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佛教是我国第一大宗教,具有很强的文化性。据统计,我国13亿多总人口中自觉的佛教徒接近一亿,超过其他几大宗教信徒之和。最近,我正在思考可否用“宗教性”和“文化性”来分析我国五大宗教的特点,为提高宗教工作科学化水平提供理论支撑。所谓宗教性,就是指宗教的意识形态性、政治性、扩张性、渗透性和排他性,而文化性则是指宗教的民族性、哲学性、艺术性、民俗性和包容性。以这两个维度来衡量,则中国五大宗教中宗教性最弱而文化性最强的首推道教,其次就是佛教。基督教、天主教和伊斯兰教则宗教性很强而文化性较弱。我们可以从我国五大宗教的不同特点出发,有区别、有针对性地贯彻执行党的相关政策,提高宗教工作科学化水平。所谓相关政策,我这里主要是指宗教政策、文化政策、宣传政策,因为宗教既是一种信仰,也是一种文化,还是一种宣传。因此,做好宗教工作,既要使用宗教政策,也要使用文化政策和宣传政策,任何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的想法和做法都是错误的,甚至是危险的。毛泽东说过:“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各级领导同志务必充分注意,万万不可粗心大意。”作为治国理政的一部分,我们宗教工作者应该掌握好党的宗教政策、文化政策、宣传政策,具体分析每种宗教的宗教性和文化性,以提高宗教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简介:21世纪,媒体文化已经是社会生活的主要驱动力。全球化包裹下的跨国界迁移,已经成为当代世界的一个基本特征。媒体与迁移之间的关联,促使本文讨论其对种族、民族、国家、文化等的影响。这也让我们思考艺术、媒体和音乐怎样支持可能被认为是世界主义某种形式的过程,理解作为跨越国界和文化界限而想象和形构社群的一种方式。作为想象和表征移民及其历史的一种方式,这些艺术产品成为多层次图像制作的标志策略。参与迁移问题如何在政治话语的语境中被展演;解读跨学科方式中怀旧行为的扮演;讨论全球化和跨国主义如何让我们重新思考民族国家和学科之间的传统界限;在全球又在地的族群景观、技术景观和媒体景观中,提出诸如'家'、'家园'、'流亡'、'移民'、'身份'和'族群'等概念的新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