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在1984年8月召开的中国思维科学学会筹备组第一次会议上,经讨论决定学会筹备组下设立两个机构,一个是办公室,设在山西太原,由张光鉴主管;一个是学术活动中心,设在北京,由田运主持。还决定创办思维科学公开学术刊物《思维科学》,张光鉴任主编;编发内部学术刊物《思维科学通讯》,田运为主编。还推举林学谛为学术活动中心秘书长兼《思维科学通讯》副主编。1998年5月林学谛同志逝世后,由郭俊义研究员接任中心秘书长工作,最近又增补陶伯华研究员为秘书长,由一位主持人、两位秘书长组成“中心”的常务工作核心。经常参与学术活动中心工作的核心成员,还有杨春鼎教授、朱长超研究员、黄浩森教授、王维镛教授(已逝世)、余华东博士等。
简介:佛陀创教,戒律以金口所宣,成为教团和合之内在基因。制戒十利标识了戒律制定之原由,略带头陀行色彩的苦修思想成为弥漫于僧团的普遍氛围。严持净戒,自求证果,是根本佛教时期的修行特征。然至佛陀灭度,因弟子赴各地传教之需求,一味之戒律有所改变,“小小戒可舍”成为戒律改革的先声。至部派佛教时期,各部律本产生,是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结果。大乘佛教兴起,与小乘各执其律,印度佛教呈现出鲜明的特色。佛教初传中国,其所遭遇到的最大阻力或责难在理论层面上便是伦理观念,而具体呈现出的实践层面便是可闻可见的戒律制度。印度戒律中许多戒条并不符合中土风俗,随后历代僧制的产生,律宗三家的成立,以及百丈清规的确立,皆是对印度戒律的变革,是依据当时僧团的实际理地而创制的。日本佛教自鉴真东渡而有戒法弘传。但至平安时代,最澄施行僧团戒律改革,弃舍小乘戒律,首次建立纯大乘菩萨圆顿戒,于戒法别具匠心。到缣仓佛教,有道元、日莲分别开展的单受菩萨戒传统,又有亲鸾所立“无戒之戒”的修行法门,突破了大乘圆顿戒传统。此后,日本佛教无戒之戒风行草偃,为教团与社会民众所接受。对印中日戒律观演变进行考察,其演绎流变乃是基于时代的选择与历史的必然。印中日佛教发展演进的历程所昭示的是佛教的应世性与圆融性,最大限度地适应本土社会现实是其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社会需求、时代精神将最终成为佛教戒律观演进的仲裁者。佛教与社会的和谐互动才是“正法久住”的根本基础。
简介:中国话语的关键是“中国”,强调的是话语及其理论支撑的民族性、特殊性。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是打造中国话语的总体要求。中国话语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反映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和经验启示;中国话语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讲清楚中国道路的“中国特色”为根本任务,讲好中国故事,讲清中国道理;中国话语应当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其作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国话语要把世界最关注的中国问题说清楚,对世界面临的共同难题提出主张,强化议题设置能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达,改变长期以来“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