与决策 开放交流
  • 简介:以748名高中生为被试,采用问卷法考察父母情感温暖、责任心以及公正世界信念青少年感恩影响机制。结果显示:(1)高中生父母情感温暖可显著正向预测其感恩;(2)在控制了性别、年龄以及年级后,父母情感温暖可分别通过责任心和公正世界信念间接地影响青少年感恩。这表明责任心和公正世界信念是父母情感温暖影响青少年感恩重要中介变量。

  • 标签: 高中生 父母情感温暖 感恩 责任心 公正世界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