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8 个结果
  • 简介:论《周易》的情理品位陈良运《说卦传》曰:“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系辞传》曰:“易简,而天下之理得。”又说:“圣人之情见乎辞。”“”与“情”体现《周易》具有生命意义的内在品质。“情理设位,文采行乎其中”(刘勰语,《文心雕龙·裁》...

  • 标签: 《周易》 《易》 《系辞》 忧患意识 《易经》 “因果链”
  • 简介:屈原没有美学著作传世,也没有系统的美学理论,但是,屈原不仅是一个热情的诗人,还是一个冷静的哲人,是一个理性主义者,许多既成的事实,历史留下的传说,都要经过他自己的理性加以思考,然后决定取舍扬弃。大胆怀疑,大胆探索,追求真理,热爱真理。爱美,追求美,古今中外像他那样为“求美”而殉身的人实在不多。首先,屈原是主张情感宣泄的。他在《惜诵》中说:“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在《思美人》中说:“申旦以舒中情兮,志沉菀而莫达。”在《离骚》中说:“怀

  • 标签: 屈原 《离骚》 美学思想 发愤以抒情 《思美人》 理性主义者
  • 简介:清朝金陵有一女诗人曾赋诗云:“为爱南山青翠色,东篱别染一枝花。”当时有位名叫龚炜的道友认为后一句用字似有生硬之嫌,提议去掉“别”的右半边,将这一句改为“东篱另染一枝花”。众人皆称其改得绝妙,该女诗人遂认龚炜为“半师”。

  • 标签: “半字师” “别”字 女诗人 龚炜
  • 简介:想象是由象情理的运动所开拓的四维时空的心灵境界,是思维意象诞生、存在、发展变化的场所,是具有生命力的心理场。“具有先验功能的想象打扫出一个时空场,在这场内,个别的对象和事态都可以象经验的想象活动那样出现”(爱德华·s·凯西《〈审美经验现象学〉英译本前言》)、《审美经验现象学》下卷第614页)。先验功能的想象是创造性想象,经验的想象是再现性想象。

  • 标签: 想象活动 《审美经验现象学》 情理 创造性想象 心灵境界
  • 简介:×摘要:本文对《周易》中的“爻”作诠释。作者认为“爻”是由两直线相交的“十”,作旋转成“×”后,撇捺而成的。对此,作者考察了“爻”的生成及“爻”与“十”、“爻”与“×”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求证了传统对“爻”的本义的界定:“爻,效也”,“爻,交也”。最后,文章由“爻”之本义论及“卦”之形成。

  • 标签: ×
  • 简介:"障"说的经典出处是,它为禅宗思想的流行提供重要理论依据.与禅宗主张的"障"相反,宋代理学家试图重建伦理秩序,确立""的本体地位.使""成为理学的基本范畴,故有必要从根本上否定佛教思想,清除禅宗"障"说的影响."障"说在形式上是对""概念的认知态度,但实际上被转化为一个心性问题.乃至如何实现心性"觉悟"的问题.这个心性问题的核心是"复性",以及以何种方式"复性".禅学、阳明心学的认同"障"说,或程朱理学的批评"障"说,相当于各自选择的"复性"模式.

  • 标签: 理障 圆觉经 复性 禅学 阳明学
  • 简介:在《论语》一书中,“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词汇。它不仅出现频率较高,而且全书还以“学”开篇。从一定意义上说,“学”可谓《论语》思想的“核心”。对于“学”,其涵义大抵可析为二:其一为动词义,即“学习”;其二为名词义,即“学问”。对《论语》中该两方面的涵义作具体分析,将对深入理解儒家思想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论语》 孔子
  • 简介:中国佛教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与时俱进的特点。中国佛教之所以能与时俱进,关键是各个时代的高僧大德多能注意契契机,使佛教在各个时期以不同的方式利乐众生。人间佛教继承中国佛教的这一优良传统,当代的法师们在弘法时如果能深入研究众生根性,以适宜的方式进行教化,将会使佛教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获得重大发展。

  • 标签: 中国佛教 与时俱进 契理契机 人间佛教
  • 简介:本文针对国内一些学者常把道德感情理论与情感主义统称为情感主义的现状,通过分析道德感情理论与情感主义的名称、内容和旨趣,指出这两种理论的差异及其现代性意义。道德感情理论试图把道德的普遍性建立在人类共同的感情上,代表着启蒙时期人们重建普遍性道德的努力;情感主义把道德等同于个人情感的表达,实际上是放弃了道德的普遍性。从道德感情理论到情感主义,反映了道德哲学在现代性过程中的演化与困境。

