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6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抗凝血杀鼠剂中毒导致凝血功能异常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方法及结果。方法2012年4月-2015年2月贵州医科大学附属贵州省肿瘤医院血液科住院患者中,根据病史及实验室检查,考虑诊断为“抗凝血杀鼠剂中毒致获得性凝血功能异常”的40例患者,采用输注新鲜冰冻血浆、维生素K120~160mg/日等治疗,监测患者出血症状及凝血功能变化情况,好转后维生素K1减量至10~20mg/日,维持治疗2~6月。随访半年。结果40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及凝血功能异常,给予补充血浆、维生素K1治疗后全部治愈。结论抗凝鼠药中毒以出血症状为主要表现,单纯补充血浆可快速纠正出血症状、改善凝血功能,但维持时间短,维生素K1为特效解毒药物,凝血功能纠正后仍需维生素K1维持治疗。

  • 标签: 抗凝血杀鼠剂 获得性凝血功能异常 维生素K1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基于检测制备前凝血因子Ⅷ,加强冷沉淀凝血因子的质量。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4年8月期间在我院无偿献血的44名志愿者。将其6小时内血液视作研究对象予以检测,再提取出适当冷沉淀凝血因子,并检测凝血因子Ⅷ总含量。结果:血浆Ⅷ最低的是O型血,最高的是B型血,比较差异较为显著(P〈0.05)。结论:检测制备前凝血因子Ⅷ有助于加强冷沉淀凝血因子的质量。

  • 标签: 制备前 凝血因子Ⅷ 冷沉淀凝血因子
  • 简介:中图分类号R5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5)07-0432-01摘要近年来,随着血栓与止血检验项目标本量的不断增多,血栓与止血检验仪器的普遍应用,为临床出血及血栓性疾病的诊断提供了有力的武器。要求实验室一方面建立健全各种血凝学项目,另一方面,还需要检验医师按照一定诊断思路进行实验检查及分忻,最后明确出血及血栓形成的原因。首先用常规性筛选试验如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D二聚体以及血小板计数及功能进行筛选。根据筛选实验的结果,结合患者的临床情况,选择下一步诊断性实验,最终确定诊断。该诊断可以是临床疾病诊断,也可以是出凝血异常的定位诊断。

  • 标签: 出凝血障碍 血栓形成 血凝学实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折早期血糖水平及凝血指标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将106例下肢长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组,同期94例软组织损伤患者作为对照组,检测患者空腹血糖及凝血指标并作相关性分析。结果骨折早期血糖与凝血功能之间有明显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折患者早期血糖升高与凝血障碍相关,可作为骨折后高凝状态的指标。

  • 标签: 血糖 凝血功能 骨折 深静脉血栓
  • 简介:目的优化人凝血因子Ⅷ(FⅧ)原液制备工艺,提高FⅧ收得率及纯度。方法采用正交设计优化冷沉淀溶解工艺参数;探讨不同pH对冷沉淀溶解液酸性沉淀的影响,优化得到最佳酸性沉淀条件;通过对离子交换层析工艺的研究,得到离子交换层析的最佳上样流速及柱载量。结果冷沉淀溶解的最佳溶解工艺条件是溶解倍数为4倍、溶解温度为10℃、溶解时间为2h;溶解液最佳酸性沉淀pH为7.2;离子交换层析的最佳上样流速为1.2cm·min^-1,每毫升凝胶对凝血因子Ⅷ的载量为80.1IU·mL^-1。结论通过对FⅧ原液制备工艺的优化,FⅧ收得率提高了约13%,比活性约提高了30IU·mg^-1。

