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大学课堂教学互动,是近年教改的热门话题。从实践看,它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并不尽如人意。主要问题是:对它的理解还不深刻,态度不够认真,措施也欠得当。

  • 标签: 课堂教学互动 思维教育 大学 教改
  • 简介:四千年的中国镜文化蕴涵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昭示着中华民族的心灵历程。此间,佛教文化东传入华,对我国镜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季羡林先生说过:“如果没有佛教的传入,从汉代、或者从魏晋开始,我们的历史、哲学、文学艺术就会是另一个样子,宗教就更不一样了。”的确,镜文化佛教文化系统,一个基于物质载体而沿续并不断充入新的文化内涵,一个本于纯粹思想理念,需要通过物质生活中的事物强化其传播接受,二者因惊人相似的同构关系而形成互动

  • 标签: 佛教文化 传入 事物 哲学 宗教 纯粹
  • 简介:基于自我确认理论开展的大量研究,有助于理解自尊对人际互动行为的调节作用.然而,研究者对自尊的测量工具不尽相同,筛选实验被试的标准也不尽一致,实验范式忽略了对实际人际互动情境的操纵,单纯采用人际选择反应作为测量自我确认的指标,因而难以形成具有整合性的理论模型.今后的研究有必要在编制合适的测量工具的基础上,将整体自尊特殊自尊作为两个独立的变量置于整合性实验范式下开展研究,同时采用对人际评价信息的认知判断和对评价者的交往选择的双维指标,以全面揭示整体自尊特殊自尊对自我确认过程的相对作用及其心理机制.

  • 标签: 整体自尊 特殊自尊 人际互动 认知判断 人际选择 自我确认
  • 简介:10月4~5日在北海道大学召开,由日本北海道大学哲学系主办,中户川孝治教授(KojiNakatogawa)主持。与会学者分别来自日本、中国、意大利、美国。受日方组织者邀请与资助,北京大学陈波教授及辽宁大学青年教师刘靖贤(北京大学博士)、安徽大学青年教师赵震(北京大学博士)、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朱薇和王海若共5人出席了此次会议并发言。

  • 标签: 哲学系 工作坊 博士研究生 北海道大学 北京大学 逻辑
  • 简介:一、什么是互动1)不是新鲜事物.课堂互动,早已有之。2)互动的本质(1)狭义的互动(师生直接互动):课堂上师生的思维交流,情感交流:“互功是课堂气氛的一种表现。”

  • 标签: 课堂互动 思维交流 课堂气氛 情感交流 师生
  • 简介:<正>周代贵族是礼所熔铸的人。礼对他们的性格的规定性突出地和经常地表现为礼对人们的感情的制约。他们的性格在社会生活中的表现,也反映出人们的感情同礼的复杂的关系。概括地说,周代贵族的感情同礼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三种状况:一、情在礼的规定性中得到表现;二、礼对情的排斥与否定;三、礼对情的否定的有限性。下面依次进行探讨。

  • 标签: 贵族 左传 统治思想 成王 规定性 礼乐
  • 简介:医患双方主要基于协商形式进行资源交换,患方向医方提供物质或精神资源,医方向患方提供医疗服务或医学知识。在现行医疗制度下,医患间协商过程被简化,双方所默认的协商策略中包含证明自身可被信任的条件,加之交换资源涉及个体生命的特殊性,双方利益若遭受损失,即使能够理性反思协商策略的偏误,也会威胁彼此间的信任状况。另外,医患间存在关系资源的互惠交换形式,用于辅助协商交换过程,以人情作为交换客体,起到约束医患双方行为的作用,并促进彼此间的信任建立。

  • 标签: 社会交换 医患信任 社会互动 关系资源
  • 简介:早在1925年8月中华教育改进社年会上,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邀请包括回族在内的各族代表参加,共商民族教育大计。发展少数民族教育,成为陶行知推行"平民教育"的重要内容。而陶行知中国伊斯兰教界真正较深入的接触,或许是在30年代初的南京。1932年,南京回族富商、慈善家陈经畲将陶行知创办的和平门小学复办,扩大为南京和平门清真小学,并聘请陶行知为名誉校长。

  • 标签: 中国伊斯兰教 抗战初期 少数民族教育 名誉校长 平民教育 成达师范学校
  • 简介:伊斯兰教自唐朝时期传人中国以来,经过唐、宋、元、明、清1000多年的传播和发展,逐步中国的社会制度和传统文化相适应,在中国广袤的地域和众多民族中扎根、成长和发展,进而作为一种文化、一种意识形态和一种民族性积淀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 标签: 伊斯兰教 中国 传统文化 社会制度 宗教信仰 宗教观念
  • 简介:本研究考察了个体早期自主位移运动———爬行经验母婴社会性情绪互动的关系。对79名8、9个月婴儿的母亲进行访谈,结果发现,在8个月婴儿中,婴儿会爬与否对母婴社会性情绪互动行为有一定作用,但这种作用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在9个月时,婴儿是否会爬则对母婴社会性情绪互动行为有显著影响,表明爬行经验对母婴社会性情绪互动行为的影响存在累积效应与年龄特异性。