  • 标签: 道德感情理论 情感主义 现代性
  • 简介:本文考察了先秦至唐道家和道教“(治)身(治)国”思想的发展。道家及道教各派都曾围绕着身(治)身与(治)国的关系进行过不同层次的探讨。从“天人合一”原则出发,道家和道教各派不仅将身与国比拟为结构和功能相似的有机系统,而且对于(治)身与(治)国的终极基础和实践原则作了深入地剖析。随着语境的变迁,特别是在唐代,原道家语义被转换或开掘出新的内涵,故“身治国”的实质内涵也在变化。“国”观体现了道家和道教各派对个体生命及其生存状态的深度人文关切。

  • 标签: 理身理国 自然 无为
  • 简介:在五台山藏珍楼中,保存着一幅造于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由非物质的600043的八十卷《华严经》排列书写成的六角七级楼阁式的浮图图案,塔由白绫和黄绫裱糊而成,高5.67米,宽1.67米,外镶蓝边,中间塔,工笔楷书,一丝不苟,玲珑剔透,宛如工笔绘制而成。

  • 标签: 《华严经》 五台山 工笔
  • 简介:在很多人看来,为人处世是一门学问,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其实世间事就怕一个——透,凡事看透了,就像戳破的窗户纸,没什么奥妙可言。中国常用汉字两千多个,其中三个就可以把为人处世的真谛概括。

  • 标签: 《处世三字诀》 杂文 随笔 邓荣河
  • 简介:一笑笑是一剂治疗心理疾患的良方,能有效缓解心情抑郁、紧张焦虑、烦恼等,面对困惑、危机、痛苦、你若能笑出来,说明你是个豁达开朗的人.因此人们常酶“一笑解忧愁”、“笑一美,十年少”。

  • 标签: 烦恼 心理疾患 心情 开朗 豁达
  • 简介:美”的形义及其演变显示,其本义似应为“好”,现代汉语中主要衍生出“美丽”“美好”“优美”等词汇。从价值论来看,“美”是一种审美上的价值,往往与真和善成为人类的最高精神价值追求。从美学来看,“美”是指美的本质,美的本质是美学的核心问题。美的本质是一个多层次、多角度、开放性的问题,从本体论上看,美是事物的一种社会属性或者价值;从认识论上看,美是事物的客观属性;从发生学上看,美是社会实践的自由的产物;从现象学上看,美是显现为形象的价值。中西美学史上探讨“美”的本质大约有四种途径:一是从事物的自然性质上探讨美;二是从客观精神世界寻找美;三是从主观精神世界寻找美;四是从社会生活寻找美。现代还出现了一种完全否定美的本质问题的反本质主义的倾向。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是一种“向内求善”的伦理型美学思想,其表现为“和合之美”“美善相乐”“天人合一”的中华美学精神,它与西方“向外求真”的科学型美学思想相反相成。不同的美学思想体系有不同的美的范畴。一般来说,美的范畴有:美与丑、优美与崇高、幽默与滑稽、悲剧性与喜剧性。美的形态,一般可以分为: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

  • 标签: 美丽 美好 优美 美的本质 美的范畴
  • 简介:悼念王斐斯神父田志群王斐神父,圣名斐斯,河北辛集市旧城镇人,于1997年5月23日因病医治无效安息主怀,终年93岁。王神父1917年至1927年先后到河北保定蠡县高家庄修道院读书,1928年进入北京大修院攻读神哲学,1934年晋铎,先后到安国市...

  • 标签: 辛集市 爱国爱教 独立自主 教务管理 文明建设服务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 简介:在灵隐飞来峰麓的玉乳洞与龙泓洞之间,耸立着一座明代古塔。塔身用石块砌成,六面七层,上面浮雕着佛、菩萨圣像以及佛经、真言等铭文。在参天古木的掩映下,天光筛落,更显塔影古朴,情趣别具。这座宝塔就是灵隐著名的佛塔——公之塔,简称公塔(图一)。

  • 标签: 中国 佛教 杭州市 灵隐理公塔 明朝 形制
  • 简介:台湾学者孙剑秋博士著,台湾学生书局1997年12月初版,2000年9月再版,全书316页。此书是作者多年来习《易》、治《易》的论文及讲授《周易》的材料汇辑,但全书仍有一根主线贯穿其中,并反映出作者多年治《易》的一贯倾向。(1)以义理为主,不废象数。认为“象数图书之学愈盛,则人的自主性便愈低”,故治《易》应“先立乎其大”者(《自序》),又认为“象数亦为易之二”(《亭林之易经学·论学易不可废数》),不能尽去。

  • 标签: 《易理新研》 孙剑秋 台湾省 易学研究 易学文化
  • 简介: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最大的特征就是其方法论的价值和意义。论及毛泽东的管理谋略,自当首推其军事理论和实践。毛泽东关于军队管理的思想,主要包括:人民至上、服务群众,党揽全局、各方协同,统筹兼顾、综合平衡,民主管理、纪律保证,分类指导、典型引领等。

  • 标签: 毛泽东 谋略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