  • 标签: 人凝血因子Ⅷ 冷沉淀 离子交换 层析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无肝素透析对有高危出血倾向、活动性出血患者或围手术期患者、应用肝素有禁忌证者的透析效果和预后。方法通过对50例透析患者行无肝素透析,了解透析方式、时间对透析中凝血程度的护理观察。结果生理盐水中洗在体外循环的抗凝中已经得到充分的肯定,透析器完全发生凝血的可能性<6%。这些患者在透析后临床观察未发现出血加重及新的出血情况,无血栓及栓塞临床表现,血小板值无明显变化。结论行无肝素透析既可降低出血危险,又可达到充分的透析效果。

  • 标签: 血液透析 无肝素 凝血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标本血量不足对凝血酶原时间(英简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英简APTT)检查结果所造成的影响。方法择取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在我院进行凝血检查的180例患者,利用计算机将全部患者入院编码打乱随机抽取进行平均分组,实验A组患者采集血量不足标本与抗凝剂比例为81,并采集合格血量标本(2.7ml)作为对照A组;实验B组患者采集血量不足标本与抗凝剂比例为71,并采集合格血量标本作为对照B组。结果实验A组患者的PT与对照A组相比,差异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APTT与对照A组相比,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实验B组患者的PT、APTT与对照B组相比,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标本血量不足对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具有显著影响。

  • 标签: 标本血量不足 凝血酶原时间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凝血检验项目的影响因素及对策。方法选取于2011年5月—2013年1月来我院接受凝血检验的200例患者,其中100例接受质量控制凝血项目检验(观察组),另外100例接受常规凝血项目检验(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诊断的准确率。结果观察组的诊断准确率93.0%高于对照组69.0%,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进行凝血检查过程中实施质量监控可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减少误诊情况,对后期治疗起到作用作用。

  • 标签: 影响因素 凝血检验 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影响凝血检验项目的相关因素,并提出具体的解决对策。方法以45例健康体检者血液样本纳入研究,观察血液标本在放置1h、2h、4h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检验结果的变化。结果血标本放置时间不影响凝血酶原时间(PT)检验结果(P>0.05);标本放置1、2h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ib)值无明显改变(P>0.05),放置4h后APTT、Fib值明显低于放置1h(P<0.05);凝血酶时间(TT)随标本放置时间的延长而明显降低(P<0.05)。结论血标本采集后最好在2h进行凝血项目检验,以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 标签: 凝血检验项目 影响因素 标本放置时间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分析影响凝血检验项目的相关因素,总结提高凝血检验项目准确性的操作对策,为临床手术工作的开展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5年5月医院行凝血检验患者187例。每位患者各取3份标准检验用血量所需血液,通过控制血液样本放置时间、控制样本离心时间、分析样本溶血情况的方式观察可能影响凝血检验项目结果的因素,包括凝血酶时间(TT)检验、凝血酶原时间(PT)检验、纤维蛋白原(FIB)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检验,进而分析解决对策。结果不同血液样本存放时间下,PT基本无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放置〉1h后TT和FIB数值呈明显下降趋势,APTT数值则呈明显上升趋势,3者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标本离心时间对TT、FIB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PT、APTT影响则较为明显,即PT时间及APTT测定时间会随离心时间的增加而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标本溶血后,TT、PT、FIB、APTT数值对比标准血液数值均出现明显变化,溶血使PT、APTT和FIB数值上升,使TT数值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样本放置过久、离心时间过长或溶血均会对凝血检验项目结果造成影响,故为确保凝血检验结果准确性,检验工作需依照标准要求操作,以充分实现其在临床手术中的重要应用价值。