  • 标签: 婴儿 运动经验 社会性情绪互动行为
  • 简介:10月9—12日在浙江大学召开,由浙江大学语言认知研究中心(CSLC)举办。来自英国、德国、美国、荷兰、法国、丹麦、挪威、瑞典、意大利、西班牙、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卢森堡等国家以及中国部分高校的60余名专家学者与会,会议主题是:理性主体在知识获取、信息交流以及互动行为等方面的特点。主要议题涵盖逻辑学、哲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例如群组认知潜力、非单调性认知推理的形式模型的“局部性计算”概念、逻辑在法律制度和经济制度中的应用、经典逻辑和概率论这两种形式方法在处理推理时可能导致的规范冲突、策略博弈、互动多模态逻辑的矢列演算、动态道义逻辑、迭代算法的统一认知分析、无自反性的非确定性命题逻辑的矢列系统等。

  • 标签: 理性主体 国际学术研讨会 逻辑学 浙江大学 认知研究 认知推理
  • 简介:深入研究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的规律、机制,寻找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的新视角、新途径,是当前我国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和急迫的问题。应该说,我国对于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还是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的,但实际效果并不令人满意。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多样而复杂。最近,廖小平教授发表的新作《代际互动——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的代际维度研究》

  • 标签: 公民道德建设 未成年人 代际 维度 实践探索
  • 简介:米德——符号互动理论的创始人,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次系统地论述了符号互动理论的思想,指出符号(特别是言语)是心灵、自我和社会形成、变化及相互作用工具的观点。本文从他所受的思想影响出发,对符号互动理论的四个方面:方法体系、心灵论、自我论和社会论进行了论述,并作了简要评价。

  • 标签: 心灵 自我 社会 符号 互动
  • 简介:数字互动艺术扎根于传统艺术,伴随着工业化和数字技术的发展而成长。相对于传统艺术,数字互动艺术是一种截然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具有独特的审美渠道和艺术语言体系。对传统艺术的借鉴将激发数字互动艺术的创造力,对数字艺术自身审美诉求的深入探究更有助于释放这种创造力。

  • 标签: 传统艺术 审美诉求 艺术表现形式 数字技术 语言体系 数字艺术
  • 简介:在跨文化心理学和文化心理学,跨文化心理测量都是研究文化行为间关系的重要方法。文化有多种面相,包括:(1)文化地区内众人认同的心理特征;(2)被广泛认定为在文化地区内十分普遍的心理特征;(3)地区文化的历史、制度、自然与人为生态。这些文化变量间只有松散的联系。此外,研究者可以在个人和文化层次测量文化心理变量。文化内容的各种面相和在不同层次测量的文化变量经常发生互动,动态地影响行为。在本文中,我指出文化变量的多样性及其互动对跨文化心理测量在概念和方法上的启示。

  • 标签: 跨文化测量 文化面相 多层次分析 文化与心理
  • 简介:一、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自古以来,我国一直都有'尊师重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教育观念,使得教师习惯在课堂上处于主导的地位。然而,新课改强调的是双向互动的教学关系,尤其是体育学科具有极强的实践性、活动性,更加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因此,体育教师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关爱学生,通过小学生的平等交流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感,激发他们对锻炼的好奇心。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我们不难发现,

  • 标签: 互动小学 小学体育课 师生互动
  • 简介:先进性和纯洁性都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从认识论角度而言,先进性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具有的优势的价值评价,纯洁性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否脱离自己本质的事实判断。先进性属于"上位"概念,具有优先性;纯洁性属于"下位"概念,具有服从性。先进性包含和统领纯洁性,纯洁性支撑和保障先进性。在党的建设中,先进性建设是根本任务和永恒课题,引领党的纯洁性建设;纯洁性建设是基本要求和基础工程,支撑党的先进性建设,促进党的先进性保持和发展。当前,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需要进一步认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位阶关系和统属关系,以更好地处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的关系。

  • 标签: 先进性 纯洁性 逻辑关联 历史互动
  • 简介:本研究采用问卷法,以735名4~6年级小学生为被试,运用多层线性模型的分析方法,考察在个体水平和班级水平上班主任风格的两个维度小学生自我概念的8个方面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除运动能力的自我概念以外,无论是在个体水平还是在班级水平,班主任的互动风格都与小学生自我概念存在显著相关,不过这种相关关系在互动风格的两个维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别;此外,按分析层次看,在班级水平上班主任风格对小学生的整体自我概念的预测力远远高于在个体水平上班主任风格对小学生个体自我概念的预测力.

  • 标签: 班主任 班级 小学生 自我概念 互动 维度
  • 简介:从角色的角度关注,互动一直是社会学的传统之一,但由于网络人际互动的特殊性,我们应该谨慎地思考角色理论解释网络人际互动的适宜性。电子网络空间的匿名性和符号化特性,使得交往双方都以ID出场,这是网络人际互动现实人际互动的最大区别。而现有的研究都理所当然地用角色理论来解释电子网络空间的人际交往,并认为ID便是个体的虚拟身份,同时也是个体在网络中要扮演的角色,而事实上,电子网络空间中互动的个体是去角色的。因此,我们应该在电子网络空间中人际互动本质的基础上,寻求更有效地解释网络人际互动的理论视角。

  • 标签: 电子网络空间 角色 虚拟角色 去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