  • 标签: 凝血检验 影响因素 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临床血糖检验中快速血糖与常规生化检验结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40例血糖检验患者,全部患者均采用快速血糖与常规生化检验,观察两组患者检验结果。结果在血清葡萄糖、血浆葡萄糖、毛细血管血糖、静脉血检验方面,快速血糖与常规生化检验结果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血糖检验过程中,快速血糖与常规生化检验结果基本一致,但快速血糖具有经济、便捷、准确性高等特点,有利于减轻患者负担,帮助临床医师制定治疗方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血糖检验 快速血糖仪 常规生化仪 检验结果
  • 简介:目的研究裸花紫珠提取物凝血作用及其有效部位。方法以质控血浆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裸花紫珠粗提物及各分离部位和单体对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time,PT)、凝血酶时间(thrombintime,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partialthromboplastintime,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四项指标观察其对凝血系统的影响。结果与溶媒对照比较,裸花紫珠粗提物能明显缩短PT、APTT、TT的时间,能明显提高FIB含量;裸花紫珠40%甲醇洗脱部位能明显缩短APTT、TT的时间,能明显提高FIB含量;与粗提物比较,40%甲醇洗脱部位效果最接近于粗提物。结论裸花紫珠有较好的凝血效果,其有效部位可能在40%甲醇洗脱部位。

  • 标签: 裸花紫珠 有效部位 凝血 凝血酶原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凝血检验项目的因素和解决对策。方法选取我院检验科于2013年11月~2014年11月期间的98例凝血检验项目标本作为研究对象,在不同的标本放置时间、离心时间及溶血环境下等因素下,探讨对PT、APTT、TT及FIB的影响。结果标本放置时间对APTT、TT及FIB的表达水平具有显著性影响(P<0.05),而对PT的表达水平无显著性影响(P>0.05);离心时间对PT及APTT的表达水平具有显著性影响(P<0.05),而对TT及FIB的表达水平无显著性影响(P>0.05);溶血环境对PT、APTT、TT及FIB的表达水平均具有显著性影响(P<0.05)。结论凝血检验项目的质量控制需缩短标本放置时间,严格控制血浆离心时间及转速,避免溶血现象的发生。

  • 标签: 凝血检验 影响因素 解决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标本放置温度、时间对凝血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我科在2013年11月至2014年11月的60例抗凝静脉血标本,采集完立即在室温下对其进行常规四项检查,数据作为对照组。然后,将标本分为A、B、C三组、每组20例,其中,A组在-4℃条件下放置24h,B组置入-20℃条件下24h后再次进行凝血检查;C组在4h、8h、24h后进行检查。对比不同检查数据。结果凝血标本在-4℃条件下保存24h后,凝血四项指标无明显变化(P>0.05)。而-20℃保存24h后,APTT明显延长(P<0.05)。在室温下,放置4h、8h后,各指标无明显变化(P>0.05),放置24h后,FIB无明显变化(P>0.05),其余三项指标发生明显变化(P<0.05)。结论标本放置温度、时间对凝血检验结果具有一定影响。

  • 标签: 凝血标本 检验结果 时间 温度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对影响凝血四项测定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主要从血液标本、采集、运送以及放置时间方面分析了测定结果的影响因素。方法针对某医院2011-2012年间,2149例住院患者的血液标本,分别对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活性部分凝血火煤时间以及凝血酶时间进行了测定。结果在这2149例标本中,有273例出现了误差,误差率为12.7%。通过分析发现,样本出现误差的原因主要是采血量比例不当、标本与抗凝剂未充分混匀、标本防治时间过长等,还有1例是因为血液样本混有肝素。结果通过分析影响凝血四项测定结果的因素发现,采血量比例不当有253例,占误差总数的92.7,样本放置时间过长有8例,占误差总数的2.93%,所以,血液标本自身问题、送检时间不当是影响凝血四项测定结果的主要因素。

  • 标签: 凝血四项 测定结果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孕晚期妇女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四项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日本SysmexCA-1500全自动凝血分析分别检测165例孕晚期妇女(孕周>35周)、122例孕早期妇女(孕周<13周)和36例健康非孕妇女血浆中的PT、APTT、TT、FIB,同时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健康非孕组相比,孕晚期组PT、APTT明显降低,FIB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孕早期组的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妇女进入孕晚期阶段后血液趋于高凝状态,及时掌握孕妇凝血功能变化,对于预防产后出血、血栓形成,避免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孕晚期 凝血酶原时间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凝血酶时间 纤维蛋白原